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为何没入侵印度,反而时常骚扰唐朝?爱好和平的英雄民族

提示:他们,藏族的先民,世居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土蕃王朝,但为何没有入侵印度反而时常骚扰唐朝?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除了地理与气候的因素,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英雄民族,只想呵护自己的生存领地与家园,并不喜欢入侵外域,而对唐朝的骚扰则是兄弟阋墙。

01一、吐蕃由来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才让《吐蕃史稿:历史》甘肃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的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02二、民族来源

关于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之西,其地距中原绝远,很少有来往。析支一作赐支。古西戎国名,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流域。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这推翻了青藏高原地高天寒、荒野千里,古代不会有人栖息繁衍的传统观念。2019年,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陈发虎院士团队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中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右下颌骨化石研究发现,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这一成果于当年5月2日发布,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丹尼索瓦人是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它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当今藏族带有少量的丹尼索瓦人基因片段,从而大多具有适应高原的先天能力。夏河县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因境内大夏河得名。大夏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古名漓水,藏语称“桑曲”,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这说明,人类从今甘肃境内沿黄河逆流而上,征服青藏高原的经历。

另有大量的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近20年来,在定日、申扎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自1958年起,西藏林芝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为现代A组西藏人的祖先。

1978—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多座房屋遗址和大量的石制工具,以及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卡若遗址早期距测定年(1981)4655年,晚期距测定年3930年。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狩猎和畜牧业,有粗糙的纺织物,能够制造彩陶,有用骨、石和贝壳制作的装饰品等。这就是说,至迟于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经在现今西藏地区创造了多种经营、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

03三、象雄部落

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象雄,是根据藏文“象雄”两字的译音写成的汉字,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据史料记载,在象雄十八国时期,“上之辛绕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由此可以看出,雍仲本教在象雄王国的社会地位之高。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流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遗俗的影子。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绕不开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我国学者在历史的后期称象雄为“羊同”,是根据藏文“象雄”两字的译音写成的汉字。索南坚赞编著的《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统记》记载象雄王国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疆域中心地区位于今阿里地区。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世界地理概说》给象雄画一个大致的地域轮廓: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尔吉特),即今克什米尔。从勃律向东南方向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一小部分领土。北邻葱岭、和田,包括羌塘。但东面的边界就不太清楚。如果按照佛教文献记载,东面只限于与吐蕃和苏毗接壤,则象雄的疆域就不包括多康地区。

吐蕃崛起后,象雄逐渐衰落,其末代国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为妃,因此双方最初是同盟关系。但由于吐蕃的强盛使双方关系越来越恶化。最终在松赞干布借赞蒙赛玛噶失宠为由率大兵于642年讨伐羊同,费时三年攻灭了羊同,派琼波·邦色为象雄总管。象雄于是成为吐蕃的藩属国。这就是说,吐蕃王朝不但继承和改良了象雄的文化、文字,而且还拥有象雄的全部领地。

04四、吐蕃疆域

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今青藏高原)、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

8世纪中后期,唐朝相继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乱,吐蕃趁机向东、向北扩张,取得了陇右、河西,公元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安西。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

面对这些历史记载,我们的问题也便来了:强大的吐蕃为何总是骚扰唐朝而不入侵印度?这里面主要有3个原因:1.气候与地域的问题;2.国家实力问题;3.民族血缘与亲情和习性问题。

1.气候与地域的问题。松赞干布在世时期,唐蕃之间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到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同时,吐蕃不断派人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礼仪,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在学成之后回到了吐蕃。

但是,到了天竺就不一样了,根据文献记载,吐蕃王朝初期就曾派人去天竺求学,可派出的16名藏族青年,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才俊全部因为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那里太热了,吐蕃人不适应。除了这点,还有一点即是因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空气含氧量小,到了海拔较低的地方,会出现不适应症状,现代医学将这叫“醉氧”,人常常表现为昏睡不醒。

以上为气候问题,地域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即是在我国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其实是衔接在一起的,这些地方气候不太炎热,海拔也不是很高,吐蕃人是比较容易适应的。在新疆方向虽然是塔里木盆地,但也有着帕米尔高原的过渡与衔接。同样,面对天竺,吐蕃人活动区域基本限于今尼泊尔与不丹这些地方,到了喜马拉雅山再向南的恒河平原,他们就很难适应了。

事实也是,天竺与吐蕃是以恒河北岸为界的。648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大唐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泊尔,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大唐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为此,吐蕃曾立铁碑于恒河岸边,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2.国家实力问题。吐蕃虽然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但就自然条件而言,这些区域生活物质相对匮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吐蕃的贫穷与落后。那里产粮食,也有马匹,但数量太有限了,这就决定了吐蕃军队向外扩张的能力有限,或者说是吐蕃国家实力实际是很弱的,再加上适应了高原的生存环境,也就基本没有向平原或低海拔地区扩张的可能性了。

3.民族血缘与亲情和习性问题。先说尼泊尔。尼泊尔古称尼波罗、泥波罗、泥婆罗。俗信佛教。四世纪起就同我国在文化及经济上开始了密切的联系,1791年还曾向我国清朝称臣内附。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一个部落,9世纪,不丹为独立部落。二者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所以,无论如何藏族先民无论如何都与二者之间有着民族的血缘与亲情,也便不存在侵扰的问题。这两个地方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属于古代印度,即南亚次大陆,但亦属于藏族先民的活动范围,

吐蕃骚扰唐朝仅限于青藏高原的周边地区,只是因为,在这些地方过去生活着大量的羌族人。羌族人与吐蕃人有一定的血缘亲情,吐蕃人对唐朝的骚扰分明是为了将那些羌族人“融为一家”。这个想法很简单,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

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邻地区。西藏的历史记载中还提到古羌人与西藏米博懂氏的血缘关系。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古羌族,即“汉藏同源”。所以,今天的人们不能就骚扰而言语骚扰,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因为“汉藏同源”,期间所有的战争都可以被称为兄弟阋墙。

通过这些,不难看到吐蕃的这一民族习性——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便可称为英雄的民族——英雄的吐蕃民族从内心深处来讲是热爱和平的,没有更多条件,不想也不愿意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能够入侵古代印度的问题了。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配图来源于网络,部分为象雄、古格遗址,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