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停用“塑料吸管”,是英明的商业决定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塑料吸管”这一工业化浪潮中的指标物件,又一次被送上了历史的称量台。新闻数据固然令人称赞,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尚未浮出水面。

撰文 | 于淼(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环境医药与公共卫生系)

责编 | 高佩雯

来源:十点科学

塑料吸管和它的替代品,“管”还是不“管” | appl

最近,麦当劳在国内推出了新的减塑举措,不含固形物的冷饮将用新型杯盖来取代塑料吸管,这一措施预计每年可减少400吨的塑料用量。

这条新闻其实隐含了很多前提问题:为什么需要吸管?为什么吸管大都是塑料的?为什么我们又要减少使用?这一举措真的有用吗?

这里面实际混合了很多历史背景、科学知识,及研究进展,当然无处不在的商业运作亦间杂其中。

吸管——“猴子”都会用的神奇物件

使用吸管喝饮料,即便是没上过学的人都会,甚至有研究发现,猿类都可以发明出吸管来饮水[1]。但其原理可能都被忽略了。

我们之所以能喝到饮料,是因为口腔肌肉收缩形成一个负压环境,然后大气压把杯子或容器中的饮料压到嘴里。也就是说,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密闭的杯子,只有吸管与外面连通,那就需要你使劲吸一口然后松开,让空气进入里面恢复气压再接着吸,或者就“大力出奇迹”绷在那里等大气压把杯子压扁。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喝到太多,完全不如没盖子的杯子用吸管喝水方便。

另外,普通吸管只能用来喝冷饮,如果是热饮的话,吸上来的饮料不像直接从杯口喝一样,有很大的接触面积来散热,很容易烫伤口腔甚至气管。201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8岁女孩用吸管喝开水烫伤了呼吸道,随后死亡[2]。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很明显吸管是有着明确使用场景的。

早在1850年,美国就出现了望远镜形状(一头大一头小)的滤水吸管的专利,后来也出现了为残疾人使用的吸管,这里的吸管就是纯天然的稻草管,普通人日常生活用不上也没有习惯去用吸管,毕竟冷饮在前工业化时代属于奢侈品。

稻草吸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之前一般不作为商品出现 | 来自网络

伴随工业化,吸管“大流行”

1888年,美国人 Marvin Stone 申请了一种人工吸管的专利,其内芯是蕉麻纸,然后外涂一层石蜡一次性使用,主要好处是无色无味不容易坏。这种人工吸管问世后就开始流行了。

至于说为什么能流行起来,很大程度是因为之前工业化水平达不到,城市里餐馆只是为富人服务,没有形成大量的冷饮需求。后来到19世纪70年代,伴随技术发展,生产冷饮的设备成本降下来了,同时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业化浪潮,更多劳动力被解放,碳酸饮料被赋予了民主色彩(非酒精、软饮料、老少咸宜、性别平等)而大为流行,吸管则作为一个附属品伴随社会运动跟着流行起来。

此外,当时的公共卫生环境比较恶劣,公共饮水处经常仅提供一个公用的杯子,显然这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吸管此时就被当作一种卫生工具而流行[3]。

后来,推动吸管进一步流行的则是席卷全球的快餐文化,大型跨国企业统一了服务标准,吸管作为饮食套装的一部分出现在所有的现代化餐厅里。

吸管加入“塑化”大军

吸管的材质从纸质变成塑料,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彼时不仅是吸管,几乎所有日用品都呈现塑料化趋势,并迅速席卷全球。

最早塑料吸管是被嘲讽的,因为它会浮在水面上,而纸吸管可以沉入水中。当然现在看这个会感觉很荒谬:吸管是需要人用的,外力介入后其自身密度已不是关键参数。但这种嘲讽对任何新技术都不鲜见。这里还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泛的逻辑推理也许听上去有道理,但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还是实践。

很快,一次性使用、无色无味、稳定便宜等优点,让塑料吸管迅速代替了纸质吸管。不过,随着时间流转,这些优点也开始逐渐变成了缺点。因为这些优良特性意味着其在环境中会稳定累积。自然界要分解稻草吸管,已经通过进化准备了足够的酶与微生物,但要分解这一类在地球上出现不到百年的高聚物,短期内可办不到。所以我们会在野生动物的胃里看到塑料吸管残留,也会在环境中检出塑料纤维或碎片,并且越来越多。

其实塑料作为一种材料,其设计原理上就是要引入对环境条件稳定的高聚物,才能保证这种材料能作为工业原料使用。所谓环境稳定最好就是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否则如果用淀粉等来做,基本就成了微生物培养皿,用不了几次就作废了。

与之类似的问题是可降解塑料,市面上可降解塑料实质上只是说满足特定条件可以降解,但优先提供其作为使用品(如袋子)的稳定性,如果混入到垃圾里,其实没办法达到降解条件。这也是推广垃圾分类时,要强调湿垃圾破袋这个步骤的原因。很多标注为环保可降解的塑料袋,真要拿去堆肥会严重影响堆肥效率。

因为设计原理跟环境可降解本身存在冲突,如果真要做到吸管环境友好,更现实的方法应是限塑或回收。

可降解塑料,实际上也很难降解。| 来自网络

产业风云变幻,餐饮顺势而为

麦当劳这次的广告,除了打造自身品牌的环境友好度,也是对全球110亿美元吸管市场趋势的一种反馈。

2018年全球纸吸管与可回收吸管市场规模大概是44亿美元,预计会有每年10%的增幅[4]。与之对应的塑料吸管行业虽然规模上还是超过纸吸管,但伴随发达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其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而欧美在吸管市场上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也就是说,吸管行业自身就存在淘汰塑料的动力。

对于跨国餐饮企业而言,迎合供应链趋势符合其自身利益。而对于可回收的吸管,快餐行业兴趣不大,因为回收意味着更多的步骤与成本支出,所以我们会看到麦当劳的解决方案是新型杯盖,而不是竹子或不锈钢材质的可回收吸管。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决策,但并不意味着就绝对的环保,也许吸管上的塑料省下来一部分,但新型杯盖可能要为此额外增加塑料的用量(当然具体的还要看实际设计,用更薄的塑料制作或许可以避免该增量)。但宣传上一般都会更侧重吸管的取消。这也告诉我们,新闻除了实际呈现的部分,背后内容也值得关注。我们很期待看到新的杯盖。

现在除了放弃使用吸管,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例如使用可重复性吸管或纸吸管,甚至还有人提议重新使用稻草吸管等。不过,这些思路也许填上了塑料吸管缺点的坑,却可能引入新的坑,例如,制作成本高昂、缺乏回收技术体系支撑、生产过程不够环保等,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

漂亮的可回收金属吸管(左 | myshopify)和有色玻璃吸管(右 | condorbazar)

风化的塑料,未知的风险

作为生活垃圾的塑料吸管多半不是被烧了就是填埋了,如果进入到城市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塑料吸管一般在第一步隔栅上就会被去除掉。但随意丢弃没被集中处理的塑料吸管的确有威胁野生动物的风险,这需要更好的宣传来控制。

目前环境科学中最相关的研究主题是微塑料污染,不论哪种塑料,环境的风化过程都可以制造出塑料纤维、颗粒或碎片,这些形态的塑料粒径都在微米级以下(小于5毫米即可称微塑料),但由于塑料的材质稳定性,微塑料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扰动,例如混合了微塑料的土壤理化性质会改变,污水厂活性污泥的水处理能力会因为微塑料的存在受影响等等。

不同于浮在水面肉眼可见的塑料吸管,这些显微镜下才可见的塑料对生物可能危害更大,其较小的粒径进入生物体可能产生炎症反应或机械损伤,另外微塑料也可能吸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产生毒性作用。虽然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标准模糊、数据难于比较、基础数据缺失、毒理学实验结果不完整等问题[5],但源头控制还是很重要的。

当“环保”成为商业概念

伴随环保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提供环保概念产品,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把环保和纯天然、无人工合成、纯手工的理念等同了起来,很多环保概念产品,事实上是在炒作天然成分与去工业化的概念。

然而,地球上人类这一个物种,从1959到2018这短短60年里就多了40亿,配合现代医学进步及城市化对平均寿命的延长,单是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生命供养)压力就很大了。例如在工业固氮技术出现的100年后,人工固氮量就超过了自然固氮量,我们现在体内蛋白质里氮元素大概有一半也是哈柏法固氮反应制造的,某种意义上我们自己就是一类工业原料的衍生物。

化肥中大量使用人工固氮,被植物吸收,再经由食物链供给人体。| 图虫创意

所以,想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环保,是不能退回到之前的生产方式的,因为退回去我们马上就面临生存危机,掉入马尔萨斯陷阱。

眼下我们需要应对的本质上是过去的无知,过去我们看到了吸管的卫生与便利,但没看到释放到环境后对野生动物的威胁;过去我们认为塑料更稳定更容易标准化生产,但没意识到塑料磨损后产生的健康风险;过去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开发了很多化学品,但可能没顾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真正的危险不是当前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平衡从来都是动态的,总会暂时性稳定到一个点附近,只是这个点可能不适合人类生存而已。

因此,应对现在的问题,既不能完全漠视,也不能回归田园,而应该拥抱科技。我们可以设计新的饮料杯、开发不易磨损的新材料,还有环境友好的化学物质与生产工艺。

同时,我们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系统性地量化评价决策的影响。比如,减少了塑料吸管有没有真正减少塑料的环境排放量?所谓纯天然的化妆品成分会不会影响污水集中处理的效率?限塑令减少了多少公共卫生类政府开支?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存在未知事实时单纯逻辑辩论意义不大,我们需要真实的数据来辅助决策,而不是被商业营销耍猴式来回忽悠。

餐饮业可以不“管”,但我们不能不管塑料的问题。

随身携带一根金属吸管,未尝不是一种新时尚。| anthropologie

参考文献

[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071-010-0355-4

[2]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8-year-old-girl-dies-after-drinking-boiling-water-on-dare_n_5984ab0ae4b0cb15b1be3f33

[3]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8/06/disposable-america/563204/

[4] https://www.marketwatch.com/press-release/reusable-straw-market-report-2020-industry-overview-size-trends-and-forecast-till-2025-2020-06-09?mod=mw_more_headlines&tesla=y

[5] http://www.bulletin.cas.cn/publish_article/2018/10/20181004.htm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十点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