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隐秘的角落》背后的隐喻,每一个细节都细思极恐

‍国产、悬疑、孩子、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影帝齐聚、电影质感、豆瓣8.9……这些标签中的任意一个,都能成为一部好剧的勋章。而当这些标签叠加在一起时,就诞生了2020年6月的惊喜——《隐秘的角落》。

悬疑推理剧因其自身的“烧脑”特性,具备了极高的参与度,打破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在观众群体中广受欢迎。与原著的文本相比,《隐秘的角落》剧集为人物赋予了更加生动的情感、复杂的人性和戏剧化的行事动机。自剧集的大结局上演以来,关于剧集与原著小说的分析对比、剧集本身的抽象符号和具象隐喻的分析、剧集“故事线”和深意的解读,甚至人物的身世、性格命运的分析不胜枚举,令人“细思恐极”、拍手称赞之余,也从侧面映衬出了本剧的“热度”。

《隐秘的角落》的国民度之高,不仅体现在台词“一起爬山吗?”、“你看我还有机会吗”成为流行语,还体现在“全民解读”的狂欢之中。本文将着重分析剧集中重要的镜头、视听语言,再试探讨剧集流行背后的抽象文化。

光影色彩与声效对于剧集的塑造

本剧广受称赞的一点就是其“电影质感”。所谓“电影质感”,就是电影之外的视听艺术中仍然具有与电影相似的叙事风格、光影特色和背景音乐。电视剧诞生于电影艺术之后,在小屏幕甚至流媒体中播出的网络电视剧,从制式、播出方式、宣发特点、视听特色以及对标受众和大银幕上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作为第七艺术的集大成,电影依然被认为是视听与美学的极致享受。电影的制作和演员挑选的标准往往高于电视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戏称“电影咖”来演电视剧就是“降维打击”,观众会对有“电影质感”的电视剧津津乐道。

《隐秘的角落》的电影质感,首先体现在色调之上。南方沿海城市盛夏的湿热质感,年代剧自带胶片的滤镜,叠加出了《隐秘的角落》的独特色调。

在叙事和勾连最为密集的第三集、第六集、第九集和十一、十二集,都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悬疑视角”,在色调的选择之中也突显出了隐喻蒙太奇的魅力。第三集“少年宫”和第十二集渔船之上,自然光下看似鲜亮的颜色,实则与“悲剧的萌芽”和“悲剧的延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也是对于美化的“童话”和残酷的“现实”的对比隐喻。

无论是朱朝阳家中墙漆的颜色、剧中主创的衣服还是建筑背景的颜色,甚至人物的妆面,都呈现出了“低饱和度”的特色。暗绿色、暗黄色配合着年代感的滤镜和故事设定,南方盛夏潮湿闷热、令人窒息的生理体验氛围油然而生,和现实中闷热的盛夏形成呼应,使得观众和剧集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本该鲜艳的红色在剧中也变为了阴森的暗红色。朝阳胸前的红领巾代表了他的身份,也凸显出了“坏小孩”这个定义之中的对比——孩子的单纯善良与原生家庭的冷漠、恶念形成的鲜明对比。朱朝阳被王立绑架进水产厂之后,张东升将警报灯拉开,电视画面变成了闪烁的暗红色,除了营造惊心动魄的恐惧氛围,和观众产生通感,也隐喻了后续一系列流血事件的发生。

白色,也是剧集中主要的色调。寓意着纯洁和希望的白色曾经在朱晶晶和普普两位孩子身上出现过,但随着剧情中的血腥、悬疑和悲剧色彩的增加,剧中“白色”越来越少,黑色和褐色在增加,也代表着恶之花的悄然萌芽。

除了光影和色彩,本剧特色的配乐也体现出了主创极高的“美商”。本剧的“配乐”被观众戏称为“阴乐”也不无道理。除了片头曲的克制和抽离的氛围,剧中多次出现的重要视听线索——歌谣《小白船》也从儿歌进化为了“不能直视的阴影”。《小白船》本身有降调小调的悲怆质感,再加上歌词的哀伤、诡异(“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和“飘向西天”),经过六峰山凶案、普普家庭回忆、少年宫事件和其他悲剧气氛的渲染,不仅成为了推进叙事和人物情感抒发的重要枢纽,也变成了方便观众和剧集产生勾连的抽象文化符号之一。(剥离了儿歌的特质,变为代表调侃的流行用语)

作为隐喻的文本符号

《隐秘的角落》剧集之外的看点,就是由观众与影评人、学者自发的对于电影中文本符号的隐喻的研究。其中,对于主角名字的隐喻(东升与朝阳的对应和递进)、台词的隐喻(朱晶晶事件中的“她要掉下去了”和“她掉下去了”的对比),甚至是对于摄影、剪辑技术和表演艺术的对比的分析已经非常充分,其中不乏有深刻的见解。本文将重点分析几处未被过多提起的细节的隐喻。

朱朝阳的“新鞋”。在剧集前部分,朱永平带朝阳买新鞋的时候曾经讲过自己小时候用粉笔把旧鞋涂白的故事。“但是不能下雨,一下雨就露馅了。”这里除了推动朱朝阳父子故事线的发展之外,还推进了“白鞋”这个细节元素在剧中的隐喻。白鞋意味着朝阳珍视的父子情谊和他平静的“好孩子”生活。所以,朱晶晶踩脏了朝阳的鞋子,也是对于朝阳的亲情和尊严的宣战。

朝阳看到普普悄悄帮自己擦去鞋上的污渍,也隐喻了普普愿意帮助朝阳“洗白”(即隐瞒朱晶晶事件的真相)。然而朝阳选择“视而不见”,不仅仅体现了人物的防备之心,也隐喻了后续三人关系的破裂和“背叛”。故事最后,朝阳在暑假结束的时候开始疯狂地亲自洗刷白鞋,不仅是掩饰内心,表现出“成熟和乖巧”,也是对于自己的再次“洗白”,他想穿上和新鞋一样的白鞋,让秘密永远被埋葬,重新回归到“乖孩子”的平静生活中。

日记。道具也是电影中推动故事情节和产生隐喻作用的重要元素。和很多名人一样,朝阳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刚开始,朝阳会在日记中记录事实和心里话,可是自从他察觉到妈妈可能发现自己的日记,复制卡的“灵感”和普普知情的“威胁”之后,他开始了“真假日记”。从用修改液涂掉滴在日记本上的血迹开始,就隐喻剧集的“视角”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现实开始被黑暗淹没,经过朱朝阳美化的“主观视角”开始出现,客观视角的分量越来越少,朱朝阳的心机也越来越深。

狐狸和小鸡。狐狸和小鸡的童话隐喻出现过多次。除了在片头的漫画之中、书店的书架上,也出现在了第十集的开头。很多观众会认为“狐狸”代表的是想“封口”的狡猾的张东升,实则不然。结合相应主题海报不难看出,真正的狐狸,是身上沾染过鲜血的朱朝阳,他利用“孩子”的身份隐藏住了缜密的心机和危险。在“狐狸和小鸡”故事的结尾,狐狸的耳朵消失了,身上多了血迹。而张东升的谋杀从来是不带鲜血的,符合这个身份的,只能是目睹了张东升被枪击的朱朝阳。而他,也将继续带着悲剧的种子,隐藏在隐秘的角落中。

叶驰敏。可能很多观众会有疑问,这个明显的“局外孩子”并不是重要的人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戏份?其实,叶驰敏是一个重要的“对照组”。她就是普通的孩子,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纵观剧集,不难看出,叶驰敏虽然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是叶警官的教育方法一直非常得当。从“第二名已经很好了”和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的教育观点可以看出,叶父认为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和朝阳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温和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叶驰敏心理健康,成熟乖巧,又带着一些符合年龄的稚嫩和俏皮。这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也是三位饱尝原生家庭之殇的孩子最理想的生活。有了叶驰敏的对比,才让本剧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更强。更何况,叶警官也是串联起本剧所有人物和故事的重要线索。

作为抽象文化的流行

《隐秘的角落》火了。相比于剧集本身的精彩,观众自发的“全民推理”、“全员解读”的抽象于剧集本身之外的“玩梗”更加精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传统就是鼓励受众对于文艺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分解与解读。对于《隐秘的角落》一类的悬疑类作品来说,和原著对比、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更加有必要。除了促进观众对于悬疑剧情的理解,也能激发中观众自发地“宣传”,进行核裂变式的营销。

脱胎于第一集六峰山一案的“一起爬山吗,给你拍照?”、“你看我还有机会吗?”已经由台词表意的功能上升为了抽象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梗”和网络流行热点。在“爬山”的背后,张东升台词的本意被消解,观众观看剧集之后的震撼感和“黏性”则被放大。“爬山”可以表达对剧集的回忆和评论,对亲密关系的调侃,甚至是一个单纯的寻找“同好”和同类认同的行为。这种朋友圈的“抽象文化”,也使得剧集在熟人网络中进行快速的传播和推广。

一个健康的观影环境必定会有多种声音。虽然赞誉是主流,《隐秘的角落》还是受到过“过誉”的质疑。的确,从叙事和剪辑的节奏来看,《隐秘的角落》仍然没有摆脱叙事冗杂的沉疴。每集的独立标题表现出了主创的野心,但是没有展现出真正快节奏和干净利落的调度。另外,不得不承认,《隐秘的角落》同样吃到了暑期档、选材和同行衬托的红利,在广受欢迎的悬疑剧市场进行垂直深耕,并选定了少年儿童、心理、教育和“反英雄”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也是为什么《隐秘的角落》总带着一种美剧的质感。

无论是赞誉还是质疑,毫无疑问,《隐秘的角落》依然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担当“国剧之光”的称号似乎也不为过。但愿本剧不会是一个夏日“限定”的昙花,而是一块闪耀的琥珀,沉淀住文化自信与内涵,用才情与匠心,照亮未来的迷雾,激励更多的国产剧走出低分低质的“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