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红鞋》解读:被欲望控制还是控制欲望是人生难以逃避问题

图片
文:葛维屏
小时候,比较喜欢安徒生童话,但很多都读不懂。他的童话故事,早期作品带有民间故事意味,接近于《格林童话》,曲折生动,故事清晰,看的让人满口生香,欲罢不能,但是后来他创作的童话,故事性不强,意象游离,究竟想表述什么,很多都不能看明白。
也许人的经历多了,以前不明白的东西,能够悟出一点感受。也许有偏差,也许属于误读,但多少不再一片苍茫。本文试着解读一下安徒生的童话《红鞋》。
《红鞋》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里面包括的意象还是挺复杂的,在一个不短的故事内,包含复杂的社会内容。
这涉及到人类的一个心理现象。人类创造出的意象,如梦境一样,可以是千奇百怪,但幕后的心理指向,却是固定的。
著有《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梦境的解说,就比弗洛伊德来得更为可信。他认为梦境的意象是纷乱的,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对应什么内心隐秘,而梦境的内心态度,却是暗指人心的秘密的。
比如,一个忧郁的人,在梦中他的核心心态,永远是忧郁的,虽然他可能会梦见快乐的时光。快乐的时光,并不代表他此刻的内心的真正的情结,而操纵这些意象的内心心态,却是反映了真实的内心秘密的。
图片
《红鞋》中的小女孩,渴望有一双漂亮的红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她为了得到一双红鞋,却违背了人伦的基本底线,这样,本来能够给她增添荣耀的红鞋子,顿时反噬了她,最典型的症候,就是小女孩再也停止不了舞蹈,最后不得不截断了腿,拄上拐杖,才避免了疲于奔命的舞动。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们都有欲望、希望与期望,如果这一份渴望,与人类的精神底线相合拍,那么,我们会收获功成名就,但是,很多情况下,当人类的欲望偏离了我们正常的认知轨道,那么那一份欲望的可怕的异化的力量,往往让我们身不由己地卷入漩涡,发现那一份朝思暮想的期冀,会成为自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我们不妨深入到安徒生的《红鞋》里,仔细地看一看,这个并不长的故事里,隐伏着什么样的复杂的内蕴。
一、《红鞋》揭示的心理象征
《红鞋》中的小女孩,可以说移入了安徒生的内心体验,所以童话并不是空中楼阁,建筑在虚无缥缈的空地上,恰恰相反,这是将内心在现实中的一种感受,移入了一个虚拟的情境之中,附着在看似空置的人物身上。
《红鞋》中的小女孩对红鞋的渴望,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她的这种心理,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渴望的同一类似出发点,而值得注意的是,童话里的这种心理都是负面层面上的。
图片
一是红鞋隐含着攀附高贵的心理。
小女孩出身贫穷,失去双亲,后来被一个善良的老太太收养。小女孩意外地得到了一双红鞋,但收养她的老太太却对这双红鞋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红鞋的美丽性质,显然与小女孩的现实困境是格格不入的。
小女孩渴望有一双红鞋,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公主曾经穿过一双红鞋,美得不可方物。
小女孩拥有爱美之心,也属正常,但是,在她的对红鞋的渴望中,却溢满一种不切实际的虚荣心态,而实际上,一个与现实身份不能够匹配的满足虚荣的荣耀,会让个体难以承受。所以,小女孩喜爱红鞋的潜在原因,就有一种虚荣的心态掌控了她的内心,从而忘却了她的现实身份,一心一意地希望身上加盟进公主的荣光,最后小女孩却因为这一种虚荣的心态,受到了现实的残酷报复。
二是红鞋潜藏着触犯流俗的心理。
红鞋是美丽的,但是,它的美丽,与现实中的具体情境却并不定耦合。
尤其是小女孩母亲去世时,在出席葬礼的时候,小女孩违背世俗的习惯,穿着红鞋出现在现场。当然她是因为没有别的鞋子,刚好女鞋匠给了她一双红鞋,但是,不管怎么说,美丽的红鞋与她参加的母亲葬礼的氛围是相牴牾的。
图片
后来小女孩又穿着红鞋来了教堂,引起众人的观看,小女孩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正如收养她的老太太所说的那样,穿着红鞋出入宗教场所,“未免太胡闹了,太不成体统了。”
显然,红鞋带给了小女孩某种心理上的虚荣感,但是却违背了社会的伦理底线,这也是导致小女孩日后遭遇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红鞋诱发的玩物丧志的心理。
小女孩去参加教堂的坚信礼的时候,她被脚上穿着的红鞋蛊惑,得瑟于脚上的荣耀加身,却忘却了她参加这一活动时的本真意义。红鞋实际上成了一种障碍,阻碍了她对一种仪式的体验与精神的感悟,虽然在童话里,这个精神场所是在教堂里。
图片
而小女孩的这种近乎是玩物丧志的心态,正是安徒生将自己童年时的一种心态投射在童话中而生成出的人设。
可以说,小女孩因为穿着红鞋导致精神上的失态,正是安徒生童年时的一次亲生经历。这个情节,正是这个童话的“眼”,也叫节点。
当年,安徒生到教堂去参加坚信礼,与童话里的小女孩参加的活动是一样的。当时,安徒生的母亲给安徒生做了一双皮鞋,从没有穿过皮鞋的安徒生,在走进教堂的时候,被皮鞋发出的清脆叩击地面的声音弄得七荤八素,得意万分,却忘记了去聆听牧师的宣讲。
图片
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红鞋的追求,却使她偏失了对人间正道的感悟与体悟,很快,报复性的残酷现实,便向小女孩如风卷残云般地袭来,让她承受着她偏守正道之后必然导致的现实困扰。
二、《红鞋》喻示的现实报复
《红鞋》的故事是相当残酷的,因为安徒生这一篇童话中的小女孩,不像作者其它的作品中,会被一种百毒不侵的童话氛围所护佑与保护,她遭受到了现实的严酷的割裂般的报复。
一是红鞋导致的疯狂反噬。
小女孩对红鞋的迷恋,导致她只要穿着红鞋,就舞动不停,这时候,她再想停下来,就成为一件不可能的希望。
图片
可以看出,作者写出的这种跳舞促成的异化,正是对人类癖好走向极端终于反噬人类的一种折射。
我们可以把小女孩对红鞋的迷恋,看成我们今天熟知的吸毒、赌博等人类的不良嗜好,对人类的毒害。当一种嗜好走向极端的形式,便控制了我们的理性,我们只能成为它的牺牲品。
小女孩无法停下自己的脚,不得不采取最残酷的方式,她去请求刽子手,将她的不受自己控制的脚砍断,她宁愿拄起拐杖,也承受不了自己的欲望不受控制时的那份天昏地暗。安徒生用这种极端的黑暗,彰显了人类的欲望失控时候,对人的身心的巨大伤害,而这种停不下来的伤害,对于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这也是这个童话中的残酷性成份,但它足以让我们警醒,该如何平衡我们的欲望,恢复自己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理性。小女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完成了自我本性的恢复。这就是安徒生在这个童话中所蕴含着的深意。
图片
二是红鞋导致的遗弃命运。
收养小女孩的老太太生命垂危,小女孩本应该厮守在她的身边,尽自己的一份反哺职责,但是小女孩竟然弃老人于不顾,去参加一个舞会,这时候的小女孩,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性,遭遇到红鞋的魔力报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这个期间,老太太黯然离世,小女孩没有尽到孝心,而她很快受到了社会的报复,对于这样一个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小女孩,整个社会也必然不会给她以好脸色。既然她没有体现社会成员的一份职责,那么,这个社会也不会给她以应有的存在感。“于是她觉得她已经被大家遗弃,被上帝的安琪儿责罚。”
图片
三是红鞋导致的内心阴影。
曾经小女孩没有珍惜在教堂里的时光,完全沉浸在自我虚荣的光环中,当她砍断双腿、终于摆脱不停地跳舞的疯狂之后,她拄着拐杖,想再一次到教堂里去,但是,内心的阴影,幻化成红鞋,跳动在教堂前,阻挡着她带着一颗幡然醒悟之后的赎罪之心,再也走不回过去的时光,她已经被社会精神体系排斥在外,这种失意是非常可怕的。
小女孩虽然在肉体上通过砍断双脚,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但是,她的精神上仍然无法回归既往,灵魂依然找不到归宿。
图片
三、《红鞋》演示的解决措施。
《红鞋》中,安徒生给予了小女孩一个弥补过错的解决方案,虽然小女孩期望通过砍断双腿这一残酷的手法,来逃脱欲望给予自己的反噬摧残,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女孩的内心纠结。安徒生提出的解决之策,可以说吻合着人间正道,体现着人性的自救路径。
图片
一是勤恳工作。
“工作着永远是美丽的”,劳动也能洗却身上的污点。小女孩主动到牧师家里当一个佣人,“勤恳地工作,尽她的力量做事”,终于她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洗清了身上的过错。
图片
二是重归社会。
小女孩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当她服务的一家人到教堂去做礼拜的时候,她因为心存阴影,不敢去教堂,但她虔诚地朗读一本圣诗集,果然感动了上帝,童话里出现了一幕魔幻场景,突然之间,她从家里移身到了教堂,置身于集体之中,在对内心的不良欲望进行了删繁就简之后,终于重新被社会接受。
三是灵魂拯救。
图片
小女孩有过心灵迷失的时候,她曾经注重物质,忘记了亲情,曾经满足虚荣,不知感恩为何物,她的肉体受到重创,不得不通过截断双腿,来斩断魔力,回归正常,但是她的精神上的脱离魔力的道路,更加漫长。小女孩完成了“肉”上的自我实现,同时在“灵”上实现精神升华,“灵与肉”的双重告别,小女孩实现了自己的脱胎换骨。童话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健全的小女孩,历经磨难之后,重新找到了自我,“她的灵魂骑在太阳的光线上飞进天国。谁也没有再问起她的那双红鞋。”
图片
《红鞋》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安徒生在编织故事的时候,却竭力隐藏童话的现实性,但同时也保留了它的现实指向。在这个简短的童话里,浓缩了许多人物,如安琪儿、残废老兵、年老的女鞋匠、富有的鞋匠等多重人物,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的芸芸众生,虽然没有大起大合的童话的传奇色彩,但却不乏来自于现实、又合乎于常理、如行云流水般的情节转折与进展,而尤其是童话警醒着我们,对我们内心的欲望,千万不能纵之入海,一旦入水成蛟,便会吞噬我们的灵魂,造成致命的伤痛。
此种现实的残酷教训,可谓紧密相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层出不穷的世相现实。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