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联合逐“绿”前行 黄石市洋港镇踏上蝶变之路

7月12日,记者走进鄂南阳新县洋港镇,大雨初霁,油茶树漫山遍野,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昔日的洋港镇,煤炭资源丰富,虽带动了该镇村民增收,但持续的开采恶化了生态。2017年以来,该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逐"绿"前行,踏上蝶变之路。
图片
石榴种植基地
洋港镇依托山多田地广的资源优势,按照"党建+绿色+多方协作"的发展模式,有效将绿色产业与种养、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该镇脱贫致富。目前,已为"5060"农民提供就业8100多人,直接带动1497户4862人脱贫摘帽。
图片
茭白种植基地
该镇推行党建引领、公司运作、农户入股、劳力参与的方式,有效地实现多产融合、资金整合、力量聚合,推动光伏、油茶、茶叶、蔬菜、茭白等10大产业发展。通过将地域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的泉口村等 21个村联合起来,按照共谋发展规划、共建产业发展、共治养殖管理、共享利益分红"四共"发展模式,整合原有农地、水域、人力等资源,实行"抱团"发展绿色产业园的举措。目前,全镇发展油茶等绿色产业园 4.5 万亩。
乡村旅游成时尚
当天,记者来到洋港镇洞下村,洞下村44岁的农民刘兰霞悠闲地告诉记者:"我现在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读书,一边在家门口做事,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哩!"
洞下村山高林密,有一个沉睡了亿万年的峡谷美景。去年阳新百洞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洋港镇联合开发后,游客日渐增多,传统折子粉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图片
百洞峡景色
洋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成传托说:"该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百洞峡景色奇绝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留住了乡愁。"
绿色撑起一片天
1800亩的北山茶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烘干、包装"月山红"。洋港镇党委副书记石庚水介绍,还有月山茶场1500亩茶叶产业和下栈村等20个村2.93万亩油茶产业,不仅带动了66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为每个村村集体增收6万元以上。
去年6月,该镇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新农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5000万元新建茭白系列高产高效优质种植基地1万亩,现已在坳上、黄坪、下畈等村建成"茭白红芋"轮作产业园2000亩,吸纳"5060"农民210人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
图片
蔬菜种植
该镇从实际出发,让农民明白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思路,发挥农村32个党支部和1247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规模化生产、品牌化推广,健全带领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新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2000亩,杂柑625亩等,亩均收益5000多元。秋天,果园飘香,石榴观光采摘园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让山村变成了"花果山"。
"2017年,我家5人吃低保,'兜'住了困难 ,'保'住了生活。2018年,托党的福,一家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苎麻300亩,去年纯挣10万多元,今年更多哩!"苎麻产业园里,今年45岁的程时华掰着指头算着,脸上笑得像盛开的菊花。
在"茭白红芋"轮作产业园里,"每天都有活干,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感谢党和政府,我们脱贫啦!"贫困户余早归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
"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不仅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小孩。"贫困户柯菜仙背着一把锄头收工回家,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
产业敲开幸福门
上畈等6个村光伏产业,装机总容量5582千瓦,年收益638万元,惠及145户489人;燕窠村发展"鹌鹑养殖-沼液-无公害蔬菜"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养殖鹌鹑25万只、建蔬菜大棚100亩,带动农民增收;中罗村稻虾养殖基地330亩,带动贫困户68户,人均增收107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
图片
菌菇棚
"发展食用菌产业,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年产菌棒500万棒,带动种植、生产就业995人,月薪2400—3000元,每户每年分红5000元,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湖北省人大代表、泉口村党支部书记陈迪强说。
洋港镇党委书记黄锡水表示,该镇党委以党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抱定"发展绿色产业链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决心和韧劲,不折腾、不气馁、不松劲,带领4.3万洋港人,朝着小康目标奋勇前行,让"生态绿色产业链促稳定、稳定保绿色产业链发展"。
采访结束时,天色渐晚。车窗外,稻虾基地,稻禾绿龙虾游;蔬菜产业,瓜果熟农民笑。到洋港镇,仿佛走进了风光无限的田园画卷。(记者熊源、胡毅、通讯员吴永风、郑尹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