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从湖北宜都走出来的?

宜都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可在1600年前,宜都却是地级,宜昌是县级。宜都不但管着宜昌,还曾经发生出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宋太祖从宜都出发,坐上了皇帝的宝位。

图-湖北省宜昌市位置,宜都市在长江南岸

你会问:赵匡胤去过宜都吗?别急,一会你就知道答案了。宜都最早有行政建置,是在汉高祖刘邦时,这里设置了夷道县,治所就在宜都市区。夷道变成宜都,和蜀先主刘备有关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哪来回哪去,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对刘备占据荆州暂时忍耐。刘备有了地盘,需要对当地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夷道县本隶属南郡,曹操占领时,分出一部分设临江郡。刘备可能不喜欢临江这个名字,毕竟这是死敌曹操起的,所以改名宜都。孙权后来和刘备翻脸,夺了荆州,宜都这个地名却却留了下来,成为东吴防御蜀汉的军事桥头堡。宜都成为郡名,但夷道县还继续存在,成为宜都郡的治所。

图-赤壁之战示意图

三国画上句号,之后的两晋和南朝对宜都郡都没有进行太大的区划调整。南朝第一朝是刘宋,也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建立的那个宋。不过在当时,人家肯定不会自称什么刘宋,人家就叫大宋。刘裕在公元420年废掉东晋,建立大宋王朝,定都建康。刘裕生儿子较晚,他即位时都快60岁了,儿子们只有十几岁。长子刘义符册封为太子,几个儿子都分封各地,为国之屏藩。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被封为宜都王,坐镇宜都。

客观的说,刘裕对这个儿子似乎不是特别重视,从他的封地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宜都郡,说小并不小,但说大也不大。有很多郡的地位是高于宜都的,比如刘义真就封的庐陵郡、刘义康就封的彭城郡、刘义恭就封的江夏郡、刘义宣就封的南郡。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小郡”宜都居住的宜都王,竟阴差阳错地走向历史前台,书写了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

图-宜昌市人文地图

刘裕死后,刘义符即位。刘裕留下了辅政的三位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以及管军事的檀道济。徐、傅、谢觉得刘义符太不像话,成天疯玩,不能承担大宋皇帝的重任。经过密谋,公元424年4月(阴历),几个人带兵闯进宫,杀掉了正在过小摊贩瘾的皇帝刘义符。杀皇帝,还要再立一个。立谁呢?有人提议立江夏王刘义恭,但徐羡之却觉得宜都王刘义隆做人稳重,名望素著,就以皇太后的名义,迎立刘义隆。

由傅亮带队亲自到江陵,恭请宜都王赴建康即皇帝位。18岁的刘义康被请到建康,在虚情假意推辞了4次之后,刘义隆成了大宋皇帝,也就是宋太祖。你说赵匡胤,怎么会是宋文帝刘义隆?是皇帝就有庙号,而刘义隆的庙号就是宋太祖。在古代称呼死去的皇帝,一般要称庙号,比如汉世宗(武帝刘彻)、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等。唐朝后,因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再称帝号不方便,唐朝以后就称庙号。所以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唐以前的朝代只称谥号不称庙号。严格来说,刘义隆这个宋太祖才是正版,赵匡胤那个是盗版,毕竟刘宋早赵宋五百年。这很正常,周世宗柴荣其实也是个盗版,北朝周明帝宇文毓,也是周世宗……

图-宜昌三峡大坝位置

刘义隆即位后,宋朝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他在位30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元嘉之治。在这期间,刘宋疆域内家给人足,文化繁荣。有三本书相信你都不陌生,《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都成于元嘉时期。只可惜刘义隆虎头蛇尾,晚年和北魏皇帝拓跋焘互怼,杀来杀去,弄得鸡毛满天飞。三十年元嘉之治成果毁于一旦,刘义隆和拓跋焘双双在各自国内被杀。隋朝统一后,宜都郡被废,降级成为宜都县,并改名为宜昌县。唐高祖即位后,又改名宜都县。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宜都县归于峡州管辖。峡州治所在夷陵县,就是现在的宜昌市区。宋朝和元朝没有变化,继续被宜昌管辖。

图-三峡大坝俯瞰

明朝情况为之一变,峡州被撤销,宜都归于荆州府夷陵州(宜昌)管辖。可能是考虑到荆州面积大,东、西境狭长,清朝雍正年间又划出了宜昌府。不过,宜都县并没有跟着宜昌过去,而是留在荆州府。宜都还曾经叫过“枝城”,那是在1987年11月,宜都县改为县级的枝城市,隶属于地级宜昌市。但在1998年6月,又改回了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