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之后元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本应中兴帝国,却因除恶不尽被杀

文|格瓦拉同志

自元世祖忽必烈驾崩后,元朝的国势便如“王小二过年”一般,一年不如一年,仅过了74年时间便走向覆灭。实际上,元世祖之后的皇帝们也并非都是庸碌无能、得过且过之辈,其中也有奋发图强、孜孜求治的君主,而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便是典型代表。

元仁宗画像

硕德八剌,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嫡长子,蒙古汗国第九任大汗,元朝第五任皇帝,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被立为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8岁。英宗即位之初,朝政被祖母弘吉剌·答己和权相铁木迭儿掌控,其施政处处受到掣肘,很难有大作为。好在,答己和铁木迭儿在两年后(1322年)相继病死,英宗才得以亲掌朝政。

元英宗虽然是一位少年天子,但性格早熟、胸怀大志,因为对国势日渐衰微的现实非常忧心,所以在即位之初便有心匡救,但碍于祖母和铁木迭儿的掣肘,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元英宗亲政后,便任命名臣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从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开始,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在重振元朝的国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元英宗画像

首先,推行“以儒治国”的策略,将大量的汉族官僚和士人召入朝廷,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其中的佼佼者,包括张珪、王结、王约、吴险、虞集等人。被征召拔擢的汉族士大夫皆是一时之选,这些人愿意进入朝堂做官,不仅意味着元朝统治基础的扩大,而且有利于缓和蒙、汉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

其次,推行“津助赋役法”,以减轻普通人民的差役负担。该法的核心要点,是各地官府按照一定的比率,从农田中划出一部分当做“官田”,分配给承当差役的各人户,以其收益抵充当役补贴,官府不得征税。比如,在苏湖地区,“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如此一来,承当差役的各人户可以安心工作,而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再服劳役,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裨益良多。

《大元通制》部分内容

再次,编纂法典。元英宗即位后,参考元仁宗在位时编纂的历朝格例(即规则、条例),并将延祐二年之后新颁格例类集增补入内,从而汇编为《大元通制》,并颁行天下。《大元通制》是一部具有法典特性的法律集成,其具体内容继承了唐、宋两朝法律的思想,对于元朝统一政制法程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显示出元英宗向天下宣示元朝乃是中原正统的良苦用心。

最后,肃清答己、铁木迭儿集团的遗毒,整饬吏治。答己死后仅2个月,元英宗便下诏裁撤徽政院,“减罢徽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真可谓雷厉风行。紧接着,元英宗指使拜住穷究“诳取官币”案,借此诛杀铁木迭儿之子八里吉思及其党羽刘夔、囊加台等人,罢黜八里吉思的兄弟锁南,并追夺铁木迭儿的官爵及封赠制书。由此,答己、铁木迭儿的党羽被剪除殆,可谓大快人心。

铁木迭儿剧照

除此之外,元英宗还想把征东行省改设为三韩行省,使其与元朝其他行省完全享受同等待遇。换句话说,就是将高丽直接并入中国版图,设置州府郡县进行管理,而不再保留半独立的王国。然而,元英宗的设想遭到集贤院学士王约的反对,后者以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为由,劝说皇帝维持现状,并被元英宗接纳。由此,高丽逃脱亡国之忧。

元英宗实施的各项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至治新政”,各项改革要点均获得朝野内外的一致好评,甫一推行便收到不错的效果,使得先前日趋衰微的国势大有起色,假以时日必定会中兴元朝。然而,改革触及到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尤其是铁木迭儿集团余孽铁失等人,更是对新政充满刻骨的仇恨。正因如此,一场密谋杀害元英宗、拜住的行动,便在暗中开始筹划。

铁失弑杀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四,英宗结束每年一度的避暑生活后,从上都回返大都,并在当晚住宿在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铁失得知消息后,便纠集了一批对元英宗心怀怨恨的守旧贵族发动政变,他们先是冲进拜住的营帐将他乱刀砍死,随后,铁失又率众闯进元英宗的幄殿将其弑杀,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遇害时年仅21岁,此时距他推行新政还不到半年时间。

元英宗剧照

元英宗遇害后,铁失等人携带玉玺北上,拥戴晋王也孙铁木耳(元英宗的堂叔)称帝。同年九月,也孙铁木耳匆匆即位于龙居河,随即改元为泰定,史称泰定帝。正是从泰定帝开始,元朝的政局再度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动荡中,再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提出并实施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势遂呈自由落体式下滑态势,仅用了45年时间便走向灭亡。

史料来源:《元史》、《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