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豪迈而行

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一年中的立秋时节。

在我们的印象中,

夏天仿佛还没有过去,

秋天就已经来到了。

所谓一叶知秋,

到了立秋,

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

正如《淮南子》中所说,

“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

秋天,

降水减少,气温降低,

万物从繁茂趋向萧索。

西风,落叶,秋雨,寒蝉……

悲秋之情,自是难免的,

古人也将悲秋之情,

写进了诗词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是张籍的思乡之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家国之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是李清照的身世之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是李煜的故国之悲。

可偏偏有一位诗人,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豪情。

别人皆叹秋景寂寥悲凉,

他却说秋日之好,

尤胜于春朝之时,

更能使他有别样的兴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字梦得,

素有“诗豪”之称,

这首《秋词》就是他的作品。

虽是以秋为题,

却没有一丝悲凉之情,

反倒有一股豪迈之气,

可谁知道,

在这豪迈之下,

却是历尽了波折呢?

刘禹锡是一个天才少年,

他二十二岁就考中了进士,

成为了朝廷命官。

年纪轻轻的他,

自然有着远大的抱负,

他意图进行政治改革,

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

他联合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在唐顺宗支持下进行了革新运动,

史称永贞革新。

只可惜,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由于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作为改革的主导者,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这就是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朗州,即今天的湖南常德,

当时是一个偏僻荒芜之地。

踌躇满志的刘禹锡,

自然是不甘心的。

刘禹锡创作了大量作品,

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其中一首,就是《秋词》。

朗州这一待,就是近十年。

元和九年,

刘禹锡奉诏回京。

这本是一件好事,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回京次年,

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这首诗触怒了当时的执政者,

竟要把刘禹锡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

所幸有柳宗元等人求情,

才改任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不过,这也是比朗州更远的地方了。

难以想象,

此时的刘禹锡是什么心情。

他默默收拾行囊,

来到了几千里外的连州。

在连州期间,

他写了一首《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即使是豪迈过人的刘禹锡,

在二度被贬后,

心情也不会心平浪静。

这首《秋风引》,

是刘禹锡唯一的悲秋之作。

足以显现出他当时的迷茫。

元和十四年,

刘禹锡因母丧离开连州,

此时他已在连州待了五年。

在守孝过后,

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过了三年,

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又两年,

刘禹锡奉旨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

已过了二十三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正是他贬谪生涯的写照。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呢?

当初的刘禹锡,

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二十三年后,

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

倘若是一般人,

大概一腔热血早已凉透,

只想平静的安度晚年吧。

可刘禹锡毕竟是“诗豪”,

他的豪情从未退却。

有一天,刘禹锡故地重游,

来到昔日曾来过的玄都寺。

想到自己曾因《玄都寺桃花》被贬,

而历尽了人生艰难苦痛,

不禁豪情顿生,

写了一首《再游玄都寺》。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故地重游,旧事重提,

人事变迁,桃花落尽,

可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

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在诗中再次讽刺了当时的权贵,

这样的豪迈,

实在是令人敬佩。

会昌二年,

刘禹锡病逝于洛阳,

享年七十一岁。

感于他的事迹,

皇帝追赠他为户部尚书,

葬在他的故乡荥阳。

海明威曾说: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

亦可以诠释刘禹锡吧。

他是一位真正的硬汉,

不畏强权,敢言直书,

他也有过迷茫的时刻,

但在沉沦的人生中,

他始终保持着豪迈与乐观。

刘禹锡,真无愧于“诗豪”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