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上《舌尖3》,走近杭城深夜食堂:人间百味,不过胡辣汤一碗!

7月31日零点,燥热了一天的杭城温度已经慢慢降下来,位于拱墅区祥园路上的逍遥汤府·张迎芸小吃店开启夜间模式,一碗胡辣汤从8元下调到6元。

这里不同于宵夜江湖的人声鼎沸,也有别于早午晚市的来去匆匆,后半夜的小店,食客们更加从容。

透过摆着凉菜的半开放玻璃档口,里头夜班的阿姨手脚麻利地准备着食材,用来做饼的面粉团子码在案板上,一锅锅金黄的小油条陆续出锅,咕噜咕噜熬煮着胡辣汤的大锅热气腾腾,各种香料组合而成的独特味道散发出来。

23岁的陈雷,是家里的大儿子,也是这家店夜间的守护者。从傍晚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看着食客们来了又走。

时不时外卖订单响起,陈雷负责打包,有客人进门,空下来正在玩游戏或看小说的他,熟练地拿起舀汤的大勺子。

生意好的夜晚,陈雷会盛出200碗左右的胡辣汤。

陈雷一家来自河南省周口市,“逍遥”不仅是店名,也是他的家乡。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其中有一期讲到了陈雷家的店。

短短35秒的镜头,一度让这个仿佛为了慰藉老乡们胃存在的小店,成了杭州人打卡的新风尚。陈雷家的店,生意好了之后,也从宵夜早餐,做成了24小时营业。

如今,慕名打卡的人少了,寻味而来的依旧大有人在,他们中有出租车司机、有代驾、有外卖小哥,也有附近的居民。

7月底8月初,杭州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酷热模式,高温下奔走到深夜的人们,在这个24小时开门的小店里寻得了生活中那一点甜。

零点之后,这家深夜食堂里的一汤一饼,让漂泊在异乡的食客们尤其治愈。

而来光顾的深夜食客,就好比这个城市难得的另一面,怀着各自的心事,也有各自的故事。

【00:00】被河南美食俘虏的江苏人

“深夜来吃更像和邻居来聊天”

午夜前后的逍遥汤府,略显冷清。

三三两两的光顾者中,大多是附近的居民,身着随意,踢踏着拖鞋。

陈先生不知道点什么外卖,索性拐到了马路对面的店里,他说半个月没来过了。一碗胡辣汤、一根烤肠、两个水煎包,在杭州定居十多年的江苏人,胃被河南美食俘获。

陈先生说之前留心到这家店,是因为名字,“逍遥很有意思,只是一开始他们家白天不开门的。”

那年春节,陈先生回江苏过年,看到了舌尖,从一晃而过的画面中一下子认出了这是家门口的店。

没想到小铺子暗藏大乾坤,大年初七回杭州后,陈先生急吼吼来打卡。

一等就到了正月十五,“我每天路过瞧瞧,一直没看到他们开门。”元宵过后的某一天,惊喜地发现,下午五点看到陈雷一家开始忙活了,熬汤和面,打听好了晚上十点美味上线,陈先生准时出现,“一来就傻了,人已经排队到了门口。”

水煎包一出锅就被五个十个地买走,胡辣汤相对快一些,五张桌子不停地轮换食客,门口的马路上停满了从杭州各个区远道而来的小车子,“那天他们一家三口,忙得热火朝天,好像也没有想到有会有这么多人来。”

一尝之后觉得不错,所以愿意时不时挤在人群中排队喝上一碗胡辣汤。

人们好奇追随的热情,一年后消了下去,陈先生却成了逍遥汤府的老顾客。

看着小店一间变两间,听老板娘讲几个儿子的故事,逐一尝遍各种新品。

“后来生意好了,店面扩大了,也增加了一些凉菜,我和邻居有时候还会过来喝酒。”就像和记者偶遇的这天,不知道吃点什么的陈先生,再一次走了进来。

【00:30】外卖小哥,一天中最满足的一餐

“别拍我正脸,太黑了,怕老婆看到心疼”

和陈先生点餐的内敛不同,年轻的外卖小哥们看起来豪迈得多。

“搞一碗汤,10个水煎包。”穿着一件淡蓝色短袖的小伙轻车熟路地走到点菜台边。

很快,陈雷用橘黄色餐盘装好递了过来。

店里依旧不忙碌,小伙随便挑了一个过道边的餐桌放下餐盘,径直走向店里放饮料的冷柜,从里面挑了一罐可乐,向店员晃了晃。“再加一罐冰可乐。”

田振帆,今年27岁,河南商丘人,是一名外卖骑手。

这一顿是他那一天里的第二餐,他说不知道这该叫晚餐还是夜宵。

“反正基本上都是这个点下班,今天顺路,刚好也饿了,就过来吃点。”田振帆晚上最后一单外卖是送到城北的温州村一带,他住在12公里外的康桥,而逍遥汤府刚好开在这两点的中间地带。

“我主要是想这口味道了。”田振帆笑着说,从温州村回康桥有更近的路线,但他还是很愿意多开个三五公里,来喝上一碗胡辣汤。

外卖这个职业和大多数职业不同,饭点的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候,而等他们空下来时,大多数餐饮店都关门了。

“累了一天了总想吃上一顿最落胃一点的。”午夜的杭州,夜宵摊很多,美食也不少。但在田振帆眼里,再新鲜的小龙虾,再香的烧烤,再醉人的酒……都不及这一碗6块钱的胡辣汤来得亲切与满足。喝着胡辣汤的此时此刻,是他这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候。

这种感觉就像回了老家,在老婆孩子身边。

他管这碗胡辣汤叫做“家的味道。”

“呲”田振帆拿起桌边的冰可乐打开,仰头,喝上一大口。“爽!”座位上,他轻轻地感叹了一声。

不大一会,田振帆吃完了塑料小篮里的水煎包,碗里的胡辣汤也见了底。

“回去睡觉了哦!”他起身接了账,出了店门跨上电动车,快速地消失在了夜幕中。

饭间,记者提出给田振帆拍张照片。“你拍我背影吧,正脸太黑了,老婆看到了会心疼。”他说。

这一天田振帆跑了40多单生意,赚了毛400块钱,这一顿胡辣汤花了他14块8。

【01:00】代驾小哥,感受普通美食的慰藉

“物廉价美,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逍遥汤府的后半夜,食客渐渐多了起来,之前稍显冷清的大堂,几波人加入后立马鲜活了起来。

一碗胡辣汤、一盆小油条,一个穿着滴滴代驾工作服的小哥一看就是老客,点完餐端着餐盘坐到近门的位置上。

小哥叫秦涛,从店面还在汽车北站的时候就经常光顾,兜兜转转,一碗胡辣汤一喝好几年。

“以前店面没这么大,就这半个厅堂的样子,”秦涛舀了一勺汤,就着油条吸溜着喝了下去,顺势比划,“就前几年,央视还来这拍过电视,那时人多的,排队都排到门口。后来店面就扩张了。”

秦涛不知道的是,那时候,还不是24小时营业,忙起来一晚上要用掉150斤面粉。

他也是河南人,来杭十年了,一开始做出租车司机,最近两年半开始成了一名代驾。

对于秦涛来说,遇见小时新闻记者的夜晚,只是普通的一天。

吃完晚饭出门上班,零点多收工,和平时相比,一晚上挣的钱不算多也不算少。

最后一单代驾正好就在附近,于是决定顺路来喝碗胡辣汤。

“他们这儿便宜,我这么多东西一共才10块钱,也没有其他地方这么实惠了。”秦涛准备喝完汤就回家。

眼见逍遥汤府从不起眼到辉煌再回归平静,对像秦涛这样深夜工作的河南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要胡辣汤的味道没变就好。

一碗碗味道浓厚、香辣的胡辣汤就是让人心安的慰藉,用家乡的味道犒劳午夜下班的自己,足以驱赶一晚上的疲惫。

喝完汤放下碗,秦涛挥手道别。

戴好头盔,骑上一辆便民自行车,秦涛的背影融入浓厚的夜色中。

这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休息几个小时之后,这个在杭州闯荡多年的年轻人会继续他在城市里的打拼,和很多很多人一样。

【01:30】更多的夜班的哥走进来

“来寻找家乡味,也让深夜工作的自己歇歇脚”

如果说人类最忠实的记忆体是味蕾,那么他们中有的人来到这里,不仅仅只是为了果腹。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路过,来寻觅家乡的味道。

牛大哥是其中之一。

逍遥汤府的胡辣汤,在牛大哥的味蕾里,颇有家的味道。

他说在老家,胡辣汤并不是主食,会被当作早餐,因为制作起来配料太复杂,家里要么买半成平,要么直接打包熬煮好的,每一家的味道,则会因为香料配比差异而不同。

他十多年前从老家河南来到杭州,一直是做夜班出租车司机,周五凌晨一点半,他刚送完一个客人,恰好距离逍遥汤府不远。

在杭州的这么多年里,牛大哥说到附近了总是会进来,“现在来得比较少了,差不多3天左右来一次。”

牛大哥决定吃完两个水煎包、一个煎饼、四根小油条就回瓶窑的家。

“一共9块钱。”牛大哥说,即便穿行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要找到一家地道的河南味道,不容易。

店里的胡辣汤从3块卖到了5块,不过记忆中的家乡的味道一直不曾改变。

55岁的出租车司机金师傅同样因“味”而来,“这家店的河南小吃正宗。”

“生意难做啊,这个点,生意不太多了。”金师傅说,他刚做完一波生意,有点饿也有点困,就开过来吃上几个水煎包填填肚子,喝上一碗胡辣汤提提神。

金师傅体型有点胖,热腾腾的胡辣汤下肚后,额间大颗大颗汗珠滚落。他擦了汗,拎起自带的水壶,在店里的饮水机里打了一壶水。

夜渐渐深了。

逍遥汤府的夜晚,客人们走马观花一样,登场离开,就像舌尖带来热闹过后逐渐回归平淡。

当年,镇里联系到陈雷家,说有个纪录片要来拍摄,陈雷印象中那天很普通,只记得是冬天。随后的春节,回到老家的他们,被告知上了电视。

在那一集舌尖中,镜头就是跟着一位夜班出租车司机找到的逍遥汤府。

如今,看客少了。

这里再一次成为了被味道吸引的河南出租车司机们的驿站。

“走了,看看还能不能再多做几单。”离开之前,金师傅悄悄地对记者说,他已经当上爷爷了,最近晚上想多跑几单,给老家的孙子孙女买点夏天戏水的玩具。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黄伟芬 见习记者 柳依然

值班编辑:倪王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