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送审被驳回后,姜文终错过了,这部韩国人投资的电影

余华的小说有着一股独特的魅力。
他总能将各种矛盾的事物熔于一炉,熬制出一锅五味杂陈的汤,让读者一饮而尽后,获得一种翻江倒海的阅读体验。
图片
想把余华的小说拍成电影并不容易,拍好了就是经典,比如《活着》。
但这种平民史诗也非寻常导演可驾驭,不仅考验导演讲故事的功力,能否过审也是一大难题。
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部世界畅销小说早在1995年就创作完成,却很少有导演敢去尝试。
直到5年后的2000年,韩国一家电影公司对小说极为欣赏,并拿到了电影改编权,决心要尽快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
韩方原打算由自家公司独立制作,但最终还是认为中国导演可以拍得更好,在余华推荐了姜文后,韩方也极为认可,并表示不干涉创作,只负责投资。
图片
图片
另一边姜文在看过小说后也很心动,他许诺这部电影一定会拍,自己也会亲自饰演许三观,三方还签订了合作意向,很快影片就进入了立项阶段。
图片
然而待姜文写完剧本送审时,才发现一切想得过于简单——
因故事太过“前卫”,电影局明确驳回了影片立项请求,没有进一步的后续,姜文和《许三观》的缘分直接就此搁浅。
无奈之下,韩方只得自己组织人马翻拍,多年来也一直在物色最合适的导演。
2014年,韩方公司将这次项目交给新晋实力派男演员河正宇,由他打造出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作品。
图片
皮哥知道这个消息时,第一个反应是开心,毕竟这是实打实的文化输出。
可是开心之后就是担心。
图片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了许三观被生活所迫几次卖血的经历。
剧情看似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也没什么太大场景,可实际上却是一块极为难啃的骨头。而韩国那边即使导演、演员实力再强,十有八九也啃不下来。
为何这么说,且听皮哥慢慢道来。
一、原著中三个矛盾特质
要想拍好这部片,必须处理好原著中三个矛盾的关系。
换句话说,电影如何用影像诠释好小说中最打动人的三个特质。
第一是着眼于荒诞,却脱胎于真实。
在小说中有许多荒诞的情节。
比如许三观去卖血前,要喝八大碗水,还要憋着尿,不让水分流失掉。按照他们的理论,这样身体里血液就多了,能卖个好价钱。
图片
再比如后来灾荒年间,许三观家揭不开锅,他就给三个儿子“用嘴做菜”,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得一拼,孩子们听了父亲口中的做菜过程,仿佛吃到了美味佳肴,瞬间饱了。
再比如许三观被指戴绿帽,刚开始他满不在乎,人云亦云多了,他竟然笃信大儿子不是自己的种。
图片
这些情节乍看起来都很荒谬,可是在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看来,这些荒谬的事确实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你去看看社会新闻,每天都有各种奇葩的人和事,只不过余华进行了提炼,将它们附着到了许三观身上,荒谬和真实达到了和谐的一致。
第二是要用温情的口吻讲述冷血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完,读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这到底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
图片
作者处处调侃,反讽,讲段子,说俚语,讲的却是一个穷人被逼卖血的故事,我们初看的时候常常被许三观的乐观逗得哈哈大笑,可看完后却又堵得慌。
按理说小说的结尾也是光明的,许三观度过了苦日子过上了新生活。
可是他却并不开心,卖血过去差点要了他的命,现在却成了他应对未知风险的精神寄托。
当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的血没人要了,这根救命稻草被人夺去,他在新时代里变成了弃儿。
当他发出这句感慨时,颇有一分廉颇老矣,尚能卖血否的悲壮。
第三是用小人物来反映大历史。
当年《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出版,余华专门写了韩文版自序,
序中他提到,在非洲有一首诗歌:
可能吗?
我,雅克布——阿尔曼苏尔的一个臣民,
会像玫瑰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死去吗?
而这本小说,也和这首诗一样,是一部平民的史诗。
许三观或许写不出这么浪漫的句子,但他却在践行这样的道理,他一生辛劳为的就是获得平等,过上体面的生活,许三观就是无数中国百姓的缩影。
二、韩国电影将余华原著“抽筋拔骨”
带着这样三个期待,皮哥观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只有四个字的评价:面目全非。
这部电影中,只有荒诞,没有真实;只有温情,没有冷血;只有小人物,没有历史。
图片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是一个真实与荒诞互相角力的土壤,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下漂泊的无力感让人感同身受。
可是电影里地点从中国换到了发达的韩国,人民温饱不愁,虽然年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但立刻味道就不对了。
图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原著中许三观是从人们的议论中判断出大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作者在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可电影中,许三观是通过检测血型确定这个真相的,那种批判的力量就消极很多。
图片
图片
再进一步讲,小说里,男女主角是农村里的一对贫贱夫妻。
可电影中,男主高大帅气,女主温柔体贴,女主的扮演者河智苑在韩国是和宋慧乔齐名的女神,这样的搭配让观众以为乱入到了偶像剧里,悲情的感觉荡然无存。
图片
图片
原著中许三观已经枯瘦如柴,一阵风就能吹倒,他卖血我们是于心不忍。电影里男主膘肥体健,他卖血还怎么激起观众的同情心?
最后,原著小说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一直讲述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这期间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文革等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对许三观一家的摧残真实可感,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国内未能过审的原因,题材太敏感。
可是移植到了韩国,导演总能整点韩国的历史吧,结果只看到一个相濡以沫的小家庭,没看到时代变迁的影子,社会矛盾变成了家庭小矛盾,结尾的煽情突如其来,用力过猛,而沉淀下来的内涵也屈指可数。
图片
图片
于是,一部时代沉浮下的平民史诗,就这样被“抽筋拔骨”,原著那股真正触动你的力量在电影中也荡然无存。
问题来了,《许三观》这样一部“三无”电影,为何豆瓣还有7.3分的高分?
那是因为它不是一部余华电影,它是一部典型的韩国电影,只是套着余华小说外壳。
图片
它的导演兼主演是风头正劲的河正宇,它的演员里有河智苑这样的偶像派,也有成东日(《请回答1988》里的父亲)和阿光(《熔炉》里的变态校长)这样的戏骨。
图片
他的故事其实还是韩国最流行的那种温情家庭剧,它的叙事节奏也是典型的前期搞笑结尾煽情的老套路,虽然毫无新意,但每个细节都很扎实。
从余华小说改编的角度看,这部电影不及格。
从一部电影的角度看,它仍算是一部差强人意的作品。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