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医者候选人】李剑锋:帮扶大凉山的医疗“技术先锋”

编者按

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评选宣传活动初评结束,从292名参评人中评选出48名候选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青春不老,初心不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

“健康四川 大美医者”候选人

李剑锋

大美医者候选人

李剑锋

学习技术,钻研技术,传授技术,利用手中的技术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医者最朴素的使命与担当,他跋涉千里,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洒向凉山腹地,如同播种,勤恳而真诚,春种一栗,秋收万子,和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一样,他们的奉献与坚守,共同谱写了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新篇章。

2018年10月,凉山昭觉县人民医院,管床医生夏强一口气跑上五楼,把手里的两块石头递给李剑峰,气喘吁吁地解释道:“本来想找两个砖头,没找到。”彼时,他们正准备给一个胫骨骨折的患者打牵引,“用石头代替金属砝码,对于专业的骨科医生来说,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没办法准确估算重量,还有安全隐患。”李剑峰事后回忆,但当时的他来不及多想,接过石头,简单处理后,为患者打上了牵引。

在大凉山,这样原始而朴素的智慧常常帮人们度过难关,但李剑峰决心改变这些。此后,他带领骨科团队做了一批铁制砝码,如今,看见病房里一个个下肢患者规范的牵引,昭觉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笑称,“李院长让我们一步跨千年,从石器时代直接跨进了铁器时代。”

改变还不止于此,在16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剑峰在昭觉县人民医院主刀完成的骨科3级、4级手术达150余例,开展新技术30余例。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短时间内使昭觉县人民医院的骨科业务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骨科手术量较以前同期相比增长4倍有余。

出 征

从绵阳到昭觉的大巴车,是李剑峰坐过时间最长的一次大巴车,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考验着人的意志,金沙江畔,崎岖不知尽头的山路,越走越让人心虚。

担心,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昭觉的气候环境?迷茫,不知道业务能正常开展吗?怀疑,自己的这个决定,真的是正确的吗?

有一瞬间,李剑锋突然想到了曹植《白马篇》中的诗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刹那间竟然产生了些许英雄情怀,精神为之一振,“我觉得脱贫攻坚,也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身体力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顿时觉得目标明确,责任重大,不再迷茫。”

如果说一腔热血是李剑锋出征的动力,那医者情怀便是他前行的方向,“我经常思考,很多职业难免有“二心”,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职业,那这个职业一定是医生!”

奋 战

正是本着这样“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想法,在大凉山的近两年时间里,李剑锋始终奋战在一线,除了做手术之外,他还主动参加昭觉县人民医院骨科每周二次的查房,进行疑难病例会诊处理,组织科室人员学习。

因为在昭觉县人民医院工作成绩突出,2019年04月,昭觉县委组织部发文任命李剑锋为昭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在医院管理上,他制定了《昭觉县人民医院关于ICU收治病人管理的暂行规定》、《昭觉县人民医院病员转院的规定》、《昭觉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开展月末质控会议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我刚来时,医院的ICU从设备上讲,处于四川省县级医院的中偏上水平,但业务能力严重不足,ICU医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其余科室也对ICU缺乏信任,”李剑锋告诉记者,“一个医院的ICU治疗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代表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是一个地区医疗保障的底线。”

《昭觉县人民医院关于ICU收治病人管理的暂行规定》制定后,ICU床位使用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救治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抢救成功了很多危重患者,科室2020年6月同比2018年收入增长了近三倍。

收 获

上个月,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家属不愿意在昭觉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态度坚决,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去西昌,李剑锋查房时正好撞见,简单交流后,家属放下了行李,决定留下来治疗,态度同样坚决,“我想,绵阳的帮扶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一个品牌,但帮扶有尽期,我们还有很多责任,不能洒脱地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带一带,未来还要靠他们自己。”

据悉,五年的时间里,绵阳市涪城区共有206人战斗在昭觉脱贫攻坚的一线,“我们涪城区秦亚辉副区长长期战斗在一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于他,我不过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今,走在昭觉的大街上,会有不认识的老百姓和李剑锋打招呼,“虽然不认识,但我知道那是我治疗过的患者或者患者亲属,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来时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蓦然回首,初心在否?李剑锋时常叩问自己的心灵,“在两不愁三保障中,我觉得医疗保障是重中之重,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步伐更加坚实,才能拥有一个可期的未来,我愿意为了这样的未来去奋斗。”

来源:家庭与生活报,记者:宁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