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西安,一场轰轰烈烈的迁校运动从这里拉开序幕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图片
南洋公学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照片中的建筑与西安交大有着深远的渊源。甲午海战失利后,近代中国崛起了一批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学堂,公元1896年创立于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南洋公学校门
这所学校的院系设置、教育体系等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1921年,南洋公学改名为交通大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交通大学在当时的上海滩云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
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大批工业区在东北及沿海地区陆续建起。 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工业院校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如此,人才匮乏仍然是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难题,此时,全国每10000人中只有不到5名在校大学生,全国高校教师不到18000人。
那时候教师缺嘛,年轻教师也上。我们属于推上去的一批教师,备课很紧张的。其实当时比学生也大不了几岁,但那时候很有勇气,上就上。
1955年4月6日的晚上,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彭康接到高等教育部的电话,电话中他得知了一个重大消息——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他便立刻召集校务委员会和党委会开会讨论。
一所拥有60年历史和5000名学生的老校要在一年之内从上海搬到西安,这显然是个巨大的工程。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成了一致:抓紧时间,准备西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包括西安在内的广大内陆城市与东北、沿海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差距惊人。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安被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交大的内迁,对于当时西安的经济建设无疑是巨大支持。
1955年4月,时任交通大学总务长任梦林一行作为先遣考察队抵达西安。几个人先后跑了城东、城南五六处地方,反复进行比较。此时,身在上海的彭康也已电请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希望他们和自己一同前往西安。
图片
彭康和老教授们选定西安交大校址
1955年5月,彭康和老教授们在西安城墙东南外不远处的一大片农田中停下了脚步,位置恰好处于唐代兴庆宫遗址的范围内,尤其难得的是这个地方远离村落农舍,便于施工建设。校长彭康当即拍板:这里就是日后交大的主校园。
1955年6月1日,高等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高等学校(高等师范除外)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修正草案)》。此时,交大内迁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
当时有很多教师以为西北是满天风沙,冬天滴水成冰,对西安很不了解,所以对迁校有顾虑。但是我们学校做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
1956年1月,由33名师生代表组成的交通大学西北参观团在徐家汇交大校园门口整装待发。参观团的目的就是要让全校师生了解:他们即将迁往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图片
1956年2月9日,参观团写成的万言报告刊登在了校刊上。有了这次西北之行,大家对于当时西安及周边城市的环境及工业建设情况都有了切身的体会。
1956年3月,电制53班全体学生提出“跑西安”的倡议,建议用上海到西安的象征性长跑来祝贺学校西迁。截止1956年6月6日,交大全校参加“跑西安”活动的70个班级中已有41个在西安胜利会师,全体同学实际的跑步路程累计80000多公里。
图片
“跑西安”活动报道
就在这一年,交通大学要从上海迁往西安的消息在全国蔓延开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满怀激情地加入了西迁大军。在关中平原的这方沃土上,一场轰轰烈烈的迁校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敬请收看今晚(7月13日)20:00档
CCTV-4《国家记忆》
《交大西迁》之《内迁指令》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想【提前】收看《交大西迁》
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抢鲜看!
文字:姚瑶 赵燕
编辑:马爱杰 宋欣桐
主编:钱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