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公司 砥砺内功 逆势求进

面对新冠疫情和低油价的外部市场双重冲击,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公司苦炼内功、裂变潜能,及时启动了以“两利三率”为核心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从9个方面采取28项举措,打响了一场转观念、战严冬的攻坚战。截止6月底中石油宝鸡钢管公司利润总额、订货量和签约额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2.2%、116.7%和109.6%,实现了经营业绩“双过半”、“硬过半”。
创建于1958年的宝鸡石油钢管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共和国第一根螺旋埋弧焊管诞生地。也是中国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关键“队员”。60多年的风雨历程,宝鸡石油钢管公司不仅历练出一流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打造出一股坚韧不屈迎难而上的坚韧作风。
图片
2月17日,宝鸡钢管全面复工复产时,钢厂停产、运输不畅,平时一个电话就能召集的材料供应商只能“云”在线上。2月19日,国家重点工程中俄东线前线告急,部分标段的施工单位等钢管“下锅”。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利用春节大假抢出来的尼日尔—贝宁的原油输送管线,因为疫情蔓延,突然被非洲客户叫停。那段时间,不利的信息叠加交织,已经配置的工作量被取消,已经发运的产品要求降价,计划上马的项目无限延迟,油气装备制造的经营环境遭遇“滑铁卢”。
变的是外部环境,不变的是国企担当。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宝鸡钢管公司开启了以“两利三率”为核心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9个方面28项行动举措,打响了一场转观念、战严冬的攻坚战。
“按照市场倒逼法则,今年的费用预算重新‘洗牌’,在去年年底预算的基础上,按照30—50%的幅度,实施一刀切。先过苦日子,再过好日子。”作为操盘手,公司财务资产处处长张明作对此深有感触。
图片
为唤醒干部员工的“严冬”意识,公司借助“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平台,精心营造“背水一战、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积极氛围。
“两金”是短板,效率是短板,制造成本是短板,“卡脖子”技术是短板,随着全员大讨论的逐步深入,一项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痛点、堵点浮出水面,一个个“围堰捉鱼”的方案开始进车间、进班组,入脑入心,转变成具体行动。
“从我参加工作那天起,一个车皮装17根管子,已经装了20多年。这次通过反复优化装车方案,一个车皮装19根管子,装载率提升了11.8%,一年可以节约运输成本66万。”谈起“金点子”创效,运输班一位老工人满是自豪。
油气市场的断崖式跌落是致命伤。“煮熟的鸭子都飞走了”,这是企业营销人员最痛心的感受。为打破这种内部市场急剧萎缩的僵局,宝鸡钢管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眼光向外,盯住海外市场和社会民生市场。
“为精准实施压力传导,今年我们推行了表单化管理,营销人员对照《市场信息跟踪表》、《项目推进跟踪表》和《个人指标及完成情况进度表》,对自己该做的工作一目了然,也方便公司对个人的绩效考核。”销售总公司综合部经理杨新生介绍提质增效的新招。
为确保生产经营大盘稳定,宝鸡钢管公司紧紧抓住中俄东线建设的历史机遇,为该项目供管比列达到47%。同时,想方设法“走出去”,南美、印尼等海外市场相继取得突破;曾经并不“入眼”的国内输水、热力、工程结构管等市场成为企业志在必得的“口粮”。上半年,宝鸡钢管公司外部市场占比达到62%。其中,输送管外部市场占比达到84%。连续油管累计新增客户9家,产品远销俄罗斯、塞尔维亚、叙利亚等国家地区。
图片
“凭着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和业界口碑,宝鸡钢管公司在地方热力、输水和工程结构管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销售总公司党委书记马景宾说。
7月,远在北疆戈壁,40多度的高温下,克拉玛依三平水库—风城水库饮水工程施工现场,宝鸡钢管克拉玛依公司生产的无溶剂清洁输水管线延绵100多公里,形成壮美的西部画卷。在西南腹地,水电工程用管掀起抢工期、抢进度的热潮,资阳钢管公司的钢管专列穿山越岭,为地方经济建设护航。华东地区的洋山港口,由宝世威公司生产的智利桩管集装待发,为南美国家的基础建设贡献力量。
“截至6月30日,公司6月份签约额完成月度计划的209%,订货量完成月度计划的196%。”在7月6日的周例会上,宝鸡钢管公司市场管理处处长翁继红通报了这一喜人成绩。
严寒终将过去,宝鸡钢管公司打造“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专业化钢管制造服务商的蓝图正日益清晰。在提质增效行动中,宝鸡钢管加大了研发投入强度,制定了“卡脖子”核心技术清单和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难关。上半年开发的新型油管产品,每吨节约原料成本10%~15%;CT130高钢级连续管在市场推广应用,特殊扣气密封套管进行下井试验,国内最大壁厚35.8毫米直缝管经过了技术鉴定,逐步厚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宝鸡钢管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舒高新表示,“上半年,我们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紧紧依靠员工这个力量源泉,紧紧依靠创新这个核心动力,紧紧依靠产品这个立身之本,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做非常之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经营业绩,彰显了央企在特殊环境下顶天立地的力量。”(经济日报记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