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一条河的还魂记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2898字 | 阅读需6分钟

马颊河历史上曾经消失了三四百年,后来却又神奇的出现了,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马颊河风光

相传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鲧受命于尧,派人挖石填土,用筑坝围水的方法,治理洪水。由于当时恶劣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虽然历时九年,历尽千辛,最终归于失败。舜继位时,改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总结了父亲治水的宝贵经验,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改用“疏”的办法。

他因势利导,在今山东等地挖了数条河道以泄洪,让洪水流到大海里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终告成功。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经疏通了九条河来排泄积水,这九条河具体是哪九条呢?现在还在不在呢?

清代的考据学前无古人,特别是在历史地理方面有着突出成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胡渭的《禹贡锥指》。胡渭在对九河进行一番研究考据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九河在汉代就不复存在了,后来所谓的九河,大多是人们不断附会,编造出来的。《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其中有“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九河的传说便是从此而来。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解释九河时,清晰地指明了九河名称及方位,从北而南依次为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胡苏五、简六、絜七、钩盘八、鬲津九。

《尔雅》中所说的“马颊三”,便是那条“还魂”的河流。

马颊河历史上曾经消失了三四百年,后来却又神奇的出现了,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那么,这条死而复生的河,究竟是怎么还魂的呢?

马颊河风光

今天,这条河河道上宽下窄,看起来像是马颊的马颊河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县,自西向东北流经濮阳市、清丰县,自南乐县进入河北省大名县,于莘县进入山东省境。经莘县、冠县、临清市、夏津县、平原市、德州市陵城区、乐陵市、庆云县,在无棣县流入渤海湾。

在说马颊河还魂之前,必须先弄清楚它是怎么死去的。

《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成帝时黄河大水,有个河堤都尉许商上书说:“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汉成帝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玄孙,许商的意思就是说,皇上啊,《尔雅》记载的九条河,就剩下三条啦。其中的马颊河,也消失了。

根据东汉大学者郑玄的说法,九条河有八条都是徒骇河的支流,齐桓公的时候,为了扩大国境土地,桓公把八条支流都给堵塞,仅剩徒骇河作为边境线,郑玄这么说有没有证据呢?有的,第一是他亲自考察过,“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意思是说现如今卖驴肉火烧的河间府弓高东边,一直到卖老豆腐的平原郡,经常能看见这些河流的遗迹。第二个在当时很有力的证据是《春秋纬·宝干图》上说:“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翻译过来就是“移动河道作为边界,发生在吕氏齐国;他填塞了八条河是为了扩大土地”。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明代的陆釴颇在《山东通志》卷五里批评郑玄此说是“无稽考之言也”。

两位学者针锋相对,观点迥异。谁的说法更可信,我们姑且不论,但从中我们至少能确定东汉末年马颊河是不存在的。根据《汉书》推测,可能是汉武帝时期的几次黄河大水淹没河道,武帝采用堵塞的办法治水,把马颊河的源头给堵上了,由于泥沙沉积,河流故道逐渐消失后,土地很适合发展种植农业,马颊河行经之处就慢慢变成了农耕之地。

古马颊河在汉朝就消失了,所以宋代程珌的《洺水集》干脆认为九河“名号则起于近代,计禹时未有也”,彻底地否认九河的存在,提出当年大禹害怕河水泛滥,是“预先”开挖了九条泄洪渠,并不是开挖了九条河流。

泄洪固然有些道理,毕竟大禹是要治水的,但是远古的时期,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开挖九条泄洪渠,恐怕几无可能。新中国开凿的红旗渠和淮河流域的水渠,工程量之大、之艰难尚且如此,原始时期生产力水平下,更是难以想象。

明末的夏允彝《禹贡合注》则提出:“然则禹之导为九河也,何居?盖河不可分,谓其上流耳。若入海之处,泄之愈速,则河愈通利,又何害哉!今九河之下,即为逆河。殆谓自此而下即海潮逆入矣,盖名虽为河,其实即海也,海水内吞,九河外灌,不惟藉水力以刷沙,而海之潮汐亦藉河力以敌之。禹之以水治水,所为不可及也。” 夏允彝提出九河并不是用来“泄洪”,而是像八月的钱塘江,利用海潮来冲刷河沙,前面提到的清代历史地理学家胡渭也支持夏允彝的观点。

明清两代治河耗费巨大,黄河夺淮入海,漕运依赖黄河,治理百年却不见成效,徒然造成淮河流域数百年的贫穷,面对泥沙不断地沉积,夏允彝和胡渭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现在的这条马颊河,从河南省金堤河发源,经过山东省平原市、庆云县、无棣县,流入渤海。而汉成帝时,黄河发大水,河水“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从中我们得知这次决口发生在馆陶和东郡的金堤地区,在兖州和豫州地区泛滥,大水流进平原郡、千乘郡和济南郡。

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以及河南省、山东省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金堤河与东郡金堤的方位距离相当近,平原市等地也正是汉成帝时黄河大水流经的地点,与现在的马颊河流域几乎相同。

古马颊河曾经被用来泄洪,那么地势必然是西高、南北高而东低,并且河水流入黄河。纵使黄河泛滥后,泥沙的堆积会改变地形地貌,但是大体形势即便历经千百年,也不大容易改变。故当今的马颊河河道,我推测与古马颊河河道相差不会特别大。

那么,我们是不是找到了古马颊河的今天还存在的依据了?

可是别忘了,在东汉末郑玄的记录中,马颊河还是不存在呢!

宋代程大昌的《禹贡论》认为“如平原笃马河,《汉志》第名笃马,本不与九河参预,汉以后乃因其名与马颊相近,遂又增变其目以为马颊。”提出平原县的笃马因为与马颊名字相近,就被拉去做马颊河的替身了。

笃马河的出现,似乎要把我们整糊涂了。笃马河现在又位于哪里呢?原来它其实就是今天马颊河的一条支流。

马颊河鹭群

翻检史书,笃马河最早在《汉书》中有记录,“今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巧了,又是金堤、平原,可见笃马河河道和古马颊河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缘关系,程大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更有力的证据是《太平寰宇记》引《舆地志》就说笃马河亦马颊也。《舆地志》是南北朝时书。南北朝时期,五胡入华,人口流动,原来的人都不在了,笃马河和马颊河离得又近,当地人就把两条河合二为一了。

曾经在西汉就消失了的古河,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也找不到的,并且在后世学者中聚讼纷然的马颊河,就这么悄悄地在南北朝时期重返人间,复活在人民的口中了。

-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