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转网、刘亦菲跌份?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迪士尼够狠。

谁都没想到,这个好莱坞百年老厂,竟然会拿自己的头部大片,作为加入流媒体时代的“投名状”——《花木兰》。

这部和《信条》演了几个月二人转、被视作北美电影市场救世主的顶级大片,终于尘埃落定:迪士尼官方宣布《花木兰》将放弃北美院线发行,选择在9月4日以29.9美元单片价格“转网”登陆其流媒体平台Disney+。届时,北美观众以及多个拥有Disney+服务的国家地区只能在线上观看,而别的地区还是会保持院线发行计划。

这也就表明全球多个主要电影市场的院线将无缘《花木兰》,而业界认为中国大概率会院线发行,并很可能最终成为影片全球最大票仓。

消息一出,国内观众关注的,当然是刘亦菲。

因为一只疫情黑天鹅,刘亦菲的好莱坞征战之旅瞬间辗转。

影片上映前,被认为抢到香饽饽,所有媒体都在分析:千万人角逐的花木兰,凭什么是刘亦菲?

而现在,有追问,有质疑,还有嘲讽——

追问的是“票价”:转网后29.99美元的“天价”流媒体观看费下,美国观众会买单吗?

质疑的是迪士尼:迪士尼这么做,真的不是抢钱?

吐槽的是刘亦菲:推特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美国网友都不愿意天价观看影片。所以天仙真是命中带扑?

迪士尼下这步险棋,当然是救急之举,但,《花木兰》真的惨扑了?刘亦菲的好莱坞之旅,真的到此为止?问的更直接一点:为影片空出几年档期奋力一搏的刘亦菲,真的惨?

回答或许充满争议,但还是要简单直接地摆出观点:没有。

准备要火力全开了?至少,听完再喷。

《花木兰》为什么必须转网?网播209元贵不贵?

转网突如其来。

疫情出现之后,《花木兰》就开始和另一部救市之作《信条》上演了一出撤档二人转,在几个月时间里,迪士尼曾宣告定档7月24日和8月21日上线的决定,不过每次都在《信条》宣布撤档之后,紧跟着后撤。

然而就在近期《信条》在中国过审、并宣布在北美限定影院上映之时,《花木兰》却做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

那么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花木兰》没有延续和《信条》的拉锯战?

答案很可能是:迪士尼是真的顶不住了。

就在8月5日,迪士尼发布截至2020年6月27日的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简直,一个大写的扑街——迪士尼第三季度营收为117.7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02.62亿美元相比下降42%;来自于持续运营业务的净亏损为47.18亿美元。

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迪士尼到了今天,也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和财报压力。

那么此时迪士尼手里最好的一张牌是什么?《花木兰》。

这部投资超过2亿美元,集合了巩俐、李连杰、甄子丹等明星,具有浓厚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在原定3月27日上映前的全球预估票房超过15亿美元。

在确认北美院线短期无法重开的情况下,迪士尼最终放出大招,将这部年度重磅作品日以29.9美元单片价格放上流媒体Disney+。

这时候摆在迪士尼面前的难题是——有观众买单吗?

过去一年北美平均票价有多贵?9美元。而观众在家观看,却要被收取高于院线观看几倍的价格,并且,29.99美元仅为租赁价格,并不支持永久观看。看上去,真贵!

综艺还发起了一个投票,“你会愿意花29.99美元在迪士尼+观看《花木兰》吗?”

结果显而易见,有近9成的人表示不会。

许多人由此得出结论:刘亦菲的电影票房扑街名单里估计又要再添一员。

果真如此?

但《花木兰》并不是好莱坞第一部放弃院线选择转网的影片。

此前,环球影业出品的《魔发精灵2》作为第一部“网络首发”的好莱坞影片,定价同样高达19.99美元(约139.8元人民币)获得48小时观看时间,这部豆瓣6.7口碑平平、中等成本的好莱坞动画片,时长也仅为90分钟,而迪士尼为《花木兰》拿出了2亿美元制作成本,影片时长115分钟。这样一比,算狮子大开口吗?

再看《魔发精灵2》的收益——在北美网播的前三周吸引了500万付费观众,并获得了1亿美元的视频点播收入,让电影直接实现盈利。

那么《花木兰》呢?虽然有网友吐槽说:“太搞笑了!我根本不可能为一部电影支付30美元的票钱。”还有网友表示,迪士尼的这个定价肯定会招致盗版泛滥。

但实际上,《花木兰》仅需在全球吸引700万观众,也就是只要11%的Disney+现有会员为影片掏钱就可以迅速完成回本。

迪士尼可能是在抢钱,疫情造成的巨大损失面前,迪士尼只能选择相信《花木兰》的品质,以缓解现金流压力,也只有让影片尽快上映,才不会让前期巨大的全球营销投入通通泡汤。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定价,贵,又不贵。

而现在迪士尼面临真正最严峻的问题其实是——

转网的《花木兰》,真的输了吗?

“转网意味着一部合家欢式的大众电影沦为了小众电影,当然输了。”

“国内院线上映的同时,《花木兰》的线上资源估计也会被传的满天飞。加上大环境下,《花木兰》的最终票房成绩应该不会太高。”

这是都是舆论对《花木兰》的一种唱衰。

但,为什么从北美媒体界的普遍讨论来看,却认为迪士尼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另一个关键细节是:《花木兰》“转网”消息公布后,随即迪士尼股价就上涨了1%。

仅仅是因为,“家大业大”的迪士尼也不得不做出高管减薪、大面积裁员,发行新债券,筹集近60亿美元填补空缺。《花木兰》这样的头部大片能够助其回本?

也许只有站在好莱坞百年发行模式的转型变迁视角,才能看清这个问题。

按照好莱坞传统的电影发行规则,一部电影首先选择在电影院播放一个数十天的周期之后,相关的影碟才会上市,赚取第二轮收入。最后,才会逐步在网上播映。

Netflix之所以遭遇包括迪士尼在内的好莱坞狙击,正是因为这个流媒体巨头试图打破好莱坞原有的电影发行规则,重建秩序。

也是因为好莱坞传统巨头对互联网发行的群体抵制,才令好莱坞电影网络发行举步维艰。

然而美国的网络付费生态实际上已经相当成熟,而令冰河解冻的,正是疫情冲击。

随着环球、华纳兄弟先行一步,尤其是《魔发精灵2》成功打开“潘多拉魔盒”,迪士尼将头部商业大片的《花木兰》也变成了“网大”,实际上代表着老派、傲气的好莱坞终于向互联网时代折腰,但也代表着 “改弦易辙”。

而改变一旦开始,竟比所有人想象地更加猛烈、更加迅速。

正是《花木兰》转网的决定,将好莱坞最以引为傲的百年传统工业体系和院线发行模式全部打破了。

事实上,疫情期间,Disney+已经高调发行了经典音乐剧《汉密尔顿》和碧昂丝的《黑人为王》,并在8月初将会员用户增长到6050万,接下来,就看《花木兰》的了。

《综艺》网站认为,迪士尼此举正是为了推动Disney+订户的增长。换句话说,曾经保守的迪士尼,干脆直接借着《花木兰》冲到了好莱坞变革第一线。

所以现在决定影片成败的真正关键其实是: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能取得高口碑,从而为迪士尼赢得变革漂亮一役吗?

而这又取决于:一个发生在1000多年前古代中国的故事,能找到让现代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吗?

从影片前期影评看,Slashfilm创办人彼得·希雷塔说:“我没想到自己会那么喜欢真人版《花木兰》。它的场景非常壮观,打戏扣人心弦,力求在深度和美感上,达到你意想不到的高度。”

但也有人认为电影有些不伦不类,比如Screen Rant专题编辑曼苏尔·米泰华拉认为:

“该片渴望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但却意外地被对动画的改编绊住了脚。”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以保护家庭为起点,兼具族裔、女性议题的故事,天然符合北美观众的胃口,相对之前备受诟病的《阿拉丁》《美女与野兽》《沉睡魔咒》等影片的低幼倾向,这次的《花木兰》,不仅去掉了木须龙这样的搞笑角色,也没有通过唱跳的方式展开叙事。

也就是相对于动画版,影片其实更多改编自《木兰辞》。

无论对于迪士尼真人电影还是对好莱坞传统发行模式的颠覆,影片当然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如果这场冒险成功了呢?

在此之前,还从未有过一部过亿美元大制作影片在流媒平台上遭受真正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转网”《花木兰》与院线电影《信条》的二人转其实会继续,不过这一次变成了同台竞演:

一旦院线上映的《信条》的票房表现低于预期,而《花木兰》的流媒体表现亮眼,那无疑将改写整个好莱坞的游戏规则。

这样看来《花木兰》其实不是迪士尼的牺牲品,而有可能代表新的开始。

刘亦菲命中带扑?你可能不懂《花木兰》的意义

所以,回到文首的问题,刘亦菲这一趟好莱坞之旅,真的输了吗?

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但我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的是——以《花木兰》转网,作为刘亦菲命中带扑的理由。

这种说法的偏颇在于:成败论英雄。

为什么不能?

首先,转网不代表失败。

在好莱坞,院线和网络的战争由来已久。如今,好莱坞拼命守护的电影发行规则,被迪士尼这样的大佬自己亲手打破。

即使其新任CEO鲍勃·查派克一再强调,《花木兰》“转网”是一次性的,是疫情间的特殊决定,而非新的发行模式,但影迷已经开始真情实感地讨论《黑寡妇》转网大的可能。

因为潮流一旦开启,就无可阻挡。

如果《花木兰》真的成功了,刘亦菲,难道不会成为写进好莱坞历史的女星?

由此又引出第二个问题:《花木兰》转网,真的代表刘亦菲好莱坞之旅的顿挫吗?

很多人都说,刘亦菲等着靠《花木兰》翻身。

的确,刘亦菲被大众熟知,还是在《金粉世家》。

随后的几部武侠剧,尤其是白衣飘飘配上清冷眼神的小龙女,迅速把她送上一线的位置,然而在《花木兰》官宣刘亦菲成为女主角之前,正赶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口碑双扑街,她还获得了第9届金扫帚奖的最令人失望女演员。

然而在《花木兰》的时间长达一年,试镜者近千人的选角中,刘亦菲最终入选。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花木兰世界首映礼”中,媒体对刘亦菲演技一致盛赞, Mashable娱乐记者安吉·汉表示:“刘亦菲太棒了!”

即使是普通观众,看着刘亦菲在电影中穿着红色衣服,头发散落,执剑骑马,腾挪跳跃的镜头,干净利落、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以及眼神中的故事感,也能感受到,无论影片如何,刘亦菲的演绎都完全符合大众对于花木兰这个经典形象的想象。

随后刘亦菲个人资源飙升,粉丝也对《花木兰》给予厚望,认为上映之时就是刘亦菲在电影圈翻身之日,甚至认为她可能顺势进军国际影坛。

这一切似乎随着影片转网戛然而止,但看到的却是:无论《花木兰》是否转网,刘亦菲的好莱坞之旅都已经打开。

想一想,随着刘亦菲那善刀剑、妙肌容、刀马旦、红妆富贵花的江湖儿女的飒爽英姿随影片被好莱坞记住,谁说刘亦菲的好莱坞大门会就此关闭?

还有观点认为:一部好莱坞版的花木兰,有什么可演?

背后的担心其实是:迪士尼会不会又像上次那部动画片一样,拍出欧美观众喜欢、但中国人却看着挺尴尬的伪东方大片?

但,如果仔细看过预告片就会发现,刘亦菲的战场古装扮相其实已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原因是当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已经逐渐和美国平起平坐,迪士尼怎么会不努力拍出一部尽量得到中国人认同的中国题材电影?

如果迪士尼不希望为影片注入尽可能多的中国元素,为什么影片导演的第一人选,是李安?

而看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世界上被讲述,中国人,不是应该有足够的自信?

动画片《花木兰》在美国本土票房1.2亿美元,全球票房3亿美元。影片当然引发了对东方的误解,但更多难道不是传递出一个东方女英雄的形象?

真人版《花木兰》里1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女英雄,难道不是更应该由一位中国面孔的女明星来扮演?

但也有人问:如果电影输了呢?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什么是女明星对待一部作品的正确态度?

票房成败论英雄,似乎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标榜。

但电影对一个女演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2002年,15岁的刘亦菲以敢爱敢恨的大小姐白秀珠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2003年她的首部古装剧《天龙八部》播出,在剧中饰演善解人意的王语嫣。

2005年的《神雕侠侣》,神仙姐姐成为刘亦菲演绎的巅峰,但巅峰,也是瓶颈。

是刘亦菲不努力?

拍《倩女幽魂》时,她头发被绞进鼓风机,事后谈起来,别人惊讶情况的严重,她轻描淡写一句,没那么严重。

但努力是事实,瓶颈也是事实。

刘亦菲最早演的角色,都是那种带着很强观赏性,冷若冰霜的仙女,神仙姐姐,很传神,却也无形中限定了刘亦菲的戏路。

由此再看《花木兰》,一个迪士尼电影中的中国女英雄,更大的意义其实是刘亦菲的一次角色突破。

如果角色失败了呢?

但女明星最大的错,往往是从不敢犯错开始。

女演员回避着真实的矛盾和冲突,一次次演绎安全的角色,成长的疼痛与挣扎不需要了。

隔绝伤害,也隔绝自我生长,每个角色都安全,粉丝都叫好,这样就真的没问题?

我却更相信,成功与失败的矛盾,明与暗的拉扯,才能真正成就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女演员。

对演艺生涯尽可能的突破与自我挑战,才是成名女明星的最强的续命丸。

反之,如果被误解,怕承担风险,怕万丈高楼功亏一篑。这样的重复的演绎,有何意义?

我并不赞同将《花木兰》拔高到史无前例的地位。

好莱坞模式和好莱坞式表演都注定成为无可回避的瑕疵,影片也未必有多惊艳。

但,最不该放弃的,是女演员通向答案的途径。

至少现在,通过迪士尼商业大片走向国际这条路,依然近乎荒芜。

而刘亦菲踏出了这一步,那么下一个走向国际的女明星,可以是85花,也可以是90花,但,最最关键的,这条路被打开了。

中国女星不需要再去取悦谁,更不需要借力好莱坞,但真正的自信是:有底气拒绝好莱坞,也有底气不拒绝。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花木兰》转网结局如何,这个中国女星走向国际新故事的开场,都是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义无反顾,策马出阵。

此前刘亦菲得到的最高评价来自金庸先生,他评价她的小龙女说,有亦菲小姐出演小龙女,观众才知道金庸没有骗人。

接下来就看,全球观众,如何评价刘亦菲饰演的千年前的中国女英雄。

无论《花木兰》有没有骗人,只要刘亦菲的表演没骗人,她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