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走得通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烟台市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强村富民

图片
被多少人看不上的“穷山村”,一跃翻身成为“先进村”;曾经辉煌但后来凋敝的“老典型”,二次创业焕发“新生机”……2017年以来,烟台市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组织振兴为导引,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蹚出一条强村富民路,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
图片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衣家村全体村民硬是在大山之中开出了一条路。
解决“卡脖子”问题
穷山村变先进典型
“几十人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留下老弱病残,人心都散了,党支部也没什么号召力。”7月23日,霏霏细雨中,栖霞市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回忆起几年前的境遇,感慨万千。
55户,126口人,作为烟台市最小的村子之一,衣家村四面环山,水资源极度匮乏,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不足30亩。2016年、2017年两年大旱,村民们维持生计的“命根子”——果树死了40%,村里一下被“逼上绝路”。就在衣元良绞尽脑汁寻出路时,烟台市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消息传来,不仅有政策,还有扶持资金,“办合作社,走种植产业化之路”成为衣家村的选择。
2017年,衣家村不等不靠,由党支部领办“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从哪里开始干起?村党支部决定先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两件大事——路和水。交通不便,别说产品,人的进出都是大问题;而严重缺水,更是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村民们一镐头一铁锹,手提肩扛,硬生生从大山上劈出一条路,并且顺利打下4眼深水井,还在山上建了两座巨大的蓄水池,一举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修了路,引了水,荒废几十年的土地上种上了苹果、大樱桃,建起10个玉木耳大棚,还养起藏香猪,村子变化几乎一天一个样……衣家村从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典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果没有合作社,大伙看不到希望,可能还会像以前那样‘凑活着’过。”衣元良说,通过修路,村民们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到了一块,对党支部更信任更依赖。
“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姓公不姓私’,能让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是村民相信合作社的最重要原因。”烟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合作社让村民得实惠,让集体经济壮大,更好地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南庄村实现“二次创业”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能聚人心、谋发展,还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动力。
“今年受疫情影响,加上雨水多,一般农户的樱桃卖不上价,但我们的大棚樱桃口感好、质量高,基本上供不应求。”7月23日上午,在高大宽敞的“魅力南庄”旅游服务中心内,福山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秦猛介绍,如果不是领办合作社集体种大棚,村民靠个体力量很难抵御今年的不利形势。
记者了解到,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南庄村目前以大棚樱桃种植等为核心,正全力打造“魅力南庄”综合体: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的旅游集散中心,改造1万平方米的门市房,未来还要建胶东最大的美食一条街……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红红火火的村子,十多年前却是一片衰败景象。
改革开放后,由于没找到合适的定位和道路,此前曾是“老典型”、被全国宣传的南庄村,渐渐蜕变为“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欠账十多万元,甚至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制约村庄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土地。2009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彭利民带领村民向荒山要出路,集体经济很快获得新生。2015年,又一个重要机遇摆在面前——南庄村被确立为镇域经济重要片区。
但因为缺地,南庄村有些没底气,想征地,却要面对村民的各种质疑:有人担心“交了地、分钱少”,有人觉得“没了地就没了根”,还有人觉得“现在生活就挺好,没必要改变”……眼看村子发展要错失重大良机,彭利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此时,烟台市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送来了解开难题的“金钥匙”。
在合作社引领下,村民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产业获得大发展,转型升级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抓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契机,南庄村争取到各类资金700多万元,聘请知名创意公司对全村进行总体规划,确定了“五福”功能板块和19个文娱项目,全面勾画出南庄田园综合体发展蓝图。
2019年,南庄村实现集体收入230余万元,社员享受分红及福利100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还对周围村庄形成巨大带动作用。
“南庄村的成功证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能改变群众单打独斗、个体营销的致富模式,把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使集体资产得到有效激活增值,也最大程度提高了群众收入。”烟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领办合作社模式改变了农村传统发展路径,让强村富民之路更宽了。
“90后”小伙回村发展
村支书“乐开花”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长期以来,人才外流加速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农村发展陷入“年轻人不愿种地,老年人种不动地”的恶性循环,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人才回流”难题。
7月23日,在栖霞经济开发区东北桥村,说起这两年的变化,“90后”小伙、该村瑞中合作社经理刘学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刘学霖是栖霞本地人,大学毕业后曾从事电商工作,此前他在北京已有稳定工作,但看到家乡的变化,特别是看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巨大优势和前景,几经思虑,决定回乡创业。
当时,东北桥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刘永乐告诉记者,此前村里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借着领办合作社的契机,村里种起大棚草莓,2018年获得净利润2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了4万元。
但下一步怎么发展?除了种大棚,大家还能干什么?刘学霖的到来让这些问题有了答案。经过仔细考察,结合自己的电商工作经验,刘学霖建议合作社先从整体规划做起。很快,他们邀请到北京工业大学专家团队,结合该村的区位、地形、资源等,做出了一整套规划方案。
随后,无人机植保、智慧农业设施、科普游、采摘游等村民们只在网上看到的新名词,在东北桥村一个个变成现实。借助政策、资金优势,合作社还打造了一座占地300余亩的现代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发展了包括昆虫科普、养殖及绿色果蔬种植、采摘、销售的一体化特色产业。
在家乡,刘学霖不仅实现了自己从做线上电商到线下产品的职业转型理想,而且个人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刚来的时候很腼腆,给客人介绍情况都说不了几句话,现在都是‘一套一套’的。”谈起这个“90后小搭档”,刘永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社遍地开花,不仅解决了本地就业,还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吸引更多人才回流,让乡村振兴的人气更旺了。”烟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外来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视野,大大提升了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烟台40%行政村有了领办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起,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先后经过了11村试点。从开始摸索,到百村示范,树立样板,再到千村覆盖,拓面提质,到2020年的全域推进,全面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已经成为烟台从上到下干部群众解决农村问题的共识。
目前烟台市已有257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行政村总数的40%,新增集体收入3.91亿元,群众增收5.01亿元。
“一方面,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功能,在发展一线凝聚群众,把稳合作社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主动权,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清晰明确的股份合作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并通过设定优先股、公益岗等,让老弱病残有保障。”对这项历时3年多的改革攻坚,烟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
合作社不仅壮大了集体,富裕了村民,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有威望、有能力、有作为的村党支部书记涌现出来,他们在找到一条强村富民道路的同时,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带路人、“当家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烟台市组织部门一次次召开观摩会、推进会,用成功事例鼓舞人心,坚定信心,还举办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培训班、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赴浙江大学参加高端研修班,直接部署到村一级。同时坚持不搞“一刀切”、“大呼隆”,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真正通过实打实的增收致富来引导群众。
艰难困苦,玉汝其成。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效,得到实践检验和各方面认可。
2019年底,山东省委组织部联合14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的指导意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为山东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硬要求。
随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的深入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条有效路径,已经愈发清晰。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村子,在齐鲁大地上脱颖而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志浩 通讯员 孙金良 孙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