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藏高原 看海北变化:“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鲁援’”

文/图 半岛特派记者 王永端
“感谢山东人民对刚察各族群众的无私援助和厚爱”。
上述这句写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鲁援生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大楼上的谢词,如今已成山东援助海北州的时代印记。同时,谢词还用藏语书写在了生产大楼上。
离饲料公司百公里外的海北州海晏县,由山东援助2亿元人民币建造的“中藏医康复中心”大楼正在安装设备,不日启用。
在海北大地,当你走进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建筑,说不准这些建筑就与山东援建有关。
统计显示,十年来,山东累计在海北投入援助资金18.0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72个。“鲁援”,已成为在海北的一个共同名字的同时,那些昔日靠“输血”养大的项目,如今纷纷自行造血并产“金蛋”。
图片
山东援建项目
雪域高原装上“城市大脑”
海北州政府驻地5公里外的大草原上,一座装修完毕的现代化大楼正在这个盛夏加紧安装康养设备,这就是即将启用的“海北中藏医康复中心”。
大楼内,一名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身影正与安装人员一同忙碌。他就是山东援青干部人才贾瑞峰。贾瑞峰是山东临沂市康复中心主任,援青后担任海晏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并担任这一项目建设的负责人。
贾瑞峰说,中藏医康复中心于2016年底立项、2017年开始建设,总项目投资2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山东省在海北州单体投资最大的援建项目。
半岛记者在现场发现,康复中心目前绝大多数房间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从就医到疗养、从吸氧到洗澡、从小板凳到大餐桌、从轮椅到拐椅,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初期将设置150到300张床位。”贾瑞峰说,“项目将被打造成大西北一流的康复中心。”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就位于海北州,被誉为“中国原子城”的西海镇,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昔日草原农牧民为国防事业牺牲小家,今朝让这里的农牧民脱贫致富进入现代化,是眼下和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
图片
位于海北州的中国原子城被誉为“中国挺起脊梁的地方”
有着8138.07平方公里的海北州刚察县,藏、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的72.5%,农牧民分散辽阔的大草原,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限制,信息发布渠道受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屏障之一。
就此,由山东省援助1700万元、当地筹集563万元建成的刚察县融媒体中心,目前已经启用。
图片
山东援建的刚察县融媒体指挥中心实现了新闻的立体发布
生于青海、长于青海的“青二代”、融媒体中心电视台台长孔军告诉半岛记者,融媒体中心启用前办公条件受限,当时刚察县新闻和信息的发布渠道只有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山东援建的融媒体中心启用后,如今具备了网络、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元化立体新闻发布平台。
“融媒体中心如今实现了藏、汉双语新闻播报。”孔军说,“山东为刚察新闻事业插上了腾飞翅膀。”
在祁连县,由中国五矿、山东滨州共同援建的祁连县综合智慧调度中心,让祁连这个“国家首批、青海首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了“城市大脑”,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在雪域高原利用起来。
图片
山东援建项目实现造血功能
山东农民教藏胞种瓜菜
在海北州采访,有牧民告诉记者了一个真实故事:当地牧区一名老人去世前没有见过黄瓜。这个真实的故事至少说明,早前海北州没有种植黄瓜等蔬菜的历史。
当地不种植黄瓜,是土地不适宜,还是其它原因?
刚察县藏民索南木吉告诉半岛记者,对于上述问题,早在5年前她脑袋里没有答案,因为她和很多农牧民一样,并不知道是土地不能生长,还是气候并不适宜,他们从来没有种过。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索南木吉说,“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这里是适合种植的,水土也没有问题,但前提是在大棚里。”
“以前我们不会种植,没有种植技术。”索南木吉强调,“更谈不上种植的传统了。”
2018年,山东聊城莘县援助560万元,在刚察援建了一处智能温室果蔬示范基地。
“别说当地的农牧民,之前就连我都不知道草莓是树上结的,还是藤上长的。”示范基地负责人马成功告诉半岛记者,山东援建的这个蔬菜基地占地36亩,建设了15个蔬菜、水果大棚。如今,蔬菜基地不仅产羊角蜜、葡萄、辣椒、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蔬菜和水果,还产火龙果等南方水果。
图片
如今的索南木吉已经学会了种植西瓜
之前的马成功并没有见过葡萄,也不知道葡萄长在哪里。现在的马成功不但管理起了大棚,还在大棚里种起了葡萄。
53岁的解秀红是山东青州人,这个身高仅有1.6米,体重刚过百斤的农村妇女是这个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的技术员。1年前,她从山东来到了刚察,教当地农牧民在示范基地种植蔬菜和瓜果。
在一个温室大棚里,索南木吉等多名少数民族同胞正在解秀红的指导下,学习西瓜打杈。
“这么大的西瓜长在架子上,不敢想象。”索南木吉说,“还有那草莓,又红又甜,以前从没见过,现在都被我们种出来了。”
鉴于这处蔬菜种植基地是刚察目前惟一的基地,基地还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训场所。
“土豆是地里长的,还是树上结的?”马成功说,“孩子来这个基地,这样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输血”实体如今产“金蛋”
海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芳说,山东10年来一直为海北州“输血”,如今一些靠“输血”成长起来的实体,不但有了“造血”功能,还开始产“金蛋”。
位于海晏县三角城镇的海北州创业孵化基地,是山东在海北州出资2000万元首批援建项目之一。这个早期靠“输血”建成的基地,如今孵化出了诸多小老板和企业。
图片
山东援建的创业孵化基地,让当地实现“输血”到“造血”功能
今年40岁的蒙古族同胞官保,早年是海晏县的一名货车司机,后来官保依据当地丰富的牧业资源贩卖牛羊。
孵化基地建成后,海晏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给当时贩卖牛羊的官保出点子,让官保“抛弃”牛羊贩卖的单一模式,涉足牛羊肉加工和乳制品生产。
“当我们告诉官保这一思路时,官保一开始并不同意。”信息化局局长助理郭建鑫告诉半岛记者,官保当时考虑自己没有加工厂,也没有技术。后来,信息化局就告诉他,山东建起的这个孵化基地可以免费给他提供加工车间,水电都暂时免费,同时孵化基地还为他提供牛羊肉深加工技术,并培育他们的职工。
听到这些政策后,官保动心了。2017年,官保注册成立的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在孵化基地落户,开始加工生产牦牛肉干、乳制品等产品。3年过去了,官保早前5个人的“小作坊”,如今职工超过50人。
“昔日的小作坊如今已走出孵化基地,并在海晏县建了一个大厂区。”官保说,“若不是山东援建这个孵化基地,若没有政府出谋划策,我可能仍在贩牛羊。”
有着20多年唐卡制作经验的海晏县国家级画师文成姐,之前只能蜗居在家中制作唐卡。孵化基地认为文成姐的传统手工艺术应该被发扬广大,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更好传承。于是免费为文成姐在孵化基地提供房间设立工作室,免除3年水电费。如今,文成姐的唐卡艺术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售到国外。
山东聊城援青干部、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姜灿向半岛记者表示,山东援青10年来坚持“海北所需,山东所能”,累计援助资金18.0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72个,累计捐款捐物2.51亿元。
山东援青干部人才“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情怀,已深深镌刻海北大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鲁援’”已成当地共识。为答谢山东,海北州规定凡持山东居民身份证,到海北所有景区游览的游客免除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