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期待的张艺谋新作,每一帧都是惊喜

最近,张艺谋导演的新作《悬崖之上》发布了首支预告。

虽然只有短短一分多钟,但是每一帧,都透露出巨大信息量:

你可以看到影片的神仙阵容:

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雷佳音、倪大红、余皑磊——

演技派集结,可以说是目不暇接;

当然,还有新任谋女郎刘浩存——

其实她之前主演过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介于影片迟迟未映,这部电影会是这位00后女演员在全国大银幕上的首次亮相吧!

阵容之外,更吸引人的,是预告的画面:

茫茫雪原,冷冽冰城,幽暗的街道与小巷中,险象迭生、危机四伏;

枪战、飞车,对峙、博弈,勾勒出敌我阵营下激烈博弈与暗流涌动;

文戏暗藏玄机,武戏利落酣畅——

仅凭短短一分多钟,这部商业类型大片足以预定华语电影的年度期待。

算起来,《悬崖之上》是张艺谋导演今年继《坚如磐石》后,推出的第二部电影。

最近几年张艺谋保持着高产的创作频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的题材、风格都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差异巨大。

他曾说过,他在创作上不会重复,“若是重复,宁可放弃”。

所以这部《悬崖之上》,又是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他首次尝试了谍战类型,将镜头对准了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聚焦共产党特工与日伪政府之间的智斗与角逐。

根据最近发布的物料介绍,影片故事讲述了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

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

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行动小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相比于类型上的创新,我更想和大家聊一聊张艺谋在美学风格上的突破。

是的,这部电影有着和他以往作品迥然相异的气质。

事实上,对于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来说,视觉画面,一直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

而他的作品,也往往是奇观化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精致考究的构图设计;

《秋菊打官司》里追求现实主义风格的纪实美学;

《英雄》中缤纷丰富,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叙事;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极尽恢弘的华丽奢靡;

《影》中低饱和度的水墨丹青色泽;

以及近期曝光的《坚如磐石》里魔幻现实风格的诡异感与末世感;

而从《悬崖之上》的预告中,不难捕捉到经典好莱坞时期黑色电影的影子。

黑色与白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

静谧的黑夜、阴暗的街道、森严的建筑,大块的暗色将白色的冰雪映衬得格外刺眼。

而人物就穿梭游走在这样的黑白迷宫中,黑衣、黑裤、黑帽,与夜色融为一体,更营造出阴郁严肃的氛围。

黑白之中,任何暖色都能跳脱而出。

预告中最鲜艳的,莫过于片头窜跃在指尖的火苗,以及流淌在脸上的鲜血——

都充满了危险的气息,也拉紧了黑白世界中敌我阵营间惊心动魄、不断升级的情绪张力。

黑色电影对包括雨水、雾气、河流、湖泊、乃至下水道等等在内的水的迷恋,在预告中也被漫天纷飞的雪花所替代。

相比雨水带来的无休无止的潮湿与阴晦,夹杂着寒冷北风的凛冽雪花,让影片更添一层肃杀、残酷的气质。

在构图上,预告中少有开阔而松弛的全景或远景。

充满景深细节的画面中,城市与自然里密布的线条,或者摄影机画框本身,把角色死死禁锢在有限的空间中。

人们被挤压,在缝隙处存活,被施加了一股难以挣脱的压抑感。

这种桎梏与束缚,随着预告一系列极速推进的快切镜头,在张译遭遇电击的一瞬,达到顶点。

可以说,这是整支视频中最震撼的一幕。

在这个镜头之前,张译一袭黑衣,潜伏在暗处,冷静观察伺机而动。

而真正在窄巷中与敌人持枪周旋时,又是一脸的自如,身手无比轻盈。

也正是因为这个矫捷、机敏、沉稳的张译,让后面电击的一幕产生了十足的威慑与冲击。

来自头顶的强烈光束,将整个场景刻画的阴森可怖,也强化了张译受刑时面孔的扭曲——

受困的主题,在预告的这一刻被推至高潮。

如果说张译的角色一直隐藏在暗处,那么于和伟演绎的人物,则始终在明处。

这个角色身份成谜,却不妨碍其本身的魅力。

他一身黑色的特务装扮,掌握着秘密情报,往来于黑白两界,在昏暗的巷角实施抓捕,在寂静无人的街道上漫步;

最有味道的,还是他在车里,为了销毁情报,悠然地点上一根烟,不慌不忙地点燃手中的纸条,让迷蒙的烟雾在车厢中升腾——

这一幕皱紧眉头满不在乎的样子,像极了黑色电影里落寞却机敏的孤胆侦探。

黑色电影风格中的幽暗、阴郁,完美契合了谍战类型所包含的悬疑与神秘感。

然而类似的结合,在好莱坞和欧洲电影中尚且找得到先例,在华语电影中却鲜少尝试。

张艺谋本人在美学上的全新探索,实际上也实现了华语电影在类型与风格上的突破。

形式,不仅是电影的面子。

再好的皮囊,如果不和电影的血肉贯通交融,也只能成为一部割裂的作品。

而在张艺谋的作品中,美学风格的形式,紧紧连接着影片的故事核心。

比如他上一部作品《影》,如同水墨画一般的色调,其实是人物内心的投射。

张艺谋说,人人都关注近乎于黑白的画面,但更重要的,是其中丰富多样的灰——

它投射出人性的灰度,不同层次的复杂性。

画面中影影绰绰的光影,同样指向人心的不可测:

平静祥和表面下涌动的危机与情欲,愚笨孱弱表象下暗流的权谋与野心。

人在欲望的急流中挣扎与抵抗,服从与妥协,迟疑与选择:

表面上,《影》是以水墨丹青的画风对历史的一次凝视;

但向深处看,影片的视觉风格也构成某种隐喻,揭示了个体在宏大历史中充满无奈与无力的黯淡命运。

再说回《悬崖之上》——

同样,影片的故事拥有谍战类型的框架,内核却仍然直指人性。

编剧全勇先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上影节论坛上提到:

“我写谍战戏最关注的是人…如果观众对这个人物建立了兴趣,建立了情感,这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有行为都会牵动观众的情绪。”

与普通谍战片相比,《悬崖之上》既敌我阵营的明暗交锋,也着重对人性复杂与情感抉择的刻画。

从预告片来看,影片的外在形式,与内容核心再次构成了对照与呼应。

比如色彩,除了上文提到的黑白,画面中还经常出现柔和的暖黄与幽静的深蓝。

尽管影片延续了《影》的低饱和度调色,但却强化了白与黑、黄与蓝——这一明一暗之间的对比。

反差强烈的颜色,如同势不两存的阵营。

颜色构成的冲击填满了每一帧画面,而两方阵营不断撕扯所带来的巨大张力,也存在于画面中每一处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雪在《悬崖之上》极其关键。

它不仅是视觉上,同样也是内容上的重要一环。

故事背景设定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预告中的户外场景,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随之而来的,是肉眼可感的寒冷。

这种冷,既是大环境的冷冽——中华民族遭遇侵略,国家正处于最黑暗的时刻;

也是人心的冷漠——风声鹤唳的哈尔滨,处处潜藏着冰冷的杀意;

但光有积雪还不够冷。

毕竟,张艺谋在美学风格上的尝试,总是朝着最独特、最极致的方向。

所以,预告中许多外景戏份,飘着鹅毛大雪。

然而这也为整部影片的拍摄,带来了更大的考验。

制片人梁琳透露,《悬崖之上》绝大部分都选择了户外实拍,室内戏之外,其他所有场景都在飘雪,而且是飘真雪:

“其实是为了还原场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们在外景拍摄大部分时间都有下雪,但是导演不满足,因此全程我们都有造雪机不断地打。”

用她的话来讲,这是一部苦戏——“这整个拍摄过程,可能从来没有人尝试过。”

既然这么艰难,有必要制造“暴雪”吗?

当然有。

编剧全勇先说,这部戏要探索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绝境之中的遭遇。

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寒冷与无止无休的落雪,则强化了环境的恶劣。

这就摩擦出一种巨大的冲突:

极端环境激发了人生存的本能,然而身肩的使命却要靠信念与毅力去完成——有时候后者与本能完全是相悖的。

在尖锐的矛盾中,角色会如何抉择?

在选择的背面,潜伏的就是人性。

另一方面,漫天飞舞的雪花,也为画面蒙上了一层迷蒙的滤镜。

昏暗、模糊、动荡。

某种程度上,这种感觉象征了四位特工的命运以及整个乌特拉行动的走向,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

在这晦暗的环境与黯淡的时刻,室内的黄色灯光似乎是影片为数不多的温柔了吧?

毕竟,它看上去那么温暖,似乎为酷寒中坚守挣扎的人们也带来了希望。

《悬崖之上》这支预告的亮点,其实远不止我们说的这些。

它撩起神秘面纱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悬念——

比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每个角色的身份与阵营都不甚明朗;

秦海璐身穿病号服表情痛苦,包括张译遭受猛烈电击,他们是否成为日军反人类实验的小白鼠?

说来说去,总之就是——

这一分多钟的预告,完全不够看啊!

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影片上映呢??!!

这部年度期待,真的已经迫不及待了!!!

对预告意犹未尽之余,也非常想感慨一下:

张艺谋真的很敢啊!

毕竟,对他这样阅历深厚的导演,这始终是一次走出创作舒适区的突破与尝试。

其实以他的资历与地位,真的不用这么“折腾”自己。

但这或许也就是张艺谋之所以能成为张艺谋的原因吧!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在拥有相似的资历、相近的地位的情况下,仍然怀揣着挑战自己的勇气。

张艺谋曾提到,“我评价电影,绝不看它是否圆熟得天衣无缝,而是特别关注和推崇洋溢于其中的创造性活力”。

面对他本人的电影,这一标准仍然适用。

从近年来的作品来看,他对电影创作,仍然保持着蓬勃旺盛的活力。

而这,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所以,对张艺谋的期待永远不会止步于当下。

期待这部《悬崖之上》的同时,更期待在未来,他将带给我们的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