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汉林:精雕细琢 让精品更精 让人生更美

图片
何汉林在工作室进行雕刻创作。
晚饭后,何汉林来到位于汕头老市区的木雕艺术工作室,一边仔细端详着未完工的《蟹篓》作品,一边拿出刻刀忙活起来。“笃笃笃……”木槌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一只只木螃蟹在他的精心雕琢下逐渐显现,何汉林专注的神情下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何汉林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与木头“打交道”已有40余年。《岁寒三友》《百鸟图》《半畔花篮》《百鸟朝凤》等名作都出自他手,一些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其中《百鸟朝凤》还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虽然自己的木雕作品屡被收藏及获奖,但何汉林仍每日埋头在木头的世界里潜心创作。“有些成品出来的时候自己虽然满意,但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觉得不够完美,还有可以再完善的地方。”一句话,透露出特区人谦虚务实、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也正因为如此,何汉林始终能静心、用心投入,让精品更精,亦让人生更美。
儿时结缘▶▷
从耳濡目染到独当一面
何汉林从小在老市区长大,儿时经常看到父亲何长清拎着一袋雕刻工具出门工作,回来时总会给他带回几块木头“玩具”,何汉林因此对“木”有着浓厚兴趣。1976年,何汉林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从最基础的磨刀开始练习基本功。
“想要学会这门手艺,必须先学会磨刀。光是磨刀我就练了好久,好在父亲经常教我,后来我逐渐掌握了构图、布局、用刀、凿胚、细刻等技艺。”何汉林说。
1983年,父亲退休,已经学有所成的何汉林顶职进入木雕厂工作,以创作木雕样品为主。凭借着扎实的雕刻功底和一股闯劲,何汉林制作的样品广受好评。花鸟木雕是他的创意之作,因其在创作中增加了台灯照明功能,将实用性与工艺美术相结合,这款样品在广交会上展出后大受欢迎,何汉林乐得合不拢嘴,开始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不久之后,他成为木雕厂独当一面的样品设计人员。
“那时正值汕头经济特区初创之时,潮汕木雕一度供不应求,木雕厂的订单大部分来自广交会,很多木雕产品都出口东南亚国家。”回忆起那个年代,何汉林显然还很激动。
他坦言,在汕头创办经济特区之初,他与其他人一样对经济特区的未来饱含期待,认为一旦特区未来的政策惠及潮汕木雕行业,不仅木雕手艺人的待遇有所提高,潮汕木雕还能借此东风走出潮汕,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坚守艺术▶▷
生活再贫苦也未放下刻刀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上世纪90年代初,木雕行业开始遭遇“寒冬”。彼时,汕头木雕厂因订单骤减而被迫解散,许多木雕手艺人纷纷转行。时代浪潮下,何汉林不得不暂时转做别的工作。他开过日用杂货店,也做过其他小生意,然而内心总是有一股强烈的意愿:老本行不能丢。
1995年,何汉林果断尝试创办自己的木雕工作室,走上一条独立创作的路子。他回忆说,当时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清贫,收入微薄,有时候甚至难以为继。然而,再苦再累他都没有放下手中刻刀,每有订单他都欣喜若狂,作品刻一件卖一件,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学习木雕技艺要有所舍弃,更要静心,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沽名钓誉。”如今回想起独立创作的那段岁月,尽管很贫苦,何汉林依然如数家珍。工作室当时设在大学路,平时人流量较少,加上室外风光旖旎,良好的环境给予何汉林极大的创作灵感,他的手艺也在这里得到长足的进步。
2007年,由于多种原因,何汉林搬离了大学路,在老市区共和路买下一间铺面作为新的工作室。老市区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予他新的创作灵感。新的创作故事,也在此展开。
精益求精▶▷
耗时3年创作是“家常便饭”
面积50多平方米、雕刻工具上百种、花草鸟兽木雕作品栩栩如生……这是何汉林位于老市区的木雕艺术工作室。他在这里已经待了13年。他从不工作到深夜,避免影响街坊邻居休息。10多年来,一件件木雕作品在这里诞生,而且比以往多了一种老市区特有的人情味以及和更加细腻轻柔的刀法。
受访时,何汉林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创作木雕的工序及关键步骤:“设计图纸、凿胚定型、修观加工3道工序环环相扣,丝毫不得马虎。绘图设计是注重前后层次、整体轮廓构图设计,要让潮州木雕镂空雕的独特技艺体现出来,设计的基础一定要做扎实。”
与木头“打交道”40多年来,他已数不清自己刻了多少件作品,不过一幅名为《腾飞》的骏马奔腾木雕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花了3年时间。
“作为一名纯手工艺人,花3年时间完成一件作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何汉林说,《腾飞》由三巨幅木头拼接起来,长达6米,雕塑上有数十匹形态各异的骏马,还有松果、柳枝、竹叶、玫瑰花、凤尾竹等草木,光是雕刻骏马的神情和草木的纹理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除了《腾飞》,201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木雕作品《百鸟朝凤》,同样历时3年创作完成。原来,他前后创作了3个版本,每一版都不同,创作第三版时才觉得满意。他在这幅作品的构图布局、鸟的神形、花的姿势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在细刻上,他大胆地将圆雕、浮雕、沉雕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层层镂空、重重叠叠、交相辉映的效果。
类似这样大胆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最终奠定了他在潮汕木雕行业的地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像他身上谦虚务实、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以及探索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伴随着特区人走到今天。
■对话
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不断传承
南方日报:潮汕木雕为何能在广交会占有一席之地、走出国门?
何汉林:潮汕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题材主要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情节,以及“二十四孝”和一些民间故事,作品往往耀眼夺目、玲珑剔透,蕴含着艺术与匠心,2006年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亚华侨众多,他们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促使潮汕木雕在传承与发扬中不断获得新生,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在国内外公众面前。
南方日报:回顾上世纪80年代,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何汉林:当时我随父亲在汕头木雕厂住过几年。每天晚饭后,父亲与其他老艺人坐在厂门口乘凉,闲聊的话题都是“谁的手艺最好”“如何打造工艺精品”等,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老一辈木雕手艺人的认真与执着,以及对艺术的追求精神,这也成为我坚守初心、传承手艺至今的精神动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