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黑河 经历七月

摄影:高世凡

经 历 七 月

文 : 王奕

一场疫情,让高考从6月又重回到7月。

这让我联想到2001年7月儿子的高考。

7月7日孩子考完第一科,精神状态不好,我们安慰他没事。考完数学那一天,儿子走出考场,脸上神情立刻告诉我们,他一定发挥的很出色。果然不出所料,他告诉我们,数学题出得好,给的已知条件非常少,需要想象推理才能作出来,正合他的作题思路。他当时就估算出分数,最低137分,最高144分。后来实际判出的分数是144分。

摄影:曹福全

鉴于估分高于600分以上,老师建议孩子报北大,他自己也要去拼一拼。他义无反顾地在报考志愿表上填报了一表一志愿北京大学,二志愿吉林大学,二表空缺。

成绩公布那天夜里我们没睡多少觉,早晨4点多钟我拨打160。被接线员女士礼貌地告知:“先生,你是第一个接通我们高考热线的,请您告诉您要查询的考号。”我告诉考号后,对方笑着回答:“哎么!成绩挺高啊!总分623分……数学144分,快要满分了,向您表示祝贺!”

成绩出来了,能否接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得看北京大学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我们看电视,听广播,翻报纸,拨打160……北京大学文科在黑龙江省录取最低分数线出来了——607分。

8月21日,我们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录取通知书。9月3号,我们走进了北京大学。几天后,儿子便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长。

摄影:杨凯

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儿子陪着我们围着未名湖转了一圈,看了几处景点,我被北京大学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北京大学邮寄录取通知书的信封背面印着的一段话:“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这里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

摄影:吴学武

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同时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儿子来北京大学没有几天,就已感受到了北大的精神魅力,他已自觉自愿地融进了北大精神里去,全身心地拼搏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摄影:杨凯

2001年7月已经过去19年,但它在我的记忆里将永远抹不去。我和妻子是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24年过去了,儿子踏着我们的肩膀又跃进了一大台阶。7月,是我们家的难忘节日。

摄影:杨凯

责编:葛宏

审核:葛宏 天冲

终审:吴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