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深圳防灾减损背后的科技力量

近期,深圳经历了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季风降水。面对强大的龙舟水,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应急小组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区域,结合鹰眼(DRS)风险管理系统,排查筛选出影响深圳各区域的重点企业和工程客户清单,通过邮件、微信、短信等将暴雨预警及防灾防损文件及时发送给4463家企业。在此基础上又重点筛选77个企业客户逐一预警提醒、预约查勘。此举大幅降低了龙舟水给深圳带来的灾害损失。
“鹰眼排查联合防控”只是险企应用科技迎战最强龙舟水的一个案例。近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引发内涝、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深圳保险业积极探索“科技+保险”,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等新一代科技赋能巨灾险,成效显著,为保险业贡献了深圳经验。
基于亿级历史灾害数据鹰眼系统精确预警灾情
作为科技创新之城,近年来深圳加快了运用现代科技的步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科技应用到巨灾险的实践中。
此次江西暴雨洪涝,平安产险借助鹰眼(DRS)风险管理系统,基于亿级历史灾害数据,对鄱阳湖洪水灾害进行了定量化的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筛选重点客户组织现场防控工作:已完成灾前预警通知企业客户、工程项目共计250家,其中针对重点企业现场风险防控35家;已通过平安好车主APP、官方微信等线上平台推送95万条预警短信,并在85个地势低洼路段设置警示牌。
据了解,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DRS鹰眼系统,聚合140亿条地理、灾害、气象、保险大数据,可以实现承保客户快速筛选和精确预警,以及防灾减灾和救援力量精准投放。目前,这一系统在巨灾保险方面侧重于防灾服务:灾害来临前,系统可以对承保客户发送灾害短信预警,客户也可以利用系统查询所在地点的自然灾害评级,提前作出防灾应对。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为广东、上海等地政府的安责险、IDI等业务提供平台建设支持。
此外,平安产险现场勘查的风控理赔人员通过无人机对企业露天资产进行查勘,整体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在内嵌超过140亿自然灾害、承保理赔、企业数据的鹰眼DRS系统支持下,全国水灾黑点地图一目了然,为灾前防控提供了有效依据。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运用科技手段,险企逐步将保险服务从事后赔付向事前风险防控转变。“通过空间建模技术、红外检測技术、智慧烟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根据查勘情况和3D建模出具风控查勘报告,提升了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这对于巨灾险的意义不言而喻。”
上述业内人士称,保险科技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分支,近年来已经开始全面赋能传统保险领域,促进保险服务向线上和数字化转型,甚至重塑保险市场格局。
科技+保险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看到一份深圳的水淹地图系统。使用企业只需输入标的地址,系统就能自动显示标的位置周围近年来发生的全部水淹事故信息,提醒企业根据风险等级进行防汛管理。据该险企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该地图系统推广应用以来,承保的企业基本上未发生过大额水淹赔案。
这份水淹地图系统之所以能有效发挥减损灾害的作用,背后是大数据技术的“加持”。经过分析承保理赔大数据发现,水淹风险和客户所处地区的气象条件、地势高低、建筑结构密切相关,在一定周期内具有重现性。该险企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借助气象局气象侦测数据,结合深圳市及周边地区水淹案件,将每一个水淹案件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水淹深度、经纬度等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并按严重程度将水淹区域分为了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
对巨灾的防范不只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巨灾预防工作中,深圳险企还积极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有效实现科学预防、智慧减损的目标。例如,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采用历史调查法和动力学模型法,完成了部分城市内涝风险图谱的制作;同时,通过物联网和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实时监测预警,为广大客户提供防灾防损、灾害预警等服务。
该险企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多源数据和多种方法制作了城市内涝风险图,形成了一套从数据获取到风险地图制作的标准流程。通过城市内涝风险图和承保标的空间叠加分析,可以识别单个标的的内涝风险和易涝点区域累积风险,从而制定有效的承保策略,科学地控制承保风险。
同时,利用物联网和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城市内涝风险的实时监测,可以精准实现灾前预警与灾后救援。“我们可根据监测点水的淹没深度和变化趋势,计算积涝灾害区域;根据保险标的的空间信息,计算损失发生概率,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预警,提醒客户及时进行财产转移、减少损失,从而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上述业内人士称。
据悉,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在国内典型城市积极开展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内涝风险图谱与监测预警研究,目前已完成深圳、南京等城市的试点工作。
瑞士再保险sigma研究报告显示,加强科技运用使得巨灾险的保障方案和赔付、核保等内容更为精确,减少了人工环节,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比如卫星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的使用让天气指数产品在农险等财险领域得以推广,让灾后快速赔付成为可能,提高了灾后重建和恢复的能力和速度。同时,未来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对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管理和防御会变得更为精确。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经过此次疫情,从线下转线上,以科技驱动有质量的增长成为当下众多保险公司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意识到科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保险科技将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依托保险科技,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并根据新的数据维度和深度进行动态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价;还可以推动保险公司承保核保、定损理赔、客户服务、风控反欺诈等环节业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后疫情时代,保险公司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保险的应用上。”许闲称。
南方日报记者 谭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