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3》整段垮掉,李诞的“锅”甩不掉

今年李诞可能是“犯太岁”。
卡姆被曝吸毒。
池子不欢而散。
程璐思文宣布离婚。
刚捧出来的新人,笑果老牌的编剧,甚至曾经的大兄弟,一个个出事。
图片
Sir不爱聊八卦。
作品从来就是最好的“照妖镜”。
开播三期,Sir观察了三期。
结论:
蛋总,虚了。
《脱口秀大会 第三季》
图片
开门见山——
《脱口秀大会》走到第三季,不容易。
更坦白地说。
国内能做出长寿且新鲜的喜剧节目,本就难。
有些是圈内人自嗨。
逐渐沦为中老年人饭后消遣,俗且老套。
有些是真正想出头的新人,又容易夭折。
即使当年最火的《今晚80后脱口秀》,从黄金档慢慢挤到深夜档,凌晨档……
用主持王自健的话说:“我自己的节目,自己都不知道能什么时候播。”
图片
断断续续搞了五年后悄然停播。
尽管李诞近年越来越不加掩饰自己爱钱的俗气。
但从《脱口秀3》能看出。
他和他的笑果,依然是一群“走钢丝的人”。
图片
一流演员
作为新兴行业,中国脱口秀最大难题是人。
养不起,留不住。
作为脱口秀“前辈”,罗永浩有两句话值得品味。
一句,节目上说的:
我们做脱口秀的
在艺人圈子里属于
食物链比较低的位置
图片
一句,以前说的。
《长谈》中与罗振宇对谈,坦白自己最赚钱的方式是脱口秀。
图片
两句话结合在一起矛盾吗?
并不。
罗永浩的意思:
脱口秀,目前只能是一个名人的附加价值。
再说简单点。
脱口秀明星,不值钱。
明星会脱口秀,值钱。
李诞的出现至少让这个现象开始改变。
培养新人,牵引流量。
《脱口秀3》中我们能看到选手整体实力提升。
第一个火出圈的,张博洋。
挂着“退赛王”的称号上场,显然是节目组想营造的人设。
图片
但他不爱这套。
赛后直接微博发文:你们再这么说,一律拉黑,或者头打歪。
图片
看似随性的表面,骨子自带尖锐,就像他的段子。
谈“抄袭”。
上一季他的段子被相声演员白凯南抄了。
公司替他维权。
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炫耀。
反过来声讨国内对于原创内容,更大范围的虚伪。
不嫌事大,直接拉下流量一哥:
如果我的段子被蔡徐坤抄袭了,会怎样?
自问自答:
节目组会发一篇微博并@蔡徐坤,写道:
节目组的经典段子被蔡徐坤pick了,大家这么有缘,那蔡老师要不要考虑来节脱口秀3当嘉宾呢?
外加两个表情。
与张博洋的尖锐形成鲜明对比,是节目组反应。
张博洋敢说。
节目组连“蔡徐坤”三个字都不敢打。
图片
谈“爱国”。
碾过蔡徐坤,目标又对准另一群当今互联网里最恐怖的力量部队。
键盘侠。
直言:现在网友崇洋媚外的标准,真是越来越低。
图片
借新闻热点,幽默讽刺。
张文宏教授建议孩子早餐吃肉蛋奶,不要喝粥,言论当即被网友骂“崇洋媚外”。
张博洋直接甩一个问号脸。
开启严肃工科直男炮弹式发问:
图片
解气。
观众当场炸了。
图片
可以说,张博洋的段子,在所有的选手里,都是佼佼领先的。
为何?
他是为数不多,能将笑话和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脱口秀演员。
图片
听起来,So easy。
做起来,实在难。
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戳中每个人的痛点,听者,爆笑之余,还留有反思。
尤其在当下紧绷的环境。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黄子华那样游刃有余。
但张博洋在努力逼近那条“线”。
图片
今年一大特征:新人一个比一个猛。
杨蒙恩。
站在场上闹得欢,刚进入海选的时候,填写报名表就是想挑战李诞。
图片
但在真从海选里跑出来了之后,才发现脱口秀现场高手云集。
自己,也就剩下个——
挑战自我,实现突破。
新人怂了。
但好在,赢也赢在初生牛犊。
自己的梗被台下观众破了之后,杨蒙恩脑袋一转。
图片
用李诞开场的“梗”把自己救活了。
The Show Must Go On
反应快,说话也狠。
吐槽对象——
在场所有人。
这个小小的脱口秀片场里,人设太统一,烂梗王、脱口秀女王,谁都可以称王。
这个新兴而小众的行业里
就让充满了帝王将相
就像去了太平天国一样
遍地是大王 短暂又辉煌
图片
△ 太平天国四个字被消音了
杨蒙恩的果敢,让他获得三盏灯,成功晋级。
敢说是一类。
敢演又是一类。
新人House。
说的是自己曾经干银行柜员的故事。
上班一刻不能离开工位,上厕所是个大难题。
House想的办法就是,穿纸尿裤。
图片
图片
这讲的又是屎尿屁?
先别骂他低俗。
接下来一幕,巧妙。
尿尿的问题是解决了。
但尿尿过程中的“贤者时间”,如何解决?
解决不了。
客户,你就……
……
……
等着吧。
图片
哈哈哈。
尴尬效果拉满整屏。
“笑果”也增强百倍。
《脱口秀3》目前仅是以选手的实力撑着。
可惜,选手却被节目的骚操作拖累。
图片
二流剪辑
《脱口秀大会》对新观众太不友好。
周奇墨、王建国、庞博、思文、程璐……这些名字你不认识,怎么办?
不影响看段子。
但,对这几个人的行业地位,来龙去脉,以及选手间互Cue的梗,总会跟不上。
比如,脱口秀界传奇人物周奇墨是谁?
呼兰说,他可能是前五。
图片
张博洋说,他是第一。
图片
老罗说,他是夺冠的大热门。
图片
那周奇墨到底是谁,到底有多牛逼?
没说。
“老”人,新人,在线下采访时,集体讲片汤话。
杨蒙恩,好。
图片
思文,好。
图片
王建国,好。
图片
好在哪?
你品,你得细细品。
图片
仿佛50进25里,为了让所有人都露脸。
他们是谁,变得无所谓。
只要段子够响就可以。
正面教材,Sir选同样热播的《乐夏2》。
每一个乐队出场前,介绍他们的小视频剪得别出心裁。
Joyside,放浪形骸。
扒出旧录像,配合选手讲述,乐队性格马上立住。
图片
重塑的从容。
放出主唱华东每一场演出结束后,标志性的谢幕礼。
图片
就连被淘汰的Rustic乐队主唱李岩,说是传奇,但推开5平米只放得下一张小床的出租房里。
一杯美式,一把吉他,他就觉得此刻已经是坐在咖啡厅里了。
图片
窘境下,电瓶车还得不忘锁电瓶。
可笑,还有点可怜。
就是这些生活化的“揭老底”,才让屏幕后的选手真正可感。
图片
再回到“脱口秀”。
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脱口秀演员”。
他们生活里是什么样?
鲜有人会透露。
张博洋会说,自己是租房的。
图片
王建国会说,自己整了8年的脱口秀,到现在自己还是混得跟他们一样。
图片
老四,完全脱稿,现场即兴表演了一场生活模仿秀。
图片
这些人不仅赢了。
更重要是,他们让观众记住了。
噗嗤创始人史炎说过:脱口秀不是一个人说一个有趣的段子,而是一个有趣的人在说段子。
幽默,是可以复制的。
人的独一无二,才会留下长久的共鸣。
它来自于热乎乎的生活,那些尴尬、忐忑、不起眼的角落。
离开它。
一切幽默,只是背离现实的汇报演出。
图片
三流赛制
剪辑,可以忍。
赛制,Sir实在受不了。
50进25淘汰赛,1V1的PK赛制。
听上去很公平:
1,爆灯3颗,直接晋级,零灯直接淘汰;
2,爆灯1、2颗的,等待别的选手PK;
3,场外PK人数1人以上,选手可以挑选PK对象。
执行起来呢?约等于无。
Sir逐个说。
1,1V1对抗不是真正的公平。
先上场选手优势巨大。
不论有没有3灯,如果没有人敢PK他,就有留下来的可能。
后上场的选手,既要面对评委越来越严苛的标准,又要面对场外对手越来越汹涌的挑战。
图片
2,导师爆灯标准摇摆。
开场的,爆个灯当鼓励。
后面的,导师也紧张,有时留个灯故意给机会PK,有时又不敢按灯生怕浪费一个晋级名额。
甚至还有拍错灯的情况出现。
图片
这个出场顺序是怎么定的?
不知道。
3,观众投票标准不被认可。
PK选手出现同分情况,两人将面对观众投票环节。
在Sir看这个观众投票就很鸡肋。
一方面,节目想保留导师评判的“专业度”;
另一方面,节目又想验证选手在大众心里的“流行度”。
最终,两边不讨好。
图片
4,频频打脸。
第一期末尾。
8名选手,争一个入围名额。
李诞焦急地坐起来摸摸自己不多的头发。
弯低身问:怎么办?
图片
一通讨论后,赛制改成车轮战。
呵呵。
那赛制一开始规定的PK意义在哪里?
没有人对此负责,也没有人为此修改抱歉。
似乎恰恰印证了张博洋的段子呢: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本来没有规则
人数够多
就能制定规则
图片
打脸还在继续。
最后的最后,李诞不太开心地说出录制结束。
张雨绮不愿意了。
要复活。
李诞又是一阵摸头、弯腰、为难……
图片
图片
结果,导师就在“一片祥和”中,各自复活一名选手。
皆大欢喜?
于李诞,于笑果,这是近乎完美的结局。
对此节目并没有藏着。
图片
Sir还是觉得不对。
赛制好不好,有一条硬标准:
它能为内容加分还是减分。
淘汰,激起选手的胜负欲,提升创作水平,挖掘潜力。
这是对作品的加分。
节目以PK作为初始设定,无可厚非。
前提,有过硬且一致的标准。
但当秩序被冲散,标准摇摇欲坠时。
作品,便在选手心中下降权重。他们担心评委的心情,喜好,和不断变化的个人标准,并算计着希望投其所好。
赛制最大的罪状在于失控。
另外一档综艺的赛制和《脱口秀》很相似,《这就是街舞3》。
同样——
先PK,后车轮战,最后复活。
不一样在于,后者每一步都是节目组计算好的,或者说未雨绸缪过的。
当极端情况发生,节目组有充足的备选方案,保持标准。
后出场选手争抢晋级名额时。
节目马上宣布规则:4组选1组,保证与前面出场选手一致的淘汰概率。
图片
所有人表演完后。
节目又拿出准备好的“锦囊”,分配导师复活名额。
图片
图片
选手能以最专注的状态表演作品,节目又能最大限度保证节目精彩。
当然,改规则也是综艺中常见。
比如马东。
作为《奇葩说》发起人,同样作为米未老板。
马东经常在节目现场改规则。
Sir印象深刻,有一期《奇葩说》聊到一个严肃议题时。
马东见选手越说越发散,当场叫停比赛,控场之余,说出让所有人震惊却又欣慰的一句话:
“这一期不算成绩。”
这么做当然有为收视率、节目爆点考虑。
但马东与李诞的区别在于:
前者无论怎么改,底线是在保护选手,保护作品。
赛制失控,其实侧面表现出李诞的躲闪。
一个细节。
因晋级名额不够场面陷入尴尬时,李诞叫来导演商量能否复活。
对方直接喊了一句:
你是老板嘛。
此时李诞浮夸地假装后知后觉:
对哦,我是老板。
图片
这瞬间意味深长。
他当然知道自己有权力改规则。
但他还没适应这样的权力和角色。
于是,那个几乎能用笑脸抵抗一切尴尬场合的人。
在这瞬间露出“马脚”。
为什么?
在Sir看,李诞在逃避的一个词是“信念”。
两年采访中,李诞对《人物》说过一句话:
我是一个虚荣的人,我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可以拿它(脱口秀)当药、强心剂。
尽管如此。
没人会质疑李诞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但这“热爱”——
有多少是真的。
有多少是装的。
又有多少是扎进血肉里的。
Sir看一个人。
从不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并为之坚持、牺牲了什么。
我们看到《脱口秀大会》走到第三季。
我们也看到李诞的露怯。
就像是一个人踩着钢丝走到半程。
不敢向前。
又不忍回头。
这时候最怕的不再是退缩。
而是自欺欺人。
眼一闭,头一倒。
那才是虚弱。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