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沉一切!1943年4月美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区的可观战绩

作者:查尔斯·A. 洛克伍德(Charles A. Lockwood)
译者:刘杨
作者简介查尔斯•A.洛克伍德:海军中将,美军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曾经三次获得“海军杰出服务”勋章。他主张任用年轻军官,发明了有效使用潜艇的战术,主持测试并改进了鱼雷,使“沉默的舰队”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退役后,洛克伍德创作了包括《击沉一切》在内的多部海军史及潜艇题材的书籍,除《击沉一切》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海上“悍妇”》(Hellcats Of The Sea)也深受读者喜爱,被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改编成电影《海军中的“悍妇”》(Hellcats Of The Navy)。
图片
1943年4月19日清晨,我返回了珍珠港。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总司令发布了一则关于开展“狼群”战术的命令。我早就抱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我们能很快拥有充足数量的作战潜艇以遂行这一战术。“狼群”战术的想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名为“区域攻击”的探索。当时就这一问题撰写出了大量文献,但其因对单艘潜艇行动自由的限制以及随之带来的水下碰撞风险而被放弃,即使是在和平时期相关训练的危险也比所获得的收益要大。
部队早在战前就进行过夜间试验性训练,尝试由几艘潜艇同时发动攻击。但由于通信联络效果不佳,因此无法确保达到和平时期潜艇行动所需的安全程度。而现在情况不同了,雷达装备已经得到完善,我们还安装配备了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过去的编解码方法因效率低、操作难而被淘汰。潜艇通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我们现在已经有出色的通信手段。总之除了足够数量的潜艇之外,我们什么都有了。
而此时,鱼雷糟糕的性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扰我们,鱼雷过早起爆的比例已从百分之五上升到了百分之九,潜艇艇长们结束巡逻返航后都恨不得上交制服甩手不干,连军械局能够派给我们的顶级专家也毫无建树。作为一项试验,我们责成八艘潜艇将其艇上鱼雷引信装置的磁性工作机制暂时解除,目的是在随后进行的战斗巡逻途中重新为其加装磁性引信,以便由此获得比较数据。
虽然我们的鱼雷故障频频,但潜艇仍在不断地取得击沉战绩。在关于1943 年4 月战绩的战后报告中,太平洋战区潜艇部队和西南太平洋战区潜艇部队共计击沉18 艘敌船,而被我们击中但侥幸回港的敌船数量很可能是这一数字的两倍。
要说当月的最佳战绩,无疑当属由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比尔”波斯特(W. S. Post)少校指挥的“白杨鱼”号潜艇。4 月28 日,“白杨鱼”号在苏鲁海海域发现了排水量达17526 吨的日本运输船“镰仓丸”号(Kamakura Maru)。这次攻击是在晚上进行的,由于“白杨鱼”号潜艇的航速尚不及这艘由邮轮改装而成的大型运输船,因此艇长波斯特幸运地从170 度的方位(目标艉部后方10 度)上抓住机会发射了鱼雷,其中两枚击中“镰仓丸”号船艉。这次击中几乎给“镰仓丸”号带来了灭顶之灾,艇长波斯特几乎还没来得及确认战果,“镰仓丸”号就从船艉开始迅速下沉,海面上开始散落救生艇、木筏和尖叫着的日本船员。船艉遭受的两次鱼雷命中本不应该轻易击沉像“镰仓丸”号这样的大型船只,显然这名日本船长对他船上的水密舱门处置得太不小心。后来,“白杨鱼”号还击沉了一艘排水量为5800 吨的日本货船和一艘日军巡逻船,并从后者上解救出了三名菲律宾人。
如果我们要颁发一项“本月最佳照片”奖项的话,那么无疑应该颁给“海狼”号潜艇艇长格罗斯(R. L. Gross)少校,因为他从艇上拍摄了一组非常出色的潜望镜照片,画面生动地描绘和记录了日本海军第39 号巡逻船的沉没,其中一张由格罗斯艇长亲笔签名的照片现在就挂在我的办公桌上。格罗斯艇长当时执行的是从马里亚纳群岛海域进入吕宋海峡一带海域的战斗巡逻任务。他宣称在马里亚纳群岛东北方向海域击沉一艘排水量为4575 吨的日本货船,并在中国台湾东南海域击沉一艘日军驱逐舰。
图片
(上图)美国海军“海狼”号潜艇艇长格罗斯(R. L. Gross)少校从艇上拍摄到的一张潜望镜照片,照片记录了日本海军第39号巡逻船的沉没过程,摄于1943年4月23日。
战后报告显示,他宣称击沉的这艘“驱逐舰”应被断定归类为由旧驱逐舰改装而成的一艘排水量为820 吨的日军巡逻船。格罗斯对自己用鱼雷取得的这一战果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因为在严重缺乏鱼雷补给的那段时期,我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敌驱逐舰,这类目标是不值得用宝贵的鱼雷攻击的。然而,这艘日军驱逐舰在“海狼”号潜艇正要攻击一个绝佳目标时突然出现在了现场,格罗斯于是怒气冲冲地说:“让它去吧!”最后结局的场面极为引人注目。日军巡逻船被“海狼”号所发射的鱼雷击中艏部下方位置,随后缓缓前倾下沉,直到舵和螺旋桨都从海水里露了出来,摆出一个完美的垂直造型,最后迅速沉没,只留下海面上的一缕黑烟来标志着它消失的地方。这艘巡逻船是美军潜艇从日本帝国海军舰艇序列登记册上勾销掉的大约五艘吨位较小的日本护航舰艇之一。
由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卡托巴(Catawba) 的“叛逆者”劳伦斯(V. L. Lowrance)少校指挥的“王鱼”号(Kingfish)潜艇,提前从中国台湾附近海域返航了。根据劳伦斯艇长的报告,他曾被日军舰艇的反潜声呐紧密跟踪,并且遭受了严重的战损。他宣称在战斗中击沉了一艘满载货物的日本运输船和一艘拖网渔船,此外可能还有一艘货轮,而JANAC 能够确认的是他击沉了排水量为8154 吨的运输船“高千穗丸”号(Takachiho Maru)。日军护航舰艇在反潜反击中击伤了“王鱼”号潜艇,其中一艘日军护航舰艇在近距离上用密集的深弹攻击迫使潜艇下潜到了水下350 英尺深处。艇长劳伦斯认为那反倒是个好去处,于是他下令关闭艇上所有正在运转的设备,然后静坐在海底原处。
在日军护航舰艇发动第二轮反潜攻击时,一名电气师正在艇上电机舱里检查可能的受损情况。就在这时,一组深水炸弹到达潜艇附近并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发生了爆炸。电气师飞奔着钻进舱口,进入操纵室,慌张地报告说潜艇螺旋桨传动轴旁的密封压盖里冒出了火焰,但艇员们对这种可能性嗤之以鼻。可在接下来的一轮深弹攻击中,艇上轮机官和另两名电气师也表示他们看到了火焰。对此,一位科学家后来向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说,毫无疑问,他们看到的只是频率足以接近光波速度的声波,然而目睹到这一现象的“王鱼”号潜艇的官兵们仍然发誓他们当时真的看到了火焰。
无论如何,“王鱼”号潜艇最终能够成功返航足以成为奇迹,这也是对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的高度赞扬。返航后的“王鱼”号艇身已是凹凸不平,潜艇的龙骨看起来就像一匹结实的赛马的肋骨。因此,我们决定把它送回马雷岛去“养肥”。
图片
(上图)1943年被美军部队攻占的一处日军袖珍潜艇基地
然而,我们对潜艇艇体的坚固性依然深感不安,特别是在收到以下消息后,所有人都倍感悲伤。由小阿尔斯顿(A. H. Alston)少校指挥的“狗鱼”号(Pickerel) 潜艇奉命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巡逻,由麦肯齐(G. K. MacKenzie)少校指挥的“梭尾螺”号(Triton)潜艇则奉命前往新几内亚群岛北部海域执行战斗巡逻任务,结果两艘潜艇都没能如期返航。战后的报告显示,这两艘潜艇都是因日军深弹攻击而损失的。JANAC 方面告诉我们,“狗鱼”号潜艇在它的最后一次巡逻途中击沉了一艘日军猎潜艇和一艘日本货船。同样地,“梭尾螺”号也在最后的战斗中把一艘日本货轮一起带到了海底。
4 月份击沉敌船战绩最高的美军潜艇是“飞鱼”号(Flying Fish),它在进入日本北部函馆(Hakodate)的本州岛和北海道之间的海域时,击沉了三艘日本船只。这一区域是敌占水域中作战最为艰难的海区,由于在那里遭受的损失甚大,我们不得不关闭这一巡逻区域长达数月之久。“飞鱼”号潜艇的艇长是来自得克萨斯州诺曼吉(Normangee)的“驴子”多纳霍(G. R. Donaho)少校,他还只是个小伙子,但在他的身上似乎从未见到过紧张,脸上显然也没什么肌肉,只是不时地露出一个缓缓地浅笑,击沉敌船对多纳霍而言只是一道道应用科学问题。于是我们派“驴子”多纳霍和曾经成功从科雷吉多尔岛抢运菲律宾货币储备的“麦克”芬诺两位艇长回国,以协助国内的征兵工作。
本文摘自《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