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进不去电影殿堂的冯小刚,选择在旁边支一顶帐篷

关于中国电影,冯小刚有过这样的比喻:

有一间象征导演身份的房子,第四代从门走了进去,然后关起门,不再让别人进去。

接着第五代从窗户跳了进去,并关起窗户,第四代见到第五代已然进来,索性联盟结义,对于窗户和门严防死守,拒绝其他人再进入。

哪想到第六代,既没有走门,也没有走窗户,而是从地下钻了进去。

自此,他们在这间房子里潜心研究文艺,把门、窗户、地面甚至屋顶都全部封闭起来。

“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找不到任何缝隙再往房子里钻,但他并没有选择暴力闯入,而是在那间房子的旁边搭起了一顶帐篷。

初涉影视行业之时,冯小刚是在剧组里做美工助理。那时想要做电影导演,门槛还是非常高的。

一个人想要成为电影导演,首先必须是电影学院毕业,然后被分配到电影制片厂,从场工做起,接着做副导演,熬了几年之后,才有机会成为导演,但却只能与前辈导演联合执导,名字还得位列其后。

可冯小刚没有张艺谋28岁“高龄”考电影学院的魄力,也不愿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去等。

冯小刚从小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画画,每天课也不上,背着个画板到处去写生。

即使这样,考试的时候他还是能够考得非常好,因为那个年代的考试都是开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冯小刚对电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

现在让他回想那时看过印象深刻的电影,得到的答案是《半夜鸡叫》。

剩下的就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南斯拉夫电影等译制片。

彼时的冯小刚,唯一一件希望能跟电影取得关联的事情,就是电影院门口的海报。

“有一阵我特别羡慕画电影海报的,那时候全是画的,不像现在是喷的,那种用板刷画的大笔触,街上一看太好了。”

冯小刚甚至想过,这辈子能去首都电影院画电影海报,就是非常牛逼的一件事情了。

从部队退伍转业到地方,冯小刚被分到了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

在这里,他其实并没有做多少宣传文艺工作,而是被分到了库房,成了一个库管。

工作本身就不是很如意,他还时常和顶头上司对着干,当时的状态可想而知。

这时冯小刚认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郑晓龙,郑晓龙把他招进了北视中心做美工。

做了美工的冯小刚意识到,原来所谓的美工其实就是个“工头”,每天的工作也是繁杂无味。

也许是为了能够在北视中心站得住脚,也许是内心的创作冲动抑制不住,从这时期开始,冯小刚开始写东西了,并幸运地参与到了几部电视剧的编剧工作。

没过多久,他还得到了当导演的机会,和郑晓龙共同执导《北京人在纽约》。

在电视剧上尝到了甜头后,冯小刚也想试试做电影导演的感觉。

他和王朔等人攒了个“好梦影视公司”,接连推出《月亮背面》、《永失我爱》、《一地鸡毛》等数部充满情怀的影视剧,可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全部都被无情的“毙”掉了。

冯小刚被“那间房子”残忍地拒之门外。

那些年,电影行业十分不景气,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在看到《红番区》、《真实的谎言》等引进大片票房大热后,决定也要拍贺岁片。

听说消息后,冯小刚看到了机会,进不去“那间房子”,就搭个帐篷!

他和王朔带着名为《好梦献给你》的剧本来到北影厂参选,结果成功中标。

经过反复修改,这部由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定名《甲方乙方》开拍,韩三平当时下令,北影厂所有生产活动全部为《甲方乙方》让路,拍摄过程非常顺利。

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的影片。

《甲方乙方》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且确立了“贺岁档”的概念,同时也开启了冯小刚的另辟蹊径之路。

第二年,冯小刚趁热打铁,又拍了《不见不散》。这时的他,还是对“那间房子”念念不忘,拿出了几年前写好的剧本《一声叹息》。

韩三平看到剧本之后表示,如果你想拍这个《一声叹息》,必须再拍一部贺岁片。

为了《一声叹息》能够拍摄并上映,冯小刚生憋出了一部《没完没了》,完成了早期的贺岁三部曲。

正当冯小刚打算以这种“以片养片”的形式继续前行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间房子”里的人们纷纷走了出来,也都搭起了帐篷,摆上了计算器,研究上了票房加成。

冯小刚回头一望,原来那个戒备森严的堡垒失守了,变成了人人皆可入住的旅游景点。

而门外的帐篷却鳞次栉比,俨然具备了营地规模。

冯小刚义无反顾的丢弃了帐篷,钻进了那间曾经向往无比的、象征电影殿堂的房子。他逆着队伍往回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中的诉求。

《1942》、《唐山大地震》、《芳华》、《我不是潘金莲》逐一诞生,甚至在《只有芸知道》中还用风景画讲起了故事。

拿《我不是潘金莲》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已经近乎绝迹,可冯小刚却能够拍出并上映,这和他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观众缘是分不开的。

冯小刚说:“现在的商业片市场,年轻导演一个比一个生猛,票房超过10亿的比比皆是,也不缺我一个冯小刚,但是另外的一条路上缺我。”

而他也要感谢那几部被“毙掉”的作品,如果不是那一段经历,很可能他就会顺着当时的感觉继续拍电影,然后一路奔着“李雪莲”而去,那样的话,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冯小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