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有商家居然在凉茶里非法添加药物,这凉茶还能不能喝?

较真要点:
查证者:云无心 | 食品工程博士
图片
最近,广东番禺警方查获了一批在凉茶中非法添加药物的商家,总共查封了11家凉茶铺,依法抓捕嫌疑人15名。在送检的40份凉茶样品中,有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这些商家经营者对非法添加药物的行为供认不讳,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凉茶里添加药物,这并不是第一次。2018年,广东中山就已查处过一起凉茶里添加感冒药的案件。2019年初,这起案子宣判,两名被告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凉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一、凉茶里加普通感冒药,可能对于不知情的消费者造成危害
虽然广东人喜欢说喝凉茶“去火”,把它作为“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的药。但是在法规上,它只是一种食品,只能使用食品原料以及经过政府审批列出来的“食药同源”的原料。
在2018年中山的案件中,被告添加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在今年番禺的案例中,商家们添加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等。
这些的确都不是毒药,而是常规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两种常见的退热药,可以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神经痛及偏头痛、癌性痛及手术后止痛;马来酸氯苯那敏具有抗过敏作用,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而甲硝唑则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
但是,药物是对症使用的,而且都是根据特定症状服用特定的剂量,且有特定的服药时间要求。它们的安全性,是指在规定的用法下,治疗的“收益”超过了带来的“风险”。而食物的安全性,则是在“长期正常的食用量下,对于身体健康不产生危害”。一种药物能获得审批投入使用,是基于药物的“安全性”定义,而不是食物的“安全性”定义——如果像食用食物一样长期随意食用该药物,是否会有危害,是没有经过验证的。
此外,药物往往有使用禁忌,以及服用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3天,剂量过大还可能引起肝脏损害,而且服用期间不能饮酒;马来酸氯苯那敏具有一定的抑制中枢的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困倦的不良反应,因此车、船、飞机驾驶人员、高空作业者、精密仪器操纵者等人群不应该服用。把它们偷偷加到食物中,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服用了,就可能造成危险。
所以,法律的规范就是:任何药物加到食品中,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可以作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来论处。
二、那么,广东传统中的“凉茶”实质是什么?传说中的“功效”又从何而来?
首先指出一下,广东人通常所说的“凉茶”, 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按照规范,其中所用的“中草药”应该是“食药同源”的种类。不过现实中,“凉茶”只是一个概念,不同店家的配方和原料不尽相同,而且往往是“不传之秘”,所以到底有哪些成分,消费者也不得而知。
在广东传统中,凉茶是作为“清热下火”的食物/药物日常饮用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的部分症状跟传统医学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许多是会自行缓解消失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另一方面,理论上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正好对于某些症状有效。所以,有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并不奇怪。这样的一种“有效”,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广东传统中的“凉茶”,跟行销全国的两种“红罐凉茶”并不是一回事。地道的“凉茶”非常苦,往往比纯黑咖啡还要苦——如果不是相信它对于健康“很有帮助”,作为饮料是很难被广为接受的。两种行销全国的“红罐凉茶”,降低了苦味,另外加入了大量的糖,从而使得它们的口味能被更多人接受。它们的经典版本中,含糖量跟可乐差不多,算得上是“高糖饮料”了。
今年的疫情,让人们对于“提高免疫力”有着超乎理性的追逐。凉茶行业,也跟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想方设法去蹭“提高免疫力”的热点。然而,不管是“提高免疫力”还是“清热下火”,在科学上都是似是而非的概念。所以不要试图从凉茶中寻找“健康功效”,如果某些凉茶中用到了含有肾毒性成分的中草药,反倒会危害健康。
想了解更多内容?微信搜索“腾讯较真辟谣”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