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蔚来“成功”不宜被放大

图片
作者 | 贾卫中
来源 | 选车网
上半年,新能源车市冰火两重天。超过半数车企销量暴跌,同时,在部分媒体笔下特斯拉、蔚来正走向“成功”。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实需要拔高标杆、树立信心,但上述企业的“成功”却不宜被放大。
特斯拉、蔚来“成功”了
在新能源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特斯拉和蔚来的“成功”格外显眼。
6月10日美股收盘后,特斯拉市值达到1837亿美元,超越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汽车公司——丰田(市值1788亿美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为此发了一条推特,写道:“特斯拉现在正式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汽车制造商!可喜可贺!”7月18日,蔚来第5万台整车在合肥制造基地下线。李斌发布微博:“第5万辆蔚来下线!谢谢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朋友,每一个同事!”
图片
与特斯拉、蔚来“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年新能源车市场萎缩,超过半数车企一筹莫展。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32.7万辆,同比增幅-42.3%。上半年销量同比腰斩的新能源车企有36家,占新能源汽车制造商65家的55%。
在此情况下,特斯拉和蔚来的“成功”正在被部分媒体放大。《新华社》报道称:“从2018年5月27日首台量产车下线至2020年7月18日,从1到50000,蔚来和用户一起创造了行业新速度。”也有媒体提出:“鼓励‘新势力’造燃油车,积极应对‘后合资时代’的冲击。中国品牌上探迫在眉睫,但目前WEY、领克、星途等高端中国品牌的上探尝试,清一色未取得理想预期。建议相关部门给中国品牌多培育点‘火种’,鼓励‘新势力’进入燃油车领域,取消‘原则上不再增加燃油车企业’等限制。”
图片
对此,《选车网》总裁管学军认为:“坚持‘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燃油车企业’的政策不变,鼓励发展势头良好的新能源车企兼并重组濒临破产的燃油车企业。以减少和降低由于部分企业休克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
当此时,新能源车市非常不景气,确实需要树立行业标杆,但把特斯拉和蔚来立做Flag,对其他企业的指导作用有多大?
“成功”的背后
苦熬了18年的特斯拉终于盈利了,蔚来累计下线了5万台,算是实现了规模效应。不过,他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多数人看到特斯拉盈利,认为马斯克翻身了的时候,《彭博资讯》指出:“特斯拉上半年的盈利,来自于碳积分交易而不是公司运营。”7月22日,特斯拉公布了二季度财务数据,上半年,特斯拉实现营收120.2亿美元,净利润为1.2亿美元。但是,上半年特斯拉碳交易整体获利7.82亿美元。显然,扣除碳交易获利的话,特斯拉上半年盈利应为-6.62亿美元。
图片
同时,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其规模都还很小。特斯拉7月2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今年二季度向消费者交付90650辆,交付量高于一季度的88400辆。”显然,上半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不足18万辆,这个数字是跨国车企燃油车的零头。相比之下,蔚来两年累计下线5万辆更是微不足道。至于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所言:“5万辆下线,意义非同寻常。标志着整个公司从‘设计研发到采购、供应链管理,到制造、质量、物流,一直到后端的用车服务’的成熟与成长。”
“成熟与成长”应该是相对于蔚来自己而言,在跨国汽车集团已经从卖车盈利,逐渐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盈利的大趋势下,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都还处在赔钱卖车的阶段,现阶段的“成功”值得大张旗鼓地宣传吗?
新能源车的成功是走向普及
特斯拉和蔚来逆势增长,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部分传统车企也开始学其所长。然而,当下新能源汽车面临着真正走向市场,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问题,特斯拉和蔚来的“成功”不具有普及性。
图片
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是要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特斯拉、蔚来在高端消费群体中的“成功”具有片面性。特斯拉和蔚来的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特斯拉的用户多数是被马斯克的奋斗精神吸引,把购买特斯拉作为追逐时尚的标签。而购买蔚来的用户则是被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所感染,说到底还是这部分消费者不差钱,车对于他们不过是大号的玩具。而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广大工薪阶层,多数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电动车,说白了普罗大众还是对电动车不放心。
如果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电动车持怀疑态度,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又如何盈利?不盈利的企业如何生存?诚然,高举高打的特斯拉、蔚来确实拿钱砸出了品牌效应,虽然赔本,但赚了吆喝。但他们烧得是投资人得钱,而传统车企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谁舍得这么烧?难怪丰田汽车副社长寺师茂树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电动化车型只有普及才有意义。我们对于纯电动车的态度并非是‘抵触’,而是暗中观察。当市场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足够高时,才会选择大规模进入。”
图片
上半年,在疫情强势冲击,新能源车市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特斯拉、蔚来销量确实逆势增长了,但我们应该全面审慎地分析其增长的原因,既要看到经验的可借鉴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长期国策,目的是节能减排,是为普罗大众谋福祉,部分媒体切记放大某一品牌的“成功”,以偏概全误导行业。
(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