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晒面孔:重庆师生耗时8年画说千年传说

前不久,“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大足专场,让大家通过“云游”等方式,领略了大足石刻的迷人风采,许多意犹未尽的网友不禁好奇发问,大足石刻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为了追寻答案,4日,记者找到了重庆童心小学校长秦波。他曾带领自己的学生李燕泥,采用独特的“成长式教学”模式,历时8年时间创作了《大足石刻的那些传说》,用绘本的形式,展现了20多个大足石刻的动人传说。

创作初衷

要以孩子的视角 讲述动人的传说

4日,记者在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见到了秦波校长,此时,他正以“游戏+故事”的新颖形式,给一群孩子们上绘画课,现场氛围轻松活泼,孩子们轮流发言时天真大方,拿起画笔作画时一气呵成。

秦波是忠县人,41岁,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谈及《大足石刻的那些传说》这一绘本,秦波说,其实早在2004年,他在重庆巴蜀小学担任美术老师时,就萌生了创作该书的念头并开始了筹备之路。

秦波说,大足石刻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他几乎每年都要去十几次,很多时候还会带着学生们同去写生和观摩,“但我发现,尽管每个去大足石刻的人都会被它的精湛绝伦所折服,但却难以体会到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精髓,尤其是孩子们更难以理解,往往只能走马观花。”

一次翻看大足石刻的典籍时,秦波想起了小时候的连环画绘本,同样是经典文献,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一下子变得易读易懂,他当时萌生出一个念头,自己何不以大足石刻的动人传说为主题,打造这样一套连环画绘本,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我希望这个绘本能脱离成人化,以儿童都能看懂的语言以及采用儿童视角的插画来打造,让孩子们走近并爱上大足石刻背后的文化。”

成长教学

耐心培养孩子 5年后才作插画

秦波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文人好友章创生和范时勇的鼎力支持,两位好友表示,愿意共同完成文字方面的工作——将原本的典籍、县志中的资料搜集起来,改写成更生动、更具趣味性的版本。

就这样,文字的问题很快解决了,但插画问题却难倒了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的秦波,这是为啥?秦波说,他希望这本绘本的插画具有“儿童视角”,那就一定不能是成人去完成,必须将画笔交给孩子,但如果孩子的绘画基本功没有打好,就容易出现技法过于简单、构思不着边际等问题,而如果过于注重技法,又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寻找艺术快乐的天性。

最终,秦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缓创作该绘本的脚步,先培养出适合画该绘本插画的孩子——秦波当时有一名叫李燕泥的学生,其正在重庆巴蜀小学上一年级,颇具绘画天赋和想象力,于是,秦波开始采用“成长式教学”的模式培养李燕泥,在充分尊重李燕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下,再以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培养她的绘画基本功。

2010年,李燕泥步入小学五年级,这才正式开始为绘本进行插画创作。2013年,该绘本正式出版,共历经八年时间,其中五年时间,秦波用来培养该绘本的插画师李燕泥。

“待孩子开始为绘本画图后,我就再也没有干预也没有催稿,让她保持最自由、放松的状态作画,这才是保持童心的最好状态。”秦波说道。

创作过程

保持自由和童心 孩子独立完成配图

记者通过李燕泥的妈妈李女士了解到,2019年,李燕泥以优异的表现从中国传媒大学动漫系毕业。回忆起当年作画时的场景,李女士仍历历在目,她说,那时候,在秦波的引导下,李燕泥将绘画当成了一种可挥洒创意的放松模式,而不是枯燥、繁重的任务。

“她在每次配插画时,会先通读一遍故事,经过思考之后就开始作画,整个过程总是愉悦且流畅的。”李女士还说,早在创作前,李燕泥就曾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去了十余次大足石刻进行观摩,因此,当画到千手观音像、半身卧佛像时,李燕泥根据心中的印象便可轻松作画,而画到一些抽象的画面时,她便会根据想象进行创作。

李女士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在秦波多年的教育和鼓励下,采用的不拘泥于传统的作画的方式。记者翻阅该绘本也看到,里面的插画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比如“高兴时眼里闪星星”“无语时脑门出现一滴汗”“成功后双手比V大呼‘耶’”等等。

秦波说,该绘本的所有插画都出自于李燕泥之手,自己没有再进行二道修改,就是希望展现最纯粹的儿童视角,“她的漫画线条简洁、表情生动、趣味性强、很打动人,不仅孩子喜欢,也符合成年人的口味。”

作品效果

多年来备受追捧 让人轻松读懂

该书出版至今,已过去了7年,但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独特的创作理念与多年的精心打磨,直到现在,该书仍然备受追捧,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看,就连成年人也喜欢以这种轻松易读的方式,来了解大足石刻背后的传说。

渝北区一位学生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儿子才4岁多,那时候都是自己一边念绘本上的故事,儿子一边看插画来了解故事,这些生动的画面让儿子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有次带他去大足石刻耍,他还给别的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讲‘人蛇大战’‘目连救母’等石刻背后的传说故事。”现如今,张女士的儿子已经上小学3年级,他已经可以自己完成该绘本的图文阅读。

32岁的孙先生说,自己当初搜集该绘本,除了为了女儿,也是因为他作为80后,被这种连环画形式的绘本勾起了儿时的回忆,“想起了小时候用连环画看孙悟空、武松打虎这些故事的感觉。”

内心独白

验证教学理念 将创作更多作品

秦波说,当绘本制作完成后,最令他骄傲的地方有两点——其一,将世界文化遗产变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本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并喜欢上了这段文化;其二,以全新的“成长教育”的模式,让李燕泥完成绘本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既有效地提起儿童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又充分发挥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童真的艺术视角。

秦波还说,这八年绘本的创作历程,充分地验证了他提出的“向儿童学习”的理念——放弃成人规则束缚儿童思维的美术教育模式,让儿童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尊重儿童的创造力,通过引导式学习,培养丰富创造力和美术想象力,不断地发现儿童具备的美妙幻想力和纯洁无邪的艺术天赋。

采访最后,秦波告诉记者,他未来还会与更多的孩子共同创作,继续将世界文化遗产、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人物等用儿童的视角以绘本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向甜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