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远方去” 当代诗人邵燕祥去世

当代诗人邵燕祥8月1日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7岁。

邵燕祥子女8月3日通过文字形式告知亲朋好友:“父亲前天上午没醒,睡中安然离世。之前读书写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愿,一切圆满。遵嘱后事已简办,待母亲百年后一起树葬回归自然。人散后,夜凉如水,欢声笑语从此在心中。”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邵燕祥他那么健康的一个人。”原《当代》杂志副主编汪兆骞8月3日下午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为相识相交40余年的著名诗人作家邵燕祥的离世而感到震惊和难过。“独为神州惜大儒,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汪兆骞写下这样的挽联痛悼邵燕祥。

谈及对邵燕祥的印象,汪兆骞称,他和邵燕祥交往4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当代》杂志工作的时候,就已和邵燕祥成为了朋友,那时和他联系比较多。“邵老师以高尚的人格,赢得了文学界对他的尊重。他写的诗歌既歌颂美好生活,又反映世间的一些疾苦和不公。他是一位很有勇气,也很有担当的作家。”汪兆骞评价道。

汪兆骞还记得,那时的邵燕祥50多岁,身体很强壮,直接扛着煤气罐上四楼。后来随着自己创作任务的增多,与邵燕祥来往的次数也就很少了。“2018年年末,邵燕祥请我在北京一家饭店吃饭。他和他老伴两个人坐着公交前来。他跟我讲,他在密云买了一套房子,环境很舒适。他还劝我也到密云他的楼下买一套房,这样楼上楼下的讨论文学创作很方便。”汪兆骞回忆道,吃完饭后,邵燕祥也不急着打车回密云,而是推着装满他创作的图书的小推车,给朋友送书。

在汪兆骞看来,邵燕祥晚年时除了耳朵有点背,与他通电话需要老伴帮忙接电话外,其他都还好,思维敏捷,记忆力也非常好。“他临去世前,还搞文学创作、参加了一些笔会。他走得一点征兆都没有,晚上一觉就再也没有醒来。这对于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或许也算是一种喜事吧!但是我们做朋友的,却很难接受他已经离开人世的这个事实。”汪兆骞表示,调试好心情后,会写一些回忆录来悼念邵燕祥。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刘江华

人物简介

邵燕祥,出生于1933年,父为汉族,母为满族,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49年至1957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1984年任《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

邵燕祥于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诗文集70余种。他的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孤独不是生活——邵燕祥自选抒情诗》等。

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收入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50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

对于杂文,他说:“杂文的灵魂是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针砭时弊、直面生活,评论界曾有人称他为“当代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