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美国制裁、芯片封锁,这才是让任正非最担心的大事情

文 | 华商韬略 牧海

比起被美国制裁,这才是任正非最担心的事情

国内每年对科研的投入高达万亿,但基础教育依旧薄弱

“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近几年来,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日趋升级,一向低调的任正非也开始频频出镜,接受采访倾吐苦水。

在任正非的这些采访中,为人熟知的内容大多数围绕着芯片、美国、特朗普等主题展开,但除此之外,他其实还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表示了关心,并用了大量篇幅阐释自己的担忧。

大楼需要稳固的地基才能立得住,高新技术同样需要强大的基础教育,才能开花结果。

很多人都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问题本身依然没有解决。

【经费在燃烧,效果见不到】

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在全球科研经费的排名中,中国已位居第二。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曾透露,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

投入之慷慨,令人意外。

巨额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也换来了回报——2019年,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乍看之下效果不错,但看看另一个数据,心顿时凉了半截: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而我国仅有10%。

键盘敲得山响,但一到实际运用就有问题。

经过最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虽然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总的来看,科技实力仍然不可谓强大,尤其是堪称薄弱的基础研究,不仅存在很多短板,而且有重大突破的原创性成果更是稀缺。

每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的芯片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比进口石油花的钱都多;生物医药,国内科研整体相比欧美等国落后数代;发动机,核心部分依然依赖进口,如航空发动机、车船发动机等。

中国已在全速追赶,但差距依然非常明显

在任正非看来,创造有三种:理论创造、工程创造、市场需求的创造。中国的强项在于工程创造,但在理论创造上相对落后。

”像数学、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有了突破,才能转化成为新技术,才能做出新发明,”任正非说。

【中国式科研,你为什么不行?】

趋利轻质的中国式科研根深蒂固,这是造成国内基础研究薄弱的主要原因。2018年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约半数人都认为,国内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简而言之,中国最顶尖的那批人才,都想挣钱,而不太愿意做基础科学研究,好就业、高薪,成了很多知识精英的最佳选择。

施一公曾感慨:“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背后是深深的惋惜和无奈。

像数学、物理学这类研究难度极大的基础科学,需要的正是中国最聪明的大脑,而这些最聪明的大脑却只想着学金融多挣钱。

这一点,从国内高考专业的填报趋势就能见其端倪。凡是和金融相关的专业其录取线基本都是排名靠前的,而且,甚至很多本来以农学、理工科等见长的名校,如今也跟风开设了经济、金融相关专业,吸引大把高分学生。

一方面是生源上的流失,另一方面,即便学生愿意留在基础学科潜心研究,国内”唯论文之上“的风气,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哪个方向发论文快,选哪个;哪个方向热门,课程基金审批更容易,选哪个;哪个研究方向出结果更容易,选哪个。劣币驱逐良币,最终, 那些又轻省又热门的项目如纳米材料等课题,大家挤破头了去做,而像费力又费时的钢铁材料等,则基本无人问津。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本不应苛责,但长此以往伤害的将是中国整个基础学科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机制,或许应当做出适当改变。

【“把球往门里踢!”】

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的源头,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基础学科的力量将会越发显现。

这一点,科技巨头们都已经预见了背后的危机。

马云说,数学和哲学一样,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工科背景的马化腾则坦言,“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完全就像沙滩上建立起来的楼房一样,你是没有任何实力的。”

科技日新月异,想要通过基础教育带动高新技术发展,国内需要做的除了砸钱,还要把钱砸到该砸的地方!

就像中国球迷劝谏国足的六字箴言:“把球往门里踢!”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