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中的獐子岛:停产、“转型”、违规采捕

左图为育苗一厂,右图为育苗二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肖玮 摄
图片
注:良种厂门前与生产车间内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肖玮 摄
上市公司獐子岛曾经让岛民感到自豪,高峰时期岛上70%的人都在獐子岛公司工作,公司的快速发展让他们提前富裕起来。如今,这份烙着父辈印记的上市公司獐子岛(002069.SZ)让很多岛民失望了。
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面积曾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上市首年,公司已确权的海域使用权为65.63万亩,其中规划用于底播增殖的面积为64.89万亩;2010年,獐子岛公司底播虾夷扇贝投苗面积增长至120余万亩;2014年,獐子岛公司底播虾夷扇贝确权底播面积已达约340万亩;2017年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减少至234 万亩。
从“跑”到“死”,扇贝存货异常频发,“海底银行”变成了“不毛之地”,獐子岛已停止了所有底播虾夷扇贝的播苗,仅保留小量做实验用。
“每一艘捕捞船配备的员工减少了,现在5-6人,以前7个人。而且有一部分捞扇贝的人,调动到海螺船,现在以海螺为主了。以前最多一天动用三条装扇贝的运输船,现在基本是两天一趟。公司去年卖了一条运输船,目前只剩下两条运输船了。”某獐子岛公司捕捞船员工表示,工资也有下降,以船长为例,2014年前,船长一年就能赚11万元,几年后的现在收入不升反降,目前只有9万元左右了。
与此同时,獐子岛公司的育苗业务也在“冷水团”事件后急剧萎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獐子岛公司相继成立了育苗一厂、二厂和三厂,员工最多时均有一百多人,而在2014年“冷水团”事件后,逐渐停止了育苗的业务。
近期新京报记者相继走访了獐子岛公司的育苗一厂、育苗二厂和海珍品原良种厂。
岛民向记者介绍:“这(左图)便是以前的育苗一厂,现在已经不做了,好像改为暂养室了。”
“一厂二厂是2018年停产的,三厂是2016年停产的,出苗最好的时候,每年能有十几亿枚。”一位曾在育苗厂工作的员工说,“现在还剩良种场在运行,员工从最鼎盛的一百多人,只剩下十几人。”一个育苗厂的员工对记者表示。
潜水员岳华对记者讲述了獐子岛最近在禁渔期期间所进行的违规采捕行为,其表示,近些天,潜水船的卫星导航都被拆了,据他分析,拆除卫星导航是为了躲开渔业监管部门。“这里休渔期是5月1号到9月1号。这段时间野生的海参和海螺都不能采捕。大雾天和六级风以上都不让作业,但(现在)这种情况下出海是常事,没有卫星导航肯定是有危险的。”
獐子岛公司某管理岗位员工也同样表示:“全部潜水船和部分捕捞船近期都拆了卫星导航。休渔期禁止捕捞的海产品大概有海参、海螺、黄海胆等。”上述管理岗位员工进一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海螺船也已经拆掉导航,现在公司用潜水船、笼钓船,甚至部分拉扇贝的船在采捕海螺。
“钓海螺船现在天天出去钓海螺”,作为采捕海螺的参与者,岳华告诉记者:“现在以清理底害作为理由,其实就是捡(采捕)海螺。”
新京报记者 肖玮 李云琦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