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花》的两首歌曲藏有玄奥,一窥被严重低估的《桐柏英雄》

1979年拍摄的电影《小花》有两首插曲,一首是《妹妹找哥泪花流》,一首是《绒花》。这两首歌曲,为电影增色不少。

其中《绒花》的歌词中有一句:“那是青春吐芳华”,其中的“芳花”一词,被冯小刚用来命名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

《绒花》的歌词作者是刘国富、田农。后来《桐柏英雄》电视剧拍摄,仍然沿用的是这首歌曲。

词作者刘国富何许人也?

我们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刘国富的一个大致介绍:

刘国富,1947年生,歌词作家,山东牟平人。197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77年从事业余歌词创作。现任《艺术通讯》副主编。作有《周总理和咱欢渡泼水节》及影片《小花》插曲《绒花》(合作)等。

刘国富创作《绒花》时,正值32岁。《绒花》的歌词很有特点,其中“吐芳华”的“吐”字,很有内蕴,炼字也很新颖。

可以说,“吐”是这首歌词的一个“眼”,也就是整个歌曲的一个重要的喻意所在。

第二小节中,相应的一句是“那是青春放光华”,这里的“放”明显没有“吐”生动,因为“吐”是拟人化的,而“放”则纯粹是一种非拟人的动作形态。

可以看出,刘国富对“吐”很是衷爱,在他所作的另一首词作《护士之歌》中,也用了“吐”。

我们不妨看一下《护士之歌》的歌词: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

这里总盛开洁白的花。

她就是护士永吐芬芳,

造福人类救死扶伤。

解除病人身心痛苦,

是她一生美好理想。

啊光荣的护士,崇高的品德

人民衷心为你歌唱。

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

这里总盛开洁白的花。

她就是护士永吐芬芳,

带来温暖带来力量。

辛勤护理日夜奔忙,

换来人间灿烂春光。

啊,光荣的护士,伟大的职责,

人民衷心为你歌唱。

在这首歌曲中,最有诗意的一句是“这里总盛开洁白的花,她就是护士永吐芬芳”,其实与《小花》里的《绒花》的“吐芳华”构思是一样的。这反映了一名创作者都有一个思维定势,在炼字造句与构思立意中,无法超脱相似的构造风格。

比如,老舍的小说中,他喜欢用这样的句子:“慢慢的,他走到了河边。”就是把修饰动作的动词,移到主语的前面,以作强调之意,也能产生一种语句之间的内在节奏感。

《小花》里开首还有一首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系凯传作词,歌词如下:

妹妹找哥泪花流

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

望穿双眼盼亲人

花开花落几春秋

花开花落几春秋

当年抓丁哥出走

背井离乡争自由争自由

如今山沟得解放

盼哥回村报冤仇

盼哥回村报冤仇

万语千言挂心头

妹愿随哥脚印走脚印走

赢得天下春常在

迎来家乡山河秀

啦啦 啦啦啦啦

这首歌曲,在《小花》据以改编的小说原著《桐柏英雄》里,是否有隐约的影子?

抱着这样的心态,笔者查了小说原著《桐柏英雄》中的相关章节,其中在小说里,何翠姑跪在石阶上抬着赵永生的情节,也作了非常详细的交待,可见,电影里的这一段感人的段落,也是小说作者倾情描写的情节。

在小说里何翠姑抬担架段落中,赵永生并没有昏迷,翠姑为了安慰赵永生,还给他唱了一首山歌,这首歌里,我们或许看到,它才是《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真正的来源。

小说里的这段山歌歌词如下,我们先照录如下:

雄鹰啊雄鹰你快展翅哟,

山间百鸟有寄托。

只盼蛇断鼠狼尽,

艳草鲜花香满坡。

雄鹰啊雄鹰你快展翅哟,

迎来朝阳换新歌!

在小说里的山歌中,有两个动态性的语词,与《妹妹找哥泪花流》是一样的,也就是“只盼蛇断鼠狼尽”对应《妹妹找哥泪花流》中的“盼哥回村报冤仇”,而“迎来朝阳换新歌”对应《妹妹找哥泪花流》里的“迎来家乡山河秀”。

可以看出,山歌里是通过“盼”的主观愿望,最终目的是“迎来”一个社会变迁的期盼结果,《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构思立意,毫无疑义受到《桐柏英雄》里的原创诗歌的影响。

实际上,电影《小花》里的经典段落,都是小说里浓墨重彩的加以叙写的地方。电影《小花》从某种意义上,是将《桐柏英雄》里的可以抒情与写意的部分,进行了影像化的展示。

比如,小说的序幕章节“引子”,就叫“盼望”,《小花》最初的名字,就叫“觅”,显然是从这个引子的标题“盼望”引申过来的。

《桐柏英雄》的一开首,就是小花在村口寻找哥哥的情节,这一情节,规定了电影《小花》里的主题,可以看出,《桐柏英雄》小说本身,就已经非常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与命运捕捉,显现出这本小说里已经暗伏着人物的情感波动,这也是取材于《桐柏英雄》的《小花》能够破茧而出、轰动一时的原因。

在《桐柏英雄》中,作者在表现部队的战斗进程的时候,始终对小说里的核心人物,进行围绕悲欢离合副线的心理描写,采取一种抽丝剥茧的笔法,逐一展现出小说里的过往真相,这样,小说里的主体情节完成之后,伏线的人物命运也达到了融会贯通。

正是作者的这种随着事件的进程逐层、逐次、逐级地展开人们的命运起伏线,才使得小说里隐伏着的情感线波澜起伏,动人心魄,将这些伏线移植出来之后,凝成了《小花》,才构成了电影撼动人心处。

在小说的叙述中,《桐柏英雄》的描写收放自如,不断转换人物视角,交错递进,从而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而尤其关键的是,小说里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有技巧性的表现。“死亡与活着”是小说里的一个非常震撼人的主题。而小说里,将这一战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用一种正面叙说的方式,进行了着重强调,这就是“既要坚决反对丧失革命气节、不顾革命利益的活命哲学;也不要那种拼命主义。”

最终,小说里归结为一句话:“死,为革命而死;活,为革命而活。”实际上,小说里,肯定了“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与以往的小说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小说在立意上的新颖之处。

作为1972年正式定稿的一部小说,《桐柏英雄》还是显现出它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意义。

小说里在“生与死”的思考中,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种战争中的残酷的轨迹,而电影《小花》并没有回避这种残酷性,所以才有电影里对战争严酷性的表现,包括电影最后将翠姑处理成生死未卜。而在原剧本里,暗示哥哥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小花,有着更多的情感可能,翠姑还催促小花去追哥哥。这个结尾其实还是挺浪漫的。

而电影《小花》副导演黄健中还存在一种刻意贬低《桐柏英雄》的倾向,总是强调原作者的不配合。

而实际上,《桐柏英雄》提供的丰富的内容相当于一桶水,才是《小花》里一碗水精华的原因。

如此看来,《桐柏英雄》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被低估的小说。它出版于1972年,但没有多久,中国文学就进入到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水域,而作者前涉也没有创作出更新的作品,所以,《桐柏英雄》里的非常成熟的架构设置、视角设定与人物设色,都很快被滚滚的文学大潮所淹没。

但时过境迁,文学的史实作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而那种利用花里胡哨的先锋结构所掀起的新浪潮,在扯掉那种哗众取宠的外形之后,却是败絮其中的内质,让人毫无收益。

《桐柏英雄》的内质精神,在文学的信息提供中,无疑有着它的丰富的全息符码式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解读出众多的时代心声与历史回音。

而《桐柏英雄》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小说里的一些来自于世俗社会的俚语俗话,生动形象,成了很多辞典收藏的句例。

《桐柏英雄》的作者前涉非常可惜的是,没有更为知名的后继作品问世。只有在198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梅妃》的历史小说,字数只有13万字。

前涉本名叫钱富民,生于1930年,本是辽宁人,但是却写了一个发生在河南的故事。前涉后来从一个战争题材的小说领域中,蜕化到历史小说的天地里,沉浸到历史的深处,不知作者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但不管怎么说,《桐柏英雄》应该称着一部中国战争小说里富有创新意义与历史价值的小说,它应该在文学史中拥有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