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古韵邂逅网红传奇——鱼米之乡槐林镇 巢湖南岸风景线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穿越千年仍流淌着浓浓的古风古韵。
如今,合肥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底蕴丰富、人文荟萃,有着诸多优美独特的文化景致。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注入到城市中,我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美学中的雕梁画栋,还要看看现代构造元素,那些光影和色彩斑斓着这座城市,为奋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槐林镇
巢湖市槐林镇位于风光秀美的巢湖南岸,依山傍湖,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是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渔网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国渔网第一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安徽省生态镇、合肥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镇。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据民间传说,槐林镇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的故乡。相传槐林半岛的槐林嘴,有一棵千年槐荫树,她就是当年董永与七仙女婚配的老红媒。美丽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于两汉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就有“一网渔虾一网粮”,足见渔网历史之悠久。2001年12月,考古人员从烔炀镇唐咀水下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汉代时期的铜质鱼钩和陶制的渔网钩坠,也佐证了渔网的久远历史。而最能直接证明槐林镇渔网历史的,是离该镇东500米的“神墩”,其高约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1985年5月,考古人员的脚步声打破了“神墩”数千年的孤寂,缜密有序的挖掘给人们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大量的商代晚期和周代陶罐、陶鼎、陶网坠、碎铜片及磨制石斧等器物重见天日。据考证,“神墩”实为商周时代部落聚居的村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尤其是“陶网坠”的发现,一下子将槐林镇的渔网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这为“中国渔网第一镇”的崛起,烙下了毋庸置疑的古老历史印记。
图片
槐林镇渔网产业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湖边的渔民一边种田,一边打鱼。一开始他们用麻搓线织网,随着养蚕业的兴盛,人们开始用蚕丝织网。即使到上世纪80年代,原料充足的尼龙丝、锦纶丝问世,槐林渔网也还是走手工织网的路子,渔网种类有:四角网、夹网、虾罾网、鯵丝网、粘网、旋网、拖网等淡水渔网。1993年,第一台织网机的引进,给槐林渔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生产效率较以往手工编织有了成百倍的提高。渔网专业化生产模式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给槐林人带来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1998年,依托企业改制,在政府的规划、扶持和政策的支持下,渔网经济逐渐成为槐林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产、供、销为一体的渔网产业群逐步形成并发展。渔网的种类更加多样、齐全,渔网由淡水走向深海、由国内走向国际,逐渐将渔网的传统产业变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风光,渔民撒下千重网来,万担鱼虾呀堆满舱……”一曲《巢湖好》唱出了巢湖人的心声,也唱出了槐林人的希望。槐林渔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打拼发展,创出过辉煌。尤其是近40年来,渔网生产经历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挂户联营、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阶段,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手工到机械、从内河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从品种单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从上门推销到订单生产和网上交易的六次飞跃。其产品远销独联体诸国及非洲、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槐林镇已成为“中国渔网第一镇”,渔网加工业已成为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国最大、国际知名的渔网生产基地、渔网出口基地。
近几年,环巢湖旅游开发,实施马尾河入湖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已形成上有水鸟栖息、下有鱼虾戏水的景观带。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槐林的马尾河湿地渐成巢湖南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来源:文艺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