北京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公卫专家:需再观察一周

图片
按照前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在判定北京疫情是否已经控制住了之前,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一,这波疫情的特点,前文已经做了分析,具有集中爆发、毒性更强、输入性明显、污染食品链的特点;第二,就是分清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京在疫情爆发早期有关部门和各专业机构的反应及时,对策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北京市民在各方面也展现出了较高的素质。第三,疫情防控的难点和不确定性。这轮疫情病例的特点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和普通患者占比高,但辩证的看,这又是防控的难点;同时,不确定性主要是污染食品链的情况没有完全掌握,如果不能调查清楚,就仍存在潜在的风险。第四,要循新冠肺炎疫情的管理周期进行评估,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新冠肺炎一般潜伏期为7天,个别可以长达14天,比较罕见的情况约30天,以下按照7天的潜伏期进行周期分析(不同学者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肺炎指南提出多为3-7天,平均7天左右)。
一、第一个周期从6月11日至17日
这个阶段发病的主要是在新发地批发市场有暴露史的第一代病人。
个别患者可能发病早,也有的发病晚,应该从第一例病人确诊,后推7天,这时大部分第一批感染的病人就已经发病了。这七天的新增病例数所反映的是两周前以内感染病毒所造成的发病情况,这个期间北京市共计新增确诊病例158人,全国其他地区共计新增本土病例15人;北京市日均新增病例22.5人,全国其他地区日均新增本土病例2.1人。由此可见,新发地批发市场被污染严重,呈现聚集性爆发态势。
二、第二个周期从6月16日至23日
是北京升级到二级响应后的一周时间(与上一个周期有1天的重叠)。
这一阶段的确诊病例组成较为复杂,既有此前感染病毒后处在潜伏期的病例发作,又有因管理不足可能造成的第二代病例,也有因为加强了管控起到的防控效果而避免感染的人群,因此,这个阶段受到各种混杂因素影响,不是升级二级响应所取得效果的真实反映。个人认为,即便这个阶段有了病例数的单日上下波动,也不足以说明疫情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二代病例的出现,意味着这种潜在的风险进一步扩散,虽然病例数不多,但这种苗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第三个周期从6月23日到30日
这个周期,是能比较真实反映升级到二级响应后的发病情况,是观察升级响应的政策效果的最佳窗口期。
疫情是否得到控制应该是以这个周期的数据为准,这个期间是升级响应后采取的措施所对应的发病情况,前期的混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过早得出的判断结果并不能反映升级响应所带来的政策效果,只有这个期间的情况才能说明疫情是否真正得到了控制。详见下图。
图片
根据北京市此次疫情的特点、政策应对情况、防控难点和不确定因素,分析的结论是:
第一,对于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再等一周才能得出准确判断。
第二,建议继续在病毒溯源上特别是循食品链的抽样检测上狠下功夫,把流调的人际调查和食品的抽样检测结合起来,找不清污染的源头,说不清食品链污染的走向,就不能说完全排除了险情,还有可能再次出险。
第三,无症状患者和轻症患者务求全部筛查、人员流动限制和广泛检测短期不能放松,即便响应等级调回三级,也要建立筛查哨点,各医院发热门诊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警惕急性传染病演变成“慢性病”,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解脱。优选方案还是通过几个干预周期的严格筛查和人员流动管理,将潜在风险排除后,再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 王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