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傅秋涛带1000余人逃出生天,晚年回忆:青帮相助

作者:苏区放牛娃

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共9000多人奉命向江北转移。在一处茂密的林地,新四军遭蒋军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尽,最后只剩1000多人突围。在这1000多人中,大多是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的人员,傅秋涛系第1纵队司令员,是皖南事变中突围幸存的将领之一。

傅秋涛

为什么傅秋涛领导的第1纵队能够突围?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行动自主性强。一纵是最早遭到敌军袭击的新四军部队,。战斗打响后不久,电台就被战火损坏,虽然一纵和总部失去联系,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能根据战斗变化调整突围路线。二是傅秋涛部在遭到敌军的袭击后,为了轻装上阵,分散突围,将伤员、妇女和儿童秘密安排在附近老乡家。傅秋涛和当地乡亲关系融洽,老乡对新四军的要求满口答应,尽心尽力照料这些人员,解决了部队的后顾之忧。三是非常善于做统战工作,在突围的过程中,得到了江南青洪帮大头目陈玉庚的帮助,最终逢凶化吉。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副军长项英(右二)、参谋长张云逸(右四)和曾山(右一)、傅秋涛(右五)在新四军军部合影】

1941年1月4日,傅秋涛任新四军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在皖南事变发生的第三天,傅秋涛部的电台被战火烧毁,一纵和总部失去联系,傅秋涛随机应变,马上在梓坑召开干部会,研究突围路线。经过反复讨论,纵队形成一致意见,那就是迅速向苏南转移。

苏南地区是一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傅秋涛当团长的时候,曾在苏南地区战斗半年多,和当地老乡关系融洽,群众基础好。一纵把突破口选在 “三节水”地区,这个地区是峡谷地带,由于山势险峻,敌军防御薄弱,仅有敌52师154团的1个营在防守,经过浴血奋战,在付出重大牺牲后,一纵主力终于突出重围。

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从“三节水”地区突围后,傅秋涛部进入宁国、泾县交界的山区,在老虎坪,傅秋涛对部队进行了重新休整,把部队编成2个手枪连、1个步兵连,为下一步突围做准备。为了让部队顺利脱离险境,傅秋涛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在突围前,傅秋涛把伤员和家属安排在当地老乡家休养,还让妻子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这样部队就能轻装上阵。1941年2月2日,傅秋涛率一部分兵力,离开了坚持斗争20多天的老虎坪、大斧山地区,继续朝着苏南方向突围。

在朝着苏南方向突围的过程中,他们灵活机动,顺势而为,或乔装成百姓,或装作蒋军52师的便衣,一路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当他们一行来到宣城境内时,遇到了江南青洪帮大头目陈玉庚门下的几个徒弟。傅秋涛在江南做统战工作的时候和陈玉庚熟知,两人成为朋友,傅秋涛认识陈玉庚的不少徒弟。傅秋涛等人在青洪帮的大力帮助下,成功越过了52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进入广德、郎溪交界地区。

傅秋涛一行在广德地区的一个村,落遇到一支蒋军保安队,双方发生交火。傅秋涛率领队伍一边撤退,一边还击,最后来到南漪湖边。湖边正好有一艘大船,船老大以为他们是敌52师的人,拒绝摆渡,眼看追兵即将赶到,傅秋涛的一名部下情急之下掏出手枪,这样船老大才开船。船在湖里行走了一段距离后,傅秋涛诚恳地向船老大作揖道歉,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船老大笑道:“我很佩服新四军,他们是为咱穷人的队伍,还好你们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否则我准备到水深处把船沉了,淹死你们!”

在船老大的帮助下,傅秋涛通过水路,从溧水来到溧阳。2月10日,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新四军16旅的驻地,重新回到队伍之中。在一个月内,傅秋涛领导的一纵陆续有1000多人突出重围。

1941年皖南事变后,突围出来的指战员合影。前排坐的是傅秋涛、陈斐然夫妇

皖南事变的打击,并没有挫伤傅秋涛的战斗信心,他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参加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山东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即便到了晚年,傅秋涛对皖南事变之后的突围之路仍感慨不已,他说:“纵之所以能突围敌军的重重包围,绝处逢生,最重要的是群众对新四军非常拥护和支持,在关键时刻,连青帮也愿意来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