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应州之役让蒙古30多年不敢南侵,明朝:大捷!清朝:假的

图片
图片
明英宗时期,草原曾在也先及其先祖统合下兴起过一次,土木堡之变后更是一度威逼北京。但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退回草原。也先去世后,草原又四分五裂了。至孝宗时期,达延汗再兴草原,于是草原又有了再兴大元的想法,由此出现了武宗的应州之战。
图片
一、蒙古再兴
达延汗,就是一般俗称的蒙古小王子。成化九年(1473年),他出生于蒙古部落酋长之家,他小的时候,父亲被权臣所杀,母亲被权臣所掳,他被满都鲁汗的遗孀满都海抚养,可以说幼年生活非常悲惨。之后,满都海和达延汗成婚,在满都海的支持下,达延汗继承了满都鲁的领地,成为部落酋长,达延汗就是以此为基地,发展实力,剪除其他部落,到16世纪初,他终于再次统合了草原部落。
达延汗为统合草原设立了新制度,即六万户制度,以自己的儿子为首领,加强四散部落的凝聚力;对亲明势力朵颜三卫,达延汗也加强了控制。
图片
二、达延汗对明策略
达延汗和也先一样,有再兴大元之心,但是他长期致力于整合蒙古各部,对南方的明朝自然要采取低姿态。
可达延汗对亲明部落却很强势,他多次讨伐亲明部落勒津部,结果引得明军出兵独石口,全歼了达延汗的部队,达延汗和满都海两个人只身而退。此战之后,达延汗和大明彻底结下了梁子。
图片
当达延汗统一草原后便开始和明朝算总账,开启了对明全面战争。弘治十一年(1498年),达延汗“营亘三千余里”兵犯边关,自称“大元大可汗”,要求向明朝互市朝贡。
达延汗兵临城下,明朝满足了他们的部分要求,允许他们朝贡。但是达延汗野心太大,得寸进尺,明朝对达延汗的朝贡稍有抵触,他就陈兵边界。由此,草原在朝贡中仍不断挑起边境冲突。
图片
三、武宗不惯着草原
从武宗继位,到正德十二年(1517年)应州之役以前,达延汗几乎每年都要侵略明朝边境。其中重要的几次侵略如下:
武宗即位当年,达延汗兵犯宣府,杀死官兵2165人,掠夺财物、人口不计其数。宣府为大明九边之一,在今天的河北张家口,这是防守京师的第一边镇,战略位置极度重要,达延汗此举无异于向明朝示威。
图片
同年十月份,蒙古犯甘肃镇,甘肃都指挥使刘经力战不敌,殉国。
正德四年(1509年),两次全面进攻明朝北部边防。
正德九年(1514年),侵宣化,游击将军、守备将军皆战死。
这么频繁的侵略,爱打仗、“好骑射”的明武宗自然不能惯着蒙军,虽然朝臣坚决反对,但到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被压抑太久的武宗终于爆发了。当年,武宗义子、边将江彬忽悠武宗,开启“西北之行”。
图片
四、北巡的准备
就是这一年(1517年)的九月份,武宗北巡驻宣府,不久移师阳和城(今阳高县)。阳和城在大同的西侧,是抗击蒙古的第一线。这展现了武宗不和蒙古打一场绝不回京的决心。结果那年蒙古还真的南下了。十月底,5万蒙古兵从玉林出发,“离阳和三四十里下营”,四处掠夺。
图片
武宗不是傻子,他也怕土木堡之变再发生,所以北巡前就做了准备:对京师防御,武宗将沙场悍将、镇守两广的武定侯郭勋召回北京,指挥三千营,英国公张伦坐镇奋武营,并让他们勤奋训练,以备不时;对九边重镇也做了部署,对白羊口、古北口等通往京师的要地,也加派军队,这一切就是怕自己万一战败被俘,避免重蹈土木堡之变的覆辙。
古代打仗,就是打补给、打粮草。明代中后期贪腐横行,行政拖沓,克扣严重,但现在可是皇帝亲征,谁敢克扣皇帝的军饷,所以此次北巡,粮草运输效率异常之高。
图片
按照户部年度财政报告,宣大两镇原有粮草足够支撑大军5年之用,现又调关内太仓等处的储备粮15万石、白银35万两增发宣大(其实武宗圣旨要银100万两,但户部实在没钱),对置办军需事宜拖延、克扣、玩忽懈怠者从严处置。
按照这种配置,这次北巡就不像来打仗的,更像是游玩,将士们都吃得饱穿得暖,武器精良,神机营火器也补给到位,弹药充足,和过去打仗截然不同。正是有如此好的后勤保障,明军战斗力大增。
图片
五、应州大捷
历来中原王朝和草原打仗,多打防御守城战,因为草原的军队机动力强,把握战场主动权。此次蒙军南下发现大同城戒备森严,所以决定寻找战机。最后,蒙古兵发现大同西侧防御较弱,于是集中全力进攻西侧防线。于是乎,应州之役就爆发了。
图片
我们来看看明朝九边地图就能发现,九边关隘众多,但不可能处处设防。按照明史专家李洵教授的说法,应州其实是一个诱饵,是武宗故意放蒙古军进来的口袋阵,蒙古军深入山西大同境内孤立无援,大同城守军再断其后路,蒙古军易被夹击。
图片
按照《明史》和《武宗实录》所说,蒙古军逼近应州之后,大同城的总兵王勋率军南下,和蒙古军进行野战,双方死伤惨重。王勋亲自上阵杀敌,明军士气大振,最终蒙古军只得继续向应州方向败退。
第二天,双方再战于应州城北,蒙古军包围了王勋的军队,王勋军队不得入应州,只得原地防御,等待援兵。继而大雾,蒙军撤围,王勋得以化险为夷。
图片
王勋力战蒙军,拖住了蒙军的步伐,武宗在阳和马上进行战略调整,急调应州城附近城池的守军四面合围,但明军人数不足,蒙军兵力占优势,明军反而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武宗得知消息后万分紧张,决心亲赴应州主持大局。
武宗的到来使明军士气大振,明军各部山呼万岁,喊声震天,皆力敌死战,被分割的明军遂合兵一处,摆脱了被逐个击破的威胁。合兵的明军和蒙军大战不分胜负,蒙军没有补给物资,只得向朔州方向撤退,武宗率领大军继续追赶。后来因天气原因,武宗也不敢轻敌冒进,也撤回大同,应州之役就结束了。
图片
文史君说
应州之役规模到底有多大?按照清人的说法,应州一战,明军杀敌16人,但牺牲52人,重伤563人,如此之战能叫大捷?可是按照李洵教授《正德皇帝大传》考证,应州一战,明蒙双方大规模交战至少6次,特别是武宗参战之后,明蒙当天大战足足12个小时,《武宗实录》中也说,应州之战惨烈到皇帝的战车都要沦陷的地步。这么激烈的大战,怎么可能只杀敌16人?
我们看看应州之役的效果,就能明白此战为什么被称为大捷了。当年蒙军主力虽然安全返回草原,但是此后的武宗一朝,直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共33年,蒙古都没有再大规模南下,也换得了中原的太平。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2011年。
《明武宗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洵:《正德皇帝大传》,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