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集体农庄现在什么样?

图片
《小康大业》由腾讯新闻与优质媒体联合出品,旨在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与成就,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有太多个新中国的第一。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就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
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花坛也打理得十分精致,铺着草坪的门球场绿意盎然,几名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星火村村民正在悠闲地挥杆击球……
图片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在门球场打门球。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要不是村门口立着的高大牌坊和周边星罗棋布的7495亩稻田,现在几乎很难在星火村看到传统农村的痕迹。
就在7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
星星之火燃起
图片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经过村内一处墙绘。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1948年的春天,朝鲜族农民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带领几十户人家从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来到农庄的前身水利农场,在一片荒地上建房安家,开荒种稻。
他们在互助耕作组的基础上,把农户组织起来,1951年2月21日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农庄首创的水稻地表播种法,在东北种植水稻地区全面推广并沿用至今。
星火村的名字取自诗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金白山当选为农庄主席,李在根为农庄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
红红的太阳东升,草原上吹着春风,拖拉机在来回奔腾,男女庄员一齐劳动,一齐歌唱,各显其能……
这是1952年6月24日《松江日报》在《星火——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这一报道中的开篇语,描绘出一幅欢快、热烈的劳动场景。
当时,农庄有明确的章程:年满16岁的劳动人民入庄自愿,退庄自由,土地归农庄所有,实行按劳动日分红;成员的私有财产折价顶入庄金和生产基金;划分耕作区、耕作队,建立七级定额,通过定额付给工分报酬;年终分配时从总产量中扣除1.5%的公益金,10%的公积金。
那时的金白山爱倒腾机械,他带领庄员设计安装了日产8万斤大米的机械设备,还为农庄购置了车床、电焊机、锄草机、播种机、大犁等,实现了播种、除草、收割、脱谷、制米全部机械化。
“创业合伙人”李在根重视育种,培育出“星火白毛”系列品种,为省内外提供优良稻种2000多万斤,为黑龙江寒地粳稻育种作出了贡献。他还发明了“细土拌种法”和“塑料拱棚旱育秧”等技术,缩短了播种期,提高了产量。
“刚来星火村的时候,30多人住在一个大茅草屋里,每家中间用板子隔着。插秧都没有靴子,早晨水面一层冰,脚一沾水冻得赶紧往回抽。”1945年出生的村民吉炳浩对那种寒冷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有党员干部带头下水坚持干活,大家就一块儿上了,1967年才有了水靴子,后来李在根发明了插秧机,村民们就轻松多了。
也就是在1968年,吉炳浩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看电影,一直记得电影里大城市高楼大厦的繁华景象,想着啥时候也能住进楼房。
燎原之势仍在
图片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村门口立着的高大牌坊。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70年代是星火客车厂远销各地“叱咤风云”的时代,当时工人有350多人;80年代星火村统一规划了道路和房屋,村民住上了舒适的砖瓦房;
到90年代饭店、修理店等个体小商户悄然在村头风行,“用打糕、泡菜供出大学生的村民不在少数。
再到世纪之交,乡里掀起去韩国、俄罗斯等国外打工的热潮。
但也正是“外出务工潮”来袭,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体经济逐渐萎缩。
2017年全市清查贫困人口,星火村只留下40多户,其中有22户是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块。
星星之火烧了几十年,最后走向熄灭还是继续燎原?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和村委会制定了“脱贫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在2017年向县里申请光伏发电和秸秆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可以增收4000元;
第二步就是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厂,腌泡菜、做打糕,传承朝鲜族手艺还增加收入。如此下来,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明显增长。两年前,他们还搬进了村里集资建设的80多平方米楼房。
2019年,星火村22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但村委会依然在贫困档案里,详细记录着他们目前的家庭收支情况。
第三步就是把村里7220亩水田流转,整体交给合作社耕作经营,而合作社出资利用朝鲜族文化元素开发旅游,村民占股55%。这得到村民大会的一致同意,还取名叫“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
楼房有了,收入增加了,吸引在外年轻人返乡成为星火村新的期盼。星火朝鲜族乡人大主席团主席谭瑷鑫称,由于大批年轻人到沿海城市或日韩打工,现在村里以老人居多,平均年龄75岁。
星火村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总投资7000万元,实施“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就是希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
这些努力现在效果初显。2018年,“80后”韩柳花放下餐饮生意,从青岛回到从小长大的星火村。
韩柳花坦言,之所以回到家乡,既是因为“外面千好万好,都没有家乡好”,也是被即将营业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吸引。“村寨里民族饭店、特色民宿、休闲广场、电影院等一应俱全,33栋民宿主体已建完,近期就能营业。好多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都在打听村寨的事,大家都要回家工作。”
特色村寨预计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年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年缴税金300万元,安置就业岗位180个。
星火朝鲜族乡党委书记南楠说,乡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种种举措,归根到底,就是不想辜负当年先辈们的初心,做好当下,以回应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勤劳、智慧、奋进的星星“火种”永远传递下去。
如今,吉炳浩也住上了楼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过上了电影里的日子。
作者:姜 辉
编辑:张何缘
责编:周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