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穆沁:金斯太遗址探源草原文明,商贸口岸客商云集

CCTV-10

2020.7.21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卷 东乌珠穆沁篇

东乌珠穆沁篇 预告片

额吉淖尔,蒙古语意为“母亲湖”。这片晶莹剔透、色美味厚的盐湖,始终贯穿于东乌珠穆沁旗的发展历史当中。

公元1646年,清朝在这片草原上设立乌珠穆沁左翼旗和右翼旗。

朝代更迭,额吉淖尔盐湖的光泽依然闪耀。在清朝乃至民国,从这里出产的青盐,远销热河、口北一带。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这里第一次分设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

金斯太遗址探源草原文明

在东乌珠穆沁旗的西南方向,距离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泰镇153公里,有一片被称作金色边境的草原。草原上有一处穹窿状突起,顶上耸立着一块方形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金斯太”,在蒙古语中“金斯太”指的是头盔的顶部。

金斯太洞穴是一处年代极其久远的草原先民居住遗址,洞穴宽16米、深24米。2000-2001年间,考古学者们对这个洞穴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4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证明了这个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的时期,主要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此后十二年间,考古人员又对金斯太洞穴先后进行了两次系统性发掘,出土千余件石制品及大量动物化石、陶片、磨制骨器和串珠装饰品等,制作的时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这样一个时间跨度长,地层堆积连续的洞穴遗址,在中国考古史上也尤为罕见。

勒瓦娄哇石制技术的发现,让专家们意识到,这里除游牧文化之外,还出现了另一种文化——莫斯特文化。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旧石器中期的主要代表文化,通常被认为是由12万年前开始统治整个欧洲及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创造。

在此之前,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境内不存在具有欧亚大陆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的考古学遗存。

金斯太洞穴的发现,将莫斯特石器组合遗存在欧亚大陆的分布从西伯利亚往东推进了近两千公里。

2013年5月,金斯太洞穴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珠穆沁羊:草原的恩赐

乌珠穆沁绵羊有着古老的蒙古绵羊血统和基因,个体高大,背腰平宽,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肥大厚实的尾巴,被称作肥尾羊。据《马可波罗游记》和《元史》记载,从元朝初,锡林郭勒草原就是皇家御用草场。

在现代科学研究者看来,地处北纬43°的锡林郭勒草原,水草丰美,光照适宜,是上苍恩赐的黄金牧场。这里牧草种类丰富,品质优良,水源清澈丰沛。原始天然的环境,历史悠久的择优培育传统,造就了乌珠穆沁羊上乘的肉质和绝佳的口感。

乌珠穆沁羊肉质鲜嫩、肥而不腻,是制作各类羊肉美食的上等食材。而对于草原人来说,最地道的美味而莫过于手把羊肉。

镜头里的游牧文化

2008年的冬季,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萨麦苏木,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天气十分寒冷。一对父女在路边等车,准备搭车去上学。寒冷的天气中,女儿依偎在父亲胸前。这一幕场景打动了摄影师阿音,他摁动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叫做乌日汗,当时只有8岁。

2008年,包含这张照片在内《游牧》系列作品,被送到联合国总部展览,后在国外巡回展出,向世界展现着传统游牧的意象,成为草原丝路上文化交流的一道剪影。

为了给传统的游牧生活留下影像,阿音从1989年开始,在这片草原上坚守了数十年,走访了数万牧民人家,用镜头记录下东乌珠穆沁数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城市学校》、《乌珠穆沁服饰》、《乌珠穆沁人》、《蒙古包》等多个系列和选题,从多角度诠释和解读乌珠穆沁的游牧文化。

已经年过七旬的达·阿拉哈做了几十年马鞍。相较于当代常见的蒙古马鞍,东乌珠穆沁地区的马鞍更加遵循最传统的制作技艺。

在政府发展旅游和文创的倡议下,达·阿拉哈精选木料,制作成了小小的马鞍工艺品,从马棒马鞭的材质选取,到鞍桥的宽高比例,每一个制作细节都非常精准。

在距离达·阿拉哈家不远的奶牛村,年过半百的吉胡楞图则将古老的勒勒车制作成模型。

商贸口岸客商云集

在东乌珠穆沁长达527.6千米的中蒙国境线上,有一座编号为1046的界碑,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的毕其格图口岸遥遥相望。这里就是东乌珠穆沁旗国际性一类陆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珠恩嘎达布其,蒙古语意为东边的门槛,从清代起就是连接乌兰巴托与东乌珠穆沁旗、库伦旗的重要通路。历史上,这里曾是中蒙两国马匹交易的重地,清代和民国期间不乏来自张库大道和多伦淖尔商阜重地的旅蒙商穿梭来往此地。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正式成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也成为了我国继满洲里、二连浩特之后面向欧亚大陆桥开放的第三扇大门。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商贸迅速发展。作为我国离太平洋最近的陆路口岸,它于2006年8月正式成为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

2012年,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年过货量从1992年开通之初的820吨,首次突破了100万吨。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东乌珠穆沁旗以 “构筑欧亚大通道”为目标,基础设施、通关能力、物流仓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还帮助蒙古国建设了毕利其格口岸的部分设施。

2014年7月,内蒙古通辽市珠斯花至锡林郭勒盟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铁路贯通运营。这条三百余千米的铁路打通了内蒙古东部的煤运通道,成为中国东北与蒙古国运输的第二条铁路大通道。

在草原丝路的推动下,东乌珠穆沁也开始从传统的纯畜牧经济向多元化化经济发展,位居蒙古族男儿三艺之首的博克,便是当地政府大力打造的游牧文化的品牌。

在今天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上,黄骠马的奔腾、长调的吟唱,蒙古族竞技项目-沙嘎文化的弘扬,民族服饰的展示,无不迸发着新时代的活力。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东乌珠穆沁篇》

播出时间:7月21日 23:06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徐晟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