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理想单元什么样?徐汇这座“国际邻里中心”有答案

7月2日上午,由解放日报社与徐汇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首届城市焕新研讨会在徐汇区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卓越全球城市的科创街区”为主题,会上还举行了徐汇“国际邻里中心”启动仪式,标志着“邻里汇”这一徐汇社区治理服务特色品牌实现了从区到街镇再到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最终落地,实现“邻里汇、汇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的愿景。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徐汇区打造的上海首个“国际邻里中心”将落户徐汇漕河泾开发区鑫耀中城,将建成一座约4.5万平米,集文化、运动健身、就餐、托幼、艺术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圈。在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联合创始人俞挺以及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事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海也从各自不同角度,探讨了对于“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构想。

国际邻里中心揭牌 孟雨涵 摄

焕新探索满足美好生活期待

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研讨会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徐区一直着力开展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坚持从人的尺度、市民群众的感受出发,以专业性、审美性、自治性赋能城市更新,贯彻“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因此,徐汇区也是上海最早设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城区之一,引导专业规划师、建筑师参与城市风貌保护与更新,并将此延续为制度常态。

童明 孟雨涵 摄

“我们的城市始终在不停地发展,从边缘到中心,从农村变为繁华的都市,这一过程会产生很多边界的调动,空间在震荡中不断割裂又缝合。”童明的另一身份,是漕河泾街道的社区规划师。他形容建筑师犹如一位外科医生,近年来当人们关注用修容方式进行城市更新时,更不能忽视“空间缝合”的重要性。而他最近正在“缝合”的一处城市空间,正是漕河泾街道辖区内一处已经被废弃的铁轨地带。

位于轨交三号线凯旋路下方的沪杭铁路旧线停止使用后,成为周边居民难以亲近的负面空间,这就需要社区规划师的“妙笔生花”。童明带领团队首先制定了“缝合术”的整体策略,将负面场域变为正面,把处于城市生活区边缘的一处“断裂带”变为居民生活融合性的“核心带”。

“我们把一些旧仓库、旧厂房改造成了‘邻里汇’,成为居民服务设施网点,原来一些处于边角的零碎废弃地则改造成居民可以休憩的绿化和公共空间。”童明表示,将城市废弃通道“缝合”成居民生活主轴,亦是实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愿景。

漕河泾街道

城市更新赋能产业能级跃升

童明负责规划与更新的徐汇漕河泾街道,是连接上海南站地区以及漕河泾开发区的重要枢纽型地带。随着轨交15号线施工的推进,原先沉寂的城市设施也将随着“空间缝合术”等城市更新方式,迎来产业的提升。

研讨会上,不少嘉宾的发言都探讨了如何以城市更新赋能产业能级的跃升,通过城市更新重新发现上海的城市动能。

作为近年来深耕上海城市更新实践的企业代表,张海认为,诸如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由工业化带来城市更能区分,再形成城市群的演进方式,在单个城市也能浓缩为一个街区、一片园区的功能变化。比如乔高地块所在的漕河泾开发区,曾经聚集了上海许多企业的工厂、生产装配车间,现在则成为徐汇城市更新最新案例的所在地。

张海 孟雨涵 摄

方世忠在致辞时提出,以国际邻里中心所在的鑫乔高综合开发项目为引领,借助城市更新带来的空间重组效应,推动漕河泾开发区从原来的高端制造业园区,转型为科创、商务和文化多功能复合的科创街区,成为漕河泾开发区东区新的增长极,带动徐汇产业功能的高度集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高地。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蔡小庆表示,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东片区正努力从原本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为新型的国际创新社区。仪电集团旗下的华鑫天地、华鑫慧享城等总部商务园区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一批开放空间、共享设施和创新载体。其中,国际邻里中心所在的乔高地块是其中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城市更新项目,将使漕河泾开发区东区的城区功能更加复合、配套更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成为适合工作和生活的创新街区。

构建“人人享有”的未来城市理想单元

俞挺 孟雨涵 摄

“上海的城市建筑不缺宏大叙事,但能够打动人的城市细微处却还远远不够。俞挺被人们称为“重症魔都爱好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他所发起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正是为了找到城区中细碎的、被废弃的微空间,通过改造更新,赋予空间新的功能,成为可以打动人的城市细微处。

在他的分享中,未来城市更新的规划思路,或许应该提前思考以下几个关注点。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建筑本身的物理空间,俞挺称之为“身体”。他曾自己掏钱在徐汇改造了一座“一个人的美术馆”,在7平米大小的空间内展出少数作品,却可以让人们参观。一个狭小的“夹缝空间”,变成了大家可知、可感、可利用和交流的场所。

其次要关注“身份”。俞挺最为知名的城市更新作品“水塔之家”诞生前,在设计方案时他就注意到,这户人家不仅是普通的老百姓,原本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花鸟爱好者。知悉“身份”,设计才有了抓手,有了实现“人人享有”的正确方向。

“一个人的美术馆” 来源:俞挺 供图

此外,俞挺认为城市更新规划还要关注时间、场所、技术、语言、美学、信仰和思想。在他为徐汇区双峰路设计的一处骑楼中,原本具有“攻击性”、对老人和儿童来说行走不便的沿街道路变得可亲近,有了长椅和遮风挡雨的地方,立即成为可以感知城市温度的场所。而当下人们关注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也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们带去更多“道具”,为城市里生活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谈到城市焕新的“思想”,俞挺说道:“我们拥有伟大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能结合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站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点上,我们的城市更新应该拥有无与伦比的思想。”

本次研讨会由徐汇区人民政府、解放日报社指导,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主办,上海鑫侨高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研讨会现场还展示了“城市焕新”主题摄影展和未来科创街区场景体验。在国际邻里中心所在的乔高地块,未来将涵盖科创单元、文化展览单元、设计创意单元、国际社区主导单元、国际邻里中心以及生态公园,形成各类元素共同生长,构建未来理想社区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