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十》结局引争议?女性群像剧到底该怎么拍

作者/刀刀

今夏最受关注的剧集类型是什么?恐怕不少人会提名女性群像剧。

作为影视公司必争之地,暑期档历来好剧、好电影不断。受疫情影响,暑期档电影行业尚未完全恢复,剧集领域却百花齐放。进入七月,女性群像剧开始崭露头角。就在今天,《二十不惑》迎来结局,前不久刚刚超前点播大结局的《三十而已》,也引发了一轮关于现实和婚姻的热烈讨论。

顾佳为什么要卖掉房子“替夫还债”?对待渣男和“小三”,她是不是太宽容了?面对观众的质疑,《三十而已》的编剧张英姬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顾佳面对出轨的态度是:不原谅,然后解决问题并离婚。顾佳并不是帮丈夫收拾烂摊子,而是负起了作为公司管理者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周寻为什么要伤害喜欢自己的下属姜小果?《二十不惑》中这段看似“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爱情以开放式的方式结尾,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不满。从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到2019年的《都挺好》,几乎每部热播的现实题材作品,都难免引发争议。

作为《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背后的制作公司,柠萌影业对这样的声音并不感到奇怪。事实上,这种针对剧情的争议并不影响一部作品本身的价值——

无论如何,这两部剧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时代情绪的把握在同类剧集中都属前列,对今后女性群像剧的创作也有借鉴意义:尊重创作规律,塑造典型的、鲜活的人物永远是第一位,在此之上大胆书写女性欲望、呈现多元表达则是突围的关键。

《三十而已》收官,女性的欲望和困境值得书写

围绕着《三十而已》结局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位主角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身上。

顾佳在剧中是一个力求完美、理性、克制的女强人。她拼尽全力想照顾好家庭和自家的生意,被束缚在各种身份中:母亲、妻子、公司主理人……《三十而已》最初火出圈,也是因为一段她怒打欺负她儿子的学生家长的视频。

能屈能伸,既有事业头脑也能把家里处理得井井有条,顾佳这一完美人设在国产剧中十分鲜见。难得的是编剧还能把这个角色写得让人信服。毕竟,她的身上有太多已婚已育三十岁女性共通的难处: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顾佳抱有不切实际的“爽文大女主”期待——他们希望顾佳能像收拾欺负她儿子的家长那样,让出轨的丈夫许幻山净身出户,让破坏自己家庭的林有有“恶有恶报”。

遗憾的是,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和顾佳的人设是相悖的。顾佳就像亦舒笔下的上海女人一样,姿态好看,有分寸,知进退。她理性而克制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手撕小三,即使是“劝退”对方,也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保持体面。面对丈夫许幻山的出轨,果断离婚,正如她所说:“我们的婚姻不是失败了,是结束了”。

在最后两人商议离婚的紧要关头,许幻山的烟花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顾佳出面替公司还债,也并非仅于感情,更多的是出于公司负责人的立场。这和她一贯对家庭和公司负责到底的态度是一致的。决定人物行为逻辑的是角色本身,而非观众的期待。

至于王漫妮,为何前期一心想在大城市扎根的她最后突然“转性”,放弃唾手可得的店长职位,选择出国深造?乍一看她好像人设崩塌了,其实也有迹可循。

这是一个对物质和伴侣都有高要求的女性,多年打拼想留在上海,却一直未能如愿。“上海”于她就像一座围城。但大城市就一定是自己的终点吗?在经历了感情和事业上的挫折后,她终于明白,扎根上海的执念限制了她人生的可能性。于是,她选择出国留学,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相比顾佳和王漫妮,钟晓芹的结局是“槽点”最少的。这也是三个人中成长最大的一个角色。从早期的无法独立、没有主见,到复婚后能逐渐找到和丈夫的沟通方式,同时开启写作的事业。作家的职业看起来似乎不太靠谱,但却是钟晓芹必须迈出的一步——她需要找到一个真正热爱且愿意为之努力的职业,而非像以前那样对待工作得过且过。

大约一个月前,《三十而已》开播前夕,娱乐资本论曾对话过《三十而已》的总制片人陈菲。在陈菲看来,《三十而已》是一部“离地半尺的传奇”。无论是顾佳前期加入的圈子,还是王漫妮的“艳遇”,在生活中都不太常见,但三位女性面临的困惑是共通的,也因此能引发大众共鸣。

作为一部女性群像剧,《三十而已》首次把目光聚焦在三十岁女性身上,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三十岁女性,实现了都市情感剧的题材突围。这次尝试虽然不尽完美,但至少让国产剧向前试探了一步:中年女性的欲望和困境值得大胆书写。

《二十不惑》是属于年轻人的女性群像剧

不同于《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更像一部青春剧。四位初入社会的大四毕业生,面临的难题在三十岁的女性看来都不是什么事儿,但在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眼中,却是天大的事。

在《二十不惑》之前,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描写二十岁年轻女性的群像剧。刻画年轻女性的剧集要么是青春剧或偶像剧,主要聚焦在校园生活和爱情故事上;要么是都市情感剧,二十岁女性只是其中一个角色,比如《欢乐颂》里的关雎尔。《二十不惑》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题材的空白。

在《二十不惑》中,四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女生都各有各的选择。梁爽想做网红,姜小果进入风投机构实习,石头考研失败后又找工作,段家宝想做经纪人。相比传统的校园剧,《二十不惑》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职场戏,梁爽和MCN机构签下“卖身契”、姜小果刚入职找不到好项目……这些工作情节在以往的校园剧和偶像剧中并不多见,却是毕业生的常态。

在为数不多的爱情戏上,《二十不惑》也没有拍成一部梦幻的偶像剧。虽然剧中有些情节乍一看是挺“偶像剧”的——比如姜小果和帅气多金的00后弟弟段振宇、霸道高冷的总裁周寻之间的情感纠葛。

但抛开情节框架看细节,观众就能发现这部剧仍然服从生活剧的逻辑。比如刚进入普凌资本的姜小果,试图靠跟人拼酒挽回客户,并一度以为自己的死缠烂打和喝酒有作用。但事实证明,客户能回心转意完全是因为老板周寻给对方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帮他儿子解决上学问题。

《二十不惑》临近结局的剧情,有一段公司最终决定牺牲掉姜小果情节,周寻面对小果逼问时也承认了自己是喜欢她的,但此时说出的喜欢深深地伤害了小果的心。之后周寻再次表白,不过小果拒绝了他,但周寻最后选择继续找合适的机会去弥补这个遗憾。

这样的结局势必会面临风险。一些想看残酷现实的观众会觉得,从周寻和段振宇同时爱上小果那一刻起,整部剧就开始“玛丽苏”了;一些喜欢看爱情故事的观众会觉得,最终“寻果”和“宇果”都没修成正果,才是烂尾。

和《三十而已》一样,《二十不惑》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在让故事好看的同时,保持生活的质感?创作《小欢喜》时,柠萌希望打造“温暖的现实题材”,坚持呈现最平凡和普通的家庭故事;创作《三十而已》时,柠萌希望打造“离地半尺的传奇”,在极致的冲突中找三十岁女性共通的困境,《二十不惑》则介于两者之间。

所以,在《二十不惑》中,我们看不到顾佳这种力求完美的女性,也看不到林有有这种几乎没有可爱之处的人。每个人都是多样立体的,姜小果聪明可爱,却也冲动莽撞;梁爽又美丽又有主见,但说话伤人不会沟通……这些人物都是创作团队通过前期对95后的调研,从大量数据中提炼出来的。

但和《小欢喜》这类呈现最平凡、最普通家庭的现实题材作品相比,《二十不惑》又有高于现实生活的部分。比如姜小果的爱情线,比如梁爽的网红博主梦……现实题材既要贴近生活,又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给人以希望。如何拿捏尺度,要看作品的市场定位和用户群体。在梦幻的偶像剧、青涩的青春剧、“琐碎”的家庭剧和的相对“抓马”的都市剧之间,《二十不惑》蹚出了另一条路。

从《二十》到《三十》,观众需要怎样的女性群像剧?

除了《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今年还有多部女性群像剧待播。比如《他其实没那么爱你》《亲爱的自己》等。

女性群像剧爆发的背后,是“她经济”的崛起。女性话语权日益提高,观众对传统的大女主戏逐渐审美疲劳。群像戏既可以展现“姐妹”情谊,给观众更多新鲜感,又可以扩大故事范围,展现更广阔的生活面。角色之间的互动也容易制造更多层次的议题,增强现实意义。

如今,《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双双结局,这两部剧的热播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发?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柠萌影业拍这类题材的方法论。

首先,典型人物依然是支撑长剧的核心要素。对现实题材而言,只要塑造出贴近现实生活的、能引发大众共鸣的角色,整部剧就成功了一半。无论是《二十不惑》,还是《三十而已》,编剧都在创作前进行了大量采访,这才能把握当下社会女性的共同困境。

《二十不惑》由八位编剧集体创作。据本剧的总制片人徐晓鸥介绍,本剧的创作团队在创作前,和全国各地的大四应届生都进行了访谈。编剧心中首先要对这一年龄段的女孩有个大致的画像,才能从共性中找到特殊性。

而在《三十而已》中,奢侈品店销售员王漫妮身上的故事,不少都取自爱马仕店的真实案例。在写许幻山的烟花公司时,编剧张英姬还特意去澳门看了烟花秀,和做烟花设计师的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样的,对于男性角色的书写,这类题材也力求创造典型人物。《三十而已》中,陈屿大概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那类男性:不善表达,不会关心妻子,结婚就是为了过舒服日子。每当陈屿因为琐事和钟晓芹吵架时,不少观众都表示,“编剧是不是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

如果说塑造典型人物是遵循现实题材的创作规律,那么“大胆书写女性欲望”就是女性群像剧不同于其他现实题材的地方。无论是《二十不惑》还是《三十而已》,都毫不避讳女性的欲望——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曾有过迷失;王漫妮努力在繁华的上海扎根,也希望找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伴侣。《二十不惑》的姜小果的大学愿望清单里有“想要名牌包”,梁爽怀揣网红梦,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差点做了别人的小三。

“表达但不定义”是柠萌影业拍这两部剧时一以贯之的创作观。“最后我们想表达的是三个女性都有追求的自由。”《三十而已》总制片人陈菲表示,不管是选择复婚,还是选择离婚搞事业,亦或是出国留学,《三十而已》想表达的是,女性即使到了三十岁,依然应该有选择的勇气。

但创作团队并不愿意为这种选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起价值判断,这两部剧更希望呈现女性成长的状态,不管是20岁初入社会时,还是30岁该成家立业时。每位女性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值得尊重。他们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典型人物,身上有许多现实中女性的影子,却不能代表每个人。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短视频追剧”。一些观众只看了短视频上的精彩段落,就开始为整部剧下定义。在他们眼中,电视剧不再是长篇连载故事,而是由梗和爆点组成的段子集。这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拒绝爽剧和流量的诱惑,真正呈现贴近现实的故事,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而非廉价的情绪。

女性生活正在成为故事富矿。《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热播,说明观众对这类内容确实抱有极大热情。但现实变化太快,观众的审美也随时在变。相信柠萌影业这次的探索,能给今后同类剧集提供更多的借鉴:

戏剧性和真实性到底要如何平衡?女性的欲望和困境应该如何展现?当女性群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不会和大女主戏一样陷入套路化的困境?这都需要剧方和观众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