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除了斗小三,中产们掩饰不了那些深层焦虑

中国的新贵们,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里若是如鱼得水,那就是有范儿;扛着费劲踉跄前行,那就是打碎牙齿和血吞的假体面。

《三十而已》里的女二顾佳打到了时代的痛点和high点,女一王漫妮的社畜人设反而在讨论中被淹没了,最近,女一女二的剧情线都进展到三十而斗小三,斗小三这种桥段基本上是都市情感剧刚需,能同时燃起女人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情怀和疏导李莫愁式恨男的满腹怨气。

顾佳的小三已上线,大家开始骂老公和小三,许幻山,小三,坐等顾佳撕小三。其实叔觉得,嗯,出轨男只剩下渣,这么骂过瘾是过瘾,可没骂到点儿上。

先说个橘子的故事,南橘北枳,面对楚王给的难堪,外交官晏婴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大使用橘化为枳解释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暗戳戳说明不是我们齐人不好,而是你们楚国地界不好。

橘化为枳,淮河是不是橘与枳的楚河汉界?

在漫妮和顾佳之间,漫妮是爱富,顾佳是爱富还求道,顾佳求的不止是富裕生活呀,还有阶层地位,格调品位,这套美国中产阶级平移千万公里的生活范式,移植在中国,隔洋培植起来,那就是事倍功半的累呀,累呀,累呀。《三十而已》中太太圈攀比的那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本土生出来的呀。

中国的新贵们,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里若是如鱼得水,那就是有范儿;扛着费劲踉跄前行,那就是打碎牙齿和血吞的假体面。许幻山不是不想做好老公,是对做一个中产阶级典型好老公,心里还是拧巴的。他做不到把中产阶级范式当趣味,也不想打碎牙齿和血吞,心理上,林有有是他对抗这些“体面范式”的姿态。

越洋万里舶来的中产范式

顶楼的王太太

顶楼的王太太说他儿子的同学拿了国际科技大奖,爹是物理学家,娘是火箭专家。王太太为了给儿子争口气打算买三颗小行星的命名权,顾佳为了王太太推荐自己儿子进幼儿园的许诺,决定不遗余力帮她完成这波“追星”操作,还有王太太客厅里永不凋谢的梵高的睡莲,有钱人无聊和浅薄的审美趣味,这都是贴心的编剧送给社畜的心灵按摩啊。

学校的纸杯蛋糕

美剧《大小谎言》里有妈妈们亲手做的蛋糕。

《辛普森一家》里有marge做的纸杯蛋糕。

所以上海的某幼儿园也有了这个传统。不是生煎,不是烧麦,不是萝卜酥,是cupcake。魔都每一个中产妈妈都要会亲手烤纸杯蛋糕。

然后,顾佳完美完成了时间紧,任务急的cupcake,而且还会自己做翻糖蛋糕。

太太圈的铂金包

我是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个桥段从纽约的“上东区”平移到了魔都的“上东区”。

▲爱马仕送给简.铂金的以她名字命名的铂金包。

▲铂金包的正主简.铂金女士演示,无论背什么包都要背出那种:这是一个菜篮子的态度。

今天氧叔想和大家谈谈中产阶级,布尔乔亚。

bourgeois这个词被翻译成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但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小资bourgeois这个词来自于法语,在法语里是指市民阶级,这是狭义的布尔乔亚,广义的布尔乔亚是马克思提出,马克思的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把布尔乔亚定位为城市小资产阶级

布尔乔亚的翻译是从马克思那里开始,马克思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使用bourgeois,一般指资产阶级,有时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Bourgeoisie)与资本阶级(Capitalist clas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语中的bourgeois---市民阶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前,事实上,布尔乔亚这个群体内部也是有巨大分化的,从领薪水的到发薪水的,到从来不知薪水为何物的,其内部的差异与利益冲突,甚至要盖过它与其他阶级的矛盾。布尔乔亚这个群体,出于不同的立场,对应汉语也出现过很多不同叫法,中产阶级、市民阶层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其实它们对应的都是布尔乔亚

布尔乔亚最迷人的部分,就是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市民范儿。上海话“小市民”是骂人见识短,眼界浅,但是上海,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现代国际都市,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有腔调的市民阶层。北京是政治中心,出租车司机都心系70亿人类命运,咸吃萝卜淡操心。但是上海是经济中心,整天想着整点“小菜菜“的上海人创造了有腔调的市民范儿。城市化的过程使得财富聚集到了城市居民手中,有了财富,平民才能成为市民,才能把从前自然法意义上的“自由”兑换成真实的自由和生活欲望表达,经过审视的有审美意义的城市生活才产生。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写了《流动的盛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对巴黎的黄金年代念念不忘,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就是写给巴黎的情书,黄金年代的巴黎是艺术家一夜成名的天堂、享乐者趋之若鹜的乐土,今天世界上还有很多”法国化的美国人””法国化的日本人””法国化的...”都是对那种巴黎市民阶层生活方式的精神怀念。

我们今天说的法式风格包含的那些可见又难捉摸的生活美学,其实它的根源就来自巴黎的市民阶层,布尔乔亚,而日式小清新其实是法式风格被移植日本后的一种本土化分支。

为什么是巴黎?19世纪初,欧洲大陆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城市,那就是巴黎。巴黎是19世纪的首都。一个城市能够成为国际性的文化和艺术中心,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和艺术消费市场的规模,bourgeois布尔乔亚就是支撑这个市场的富裕市民阶层。而且,哲学的兴起,浪漫主义的蔓延,让巴黎没有严肃方正的那一套市民道德,是少数在道德和伦理上不需要俯就陈规陋习的中产阶级城市,

bourgeois布尔乔亚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一种范式呢?

▲装饰精致的挑高天花板、古典华丽的空间,典型19 世纪后期的巴黎公寓设计。

1988年的一部法国电影《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生活是条平静的长河,助产护士突然爆料12年前交换了两家的初生儿,把从来泾渭分明的两个阶级的家庭,绞到了一起,一个是典型的bourgeois家庭,一个是典型的beaufs家庭(下层阶级)。电影不含温情地讽刺了两个阶层,中产阶级打碎牙齿和血吞的虚伪和下层阶级贪得无厌的敲诈。但是这两个阶层都有自己遵循的生活范式和安放骄傲的生活信仰。

和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的一本小书《格调》中说的一样: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beaufs家庭,粗鄙而贪婪。

▲bourgeois家庭,虚弱的体面。

今天还是有很多遵循这样生活范式的bourgeois家庭,他们通常很爱孩子,孩子多的可以出来合唱一出《音乐之声》里的 哆来咪发,全家人出现时,都有精心搭配,彼此协调的着装和循规蹈矩的言行,体面是中产阶级的自觉。

▲instagram上一个典型的bourgeois家庭,一家人永远整整齐齐地,全家衣着加背景不超过三个色调。instagram:ellenah

▲电影《Les Tuche》,典型的beaufs家庭,一家人永远花里胡哨地,欢乐又中二。他们同样有自己遵循和骄傲的生活范式。

在中国,小资是九零年代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的名词,它最开始出现在市民生活发达的上海,小资这个词是小布尔乔亚的本土化表达,但小资与真正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基础上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最初,小资特指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都市白领,他们向往流行的思想,追求内心体验,所以小资一词可以理解为精神小布尔乔亚,常常与情调连用,用来代指一种追求浪漫、慢节奏、一定的仪式感和精神美学的生活方式。钟小芹的小家可算是小资代表,顾佳就是城市中产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在的中国一线城市正在形成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在布尔乔亚这条路上大步扩进。

现在的汉语语境里,布尔乔亚几乎已无人使用,bourgeois这个词倒是一直活在法语里的常用词,但是意味已经很微妙,它可以代表有尊严体面的生活方式;嘴角一撇,说起某人很bourgeois,那它也是保守僵化的代名词。法语里还有一个更有活力的词BoBo,试图打破bourgeois代表的生活方式。

九零年代,上海出现了精神小布尔乔亚的小资族,这时在法国开始登台的就是BoBo布波族。

▲左:巴黎三区的BoBo。右:布鲁克林,威廉斯堡的hipster.

“ Bobo”是“Bourgeois-Bohème”的首字母缩写,(布尔乔亚-波西米亚)旨在定义全球化时代,“美国制造”的文化塑造的一代。他们瞧不上“资产阶级---保守,循规蹈矩,对文学和艺术不屑一顾”(Hatchett字典定义),又不愿完全过着“波希米亚---不规则而无序的生活”(Hatchett字典定义) 。他们找到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妥协和折中。工业革命成就了Bourgeois;信息革命成就了BoBo,这是信息时代中快速财富累积,而来到中上层阶级的新贵高级知识分子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差不多所有的IT大佬们都可以归到布波族,因为他们确实不是“老钱”资本家的做派,也不是“新钱”暴发户嘴脸。

“BoBo”喜欢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微妙而精致的精神生活---我在追寻什么?幸福!BoBo的人生主旋律是“与众不同”的生活家。

▲法国美食博主Mimi Thorisson其实是很典型的BoBo,一家人合照一定要歪歪扭扭地。instagram:mimithor

▲BoBo的精神伴侣是不强求目标一致,状态一致的。能拯救顾佳婚姻的,可能不是奋进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折中的后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BoBo们梦想着过一种和平而精神化的生活,个人爱好也是追求精神满足感和生活的艺术,沉迷环保,自然,有机食品,瑜伽,东方灵性......但是BoBo不是波西米亚般的自由如风,一切随风,他们会把自由和情感视作智慧资本投入文创产业,转换为商品变现,所以不同于波西米亚,BoBo是不必担心明天,金钱和安全感的富有阶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轻松在“放荡不羁的生活”和“资产阶级”地位之间游刃有余的一群人。俨然那种不用继承爵位的贵族家小儿子的生活做派。

BoBo显然是不屑于单纯炫富的暴发户式时髦的:“我很时髦,但我显然不是时尚牺牲者!”。BoBo的着装风格可以看做是Bourgeois的一个升级版,穿着高品质的基础款是Bourgeois的本分,在这个基础上加入Bohème的强烈标识是BoBo的着装趣味,所以BoBo总要给保守的中产风格里掺点波西米亚式的不羁。

BoBo对于bourgeois是后浪,可是对于Freeter已然是前浪啦,每一代的新生代都是父母生活方式的反贼。BoBo在更年轻的一代呢里已经被定义为一种假模假式的生活方式了, Bobo曾经是迷人的角色!然后从一个纯粹的名词,变成一个纯粹的形容词,夹杂着艳羡和骄傲,然后从一个纯粹的形容词变成一个不纯粹的形容词,BoBo这个词,如今在不同族群里意味迥然。

▲本区无BoBo。

▲Le bobo est mort, vive le furita,BoBo已死,furita万岁。furita来自日语(フリーター, furītā),也叫Freeter 飞特族,以兼职和打零工为生,半年陷身工作,半年抽身行动找自己,另一种生活哲学,与自己和睦相处,没有主义,更谦虚地活着。

文明世界走到今天,财富和资本已经不必然和先进的生活方式挂钩。Freeter瞧不上呢些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总是在资本中盘算打转的族群。在Freeter看来,只不过bourgeois追逐的是自然资源与金钱资本,BoBo追逐的是创意和知识这样的智慧资本,到底都是逐利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这种工作并非常态的生活方式。

我们无处安放的中产生活

中国的城市中产如何尴尬地和舶来的布尔乔亚生活范式相处?生活理念是十八世纪的,生活美学是二十一世纪的;育儿是在奶奶姥姥的家庭作坊,社交是在饭桌上批量生产;家居是北欧风,着装是韩风,港风,欧美风......生活可以复制,但是格调怎么复制?属于我们自己的中产阶层生活范儿是什么?

我们知道他们假装生活在别处,

他们也知道他们在假装,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假装,

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假装,

但是他们依然在假装。

《三十而已》的彩蛋家庭,煎饼摊一家,似乎是导演给出的答案,贫穷有很多种,城市里有很多的普通家庭,虽然努力上进仍然捉襟见肘,虽然捉襟见肘仍能苦中作乐,这个煎饼摊对于社畜们也许就是一席流动的中式盛宴

我们不能假装拥有别人的生活,我们只能极尽能事,过自己的生活,极尽小酒馆之能事,就能孕育出布鲁斯;极尽亚文化之能事,就能变的独步天下;极尽废宅之能事,就能蹦出诗和远方的Freeter;极尽小市民生活之能事,就能生出我们自己的市民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