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烈日下的扶贫感悟

图片
彭德怀元帅故里——湘潭县乌石镇。
炎炎夏日,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虽已汗流浃背,但我还是决定到心心念念的扶贫对象家去走一走、看一看。我的扶贫联系点是湘潭县乌石镇,自今年4月到湘潭县工作以来,我已到乌石多次,望着车外疾驰而过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亲切。
乌石镇是彭德怀元帅的故里,红色气息十分浓厚。也许是受彭总精神的影响,乌石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不服输、不怕输、敢作为的精神。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镇上也没有像样的规模企业,但凭着一股韧劲、闯劲,乌石硬是将“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中国楹联文化镇”等一个个金字招牌拿到手中。乌石人干任何事都不甘平庸、敢为人先,扶贫工作也不例外,全镇共有建档立卡省定贫困村3个,贫困人口1047户、2730人。为了这两千多人顺利脱贫,市、县、镇、村四级多方施策,帮扶人倾力相助,贫困户自强不息,目前全镇未脱贫的还有51户63人,今年实现全面脱贫已不是梦想。
图片
乌石镇天龙村黄花菜基地。
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乌石扶贫人中的一员,我也相信不服输的乌石人,即便是贫困户,凭着一股拼劲,一定能摘掉贫困的帽子,走出贫困。我联系的贫困户分别是乌石镇天龙村周德强一家和平山村陈瑞召一家。两家致贫原因相似,都是家有顽疾者,家有读书郎,勉强称得上劳动力的仅有一人。贫困没能压倒这两个家庭,与大多数家庭相比,他们虽然非常不幸,但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想方设法改变命运,在种好粮食作好菜的同时,周德强家养起了牛,陈瑞召家喂起了鸡,通过勤劳双手以及好政策的帮扶,维持家庭生计已有多余。他日儿女学有所成,两家人定能奔向富裕的生活。
通过多次深入走访,与贫困户面对面交心谈心,与镇村干部、驻村干部沟通交流,我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意义的确非常深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丝毫也不夸张。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深思细想,我忽然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图片
乌石镇天龙村龙畅食品厂。
坚定志向是脱贫的前提
哲人苏格拉底讲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维,正向、远大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思维,就是理想。有理想,就会去奋斗;去奋斗,就会有收获。故理想是人前行的动力。没有理想的人,生活一定是死水一潭,没有活力、没有波澜、没有辉煌。贫困户,本来起跑线就比别人差了不少,更应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否则,如何脱贫?如何奔向美好未来?扶贫扶志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贫困户要的就是不服命运安排的拼搏精神,必须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乌石镇天龙村,一个2848人的省定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81人,目前未脱贫户还有4户7人。天龙村扶贫工作搞得好,贫困户可不是政府给多少饼就吃多少饼,而是想方设法自己造饼。村上的羊鹿茶基地、槟榔加工厂、黄花菜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到处活跃着贫困户的身影,解决了村上贫困户60多人的就业。摘茶,是一项轻松活,适合60岁以上的老人操作,在羊鹿茶基地摘茶,身体硬朗的老爷爷、老奶奶可以获得50—80元/日的收入;槟榔厂,以计件核算工资,时间可长可短,既可兼顾农活,又可多点收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不是太难;黄花菜基地除草、采摘,80-100元/日,工作易起易散;种南瓜、种辣椒,自产自销,销不完的,专业合作社负责回收,2000元/年/户的收入,轻松可得。这些家门口的工作,虽然不及外出务工挣得多,但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收入,对于贫困户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如此多的发展机会摆在面前,关键就看贫困户是否愿意干。少数贫困户的思想觉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提高的,需要我们在帮扶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我们要多宣传贫困户中劳动致富正能量典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转变贫困户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
激发潜能是脱贫的关键
要实现脱贫不能只有一颗努力的心,却没有行动的腿。有的贫困户虽然想脱贫,但总认为自己没有脱贫的能力。其实,每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有些人能力开发得好,有些人潜能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而已。俗语说:“蛇有蛇路、鼠有鼠道”。天地生人,人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贫困户也不例外,关键看潜能是否充分发挥了。或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或合作社从事种养、或村组清洁环境、或家门口打工、或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路很多,只要自己肯干,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天龙村阳红旗,做泥瓦匠的他,2009年一次意外,脊柱受损,左手全无知觉,连烟头在手臂上烧焦都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基本是个配像。他是家里顶梁柱,他残疾了,一家人也就成了贫困户。但阳红旗不甘贫困,一只手不管用了,还有另一只手。靠着单手,阳红旗养起了蜜蜂,通过认真学习、钻研养蜂技术,养蜂规模从最初一箱、到两箱三箱,到现在十箱,每年能增收7000多元,阳红旗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人。今年5月,他被“湘潭县彭老倌养蜂专业合作社”授予“养蜂脱贫之星”称号。不仅如此,阳红旗还种了8亩水稻、2亩南瓜,家里的围墙靠他单手一块一块砖垒起来了,家里的装修靠他单手一件一件装好了。勤劳的阳红旗感动了爱人,感动了逐渐成年的儿子。爱人李群在湘潭市雨湖区白石广场一家蒸菜馆帮工,儿子阳攀在衡阳市石鼓区一家木工厂务工。一家三口,三人挣钱,全家的潜能都激发了出来,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命运有时会捉弄人,但命运更多的是激励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可以爆发出巨大能量,从而改变命运。阳红旗一家脱贫故事,不是很好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苦心人,天不负啊!
图片
李翠丰手工制作农特产品。
开拓视野是脱贫的支点
眼界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大。韩愈《原道》中讲:“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鼠目寸光之人,是不会有好前程的。脱贫需要广阔的视野。一方面,贫困户自身的眼界要高、要看得远,这样脱贫才会快,收效才会大。天龙村贫困户李翠丰女士,自丈夫患喉癌后,一家人就跌进了贫困。但李翠丰不甘沉沦、不甘平庸,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看准了农村土特产市场,办起了“翠丰手工坊”,将手工制作的酸枣皮、桃子皮、李子皮、苦瓜皮、豆豉油辣椒等进行规模生产,质优价中,名气日见响亮,销售日渐走俏,2017年,赚了3000元;2018年,赚了2万多元;2019年,赚了3万多元,收入直线上升。当然,不是每个贫困对象都有这样的视野,这样的市场敏锐。作为政府,有必要做好引导工作,帮贫困户拓宽视野。乌石峰村,作为湖南文创第一村,围绕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研学”旅游品牌,自去年研学旅游项目开展以来,乌石峰村共接待各学校研学团队50批次,人数1万多人。研学旅游的发展,自然带动了村上经济发展,也助力了村上贫困户脱贫致富。现在,村上已发展了贫困户梁凯林、鄢光义、冯上其等5户为研学接待农户,去年每户实现增收3000多元。贫困户梁凯林家,17年危房改造花费15万元,虽然根据扶贫政策,财政补贴了3万元,但还是欠了10多万元账。一家人通过外出务工、在家发展副业以及接待研学学生,欠账已快还清。有了产业的支撑,乌石峰村脱贫之路走得比别的村顺、比别的村好。2016年,乌石峰村已成功摘帽;2019年,全村65户161人全部脱贫。随着该村“乡村三十六坊”、班竹塘网红打卡基地、水上娱乐项目等景点的持续打造,村民在家就能与外界接触,视野越来越宽广,更多的贫困户将从中源源不断受益。“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话,同样适用扶贫工作。开阔的视野,不就是贫困户脱贫的最好支点吗?
图片
乌石镇天龙村脱贫攻坚路线图。
倾注真情是脱贫的首要
在扶贫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人,如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家中又没有其他劳动力,他们是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这些人只有依靠政府兜底、社会关爱,才能维持生计。扶弱助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些特殊群体,需要政府、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特殊关照。在政府兜底的前提下,募集爱心资金、开展志愿服务,你尽一份心,我出一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贫困户的生活自然也就有了保障,或者说,有了相对较好的保障。帮扶的方法很多,就看我们每个人是否真的有心帮助他们,是否真的愿意站在贫困户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是否真的愿意竭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在帮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村上的干部和驻村的队员,他们离贫困户距离最近,底子最清,能够做到因时施策、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乌石峰村支部书记贺师,92年出生的年轻村干部,依托乌石景区和村上自然资源,以文创为切入点,带领贫困户干事创业,积极探索研学等绿色生态的脱贫振兴之路,把乌石峰村打造成了彭总故里的“后花园”,为全村脱贫致富创造了别的村难以企及的条件,开拓了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阳光大道。天龙村的驻村工作队是特别用心用情的队,队长谭铖程、副队长吴公文,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绘制了一张脱贫攻坚地图,贫困户的居住位置和脱贫状况、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产业扶贫基地分布状况等,地图上都一一作了标注,一目了然。地图的绘制,不仅能让到村上来的每一个人对村上的扶贫情况有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而且对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乃至后期村级规划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份地图就是一份心意,既体现了驻村队员对村上的真挚感情,也体现了驻村队员为搞好扶贫工作的耿耿丹心。不仅仅是推出了一张地图,在天龙村的扶贫事业上,驻村队员还出了很多实招、干了很多实事。如积极协商村上诚和信种养合作社的种养大户张坪,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肥料,提供种植技术,同时也回收产品。一条龙服务,不仅为村上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也增加了可观的收入。在天龙村驻村队员一干人的努力下,村上69户贫困,该兜底的兜底、该帮扶的帮扶,均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很好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我们真的带着感情,总能找到打开贫困对象脱贫致富那把锁的钥匙。倾注真情,竭尽所能,因时因地因户因人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不正是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位扶贫人员真实写照吗?
这些想法,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近几个月来我在乌石走访中的真实感悟,发自肺腑。作为一位新湘潭县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知做好扶贫工作担子很重,但一想到贫困户面对困境都能勇往直前,我有什么理由不竭尽我的全部力量,为湘潭县的扶贫工作添砖加瓦?!做好扶贫工作,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是我作为党员干部应有的职责,是我作为宣传人应有的职责。(作者姜伟,系湘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