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 高个子感染新冠风险更大?原因竟是气溶胶传播?

较真要点:
图片
查证者:一节生姜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
新冠疫情以来,大家都在关心什么样的人感染风险更高。这个话题之前已经有不少相关的说法,比如说男性风险大,O型血风险小,后来发现其实都是过度的解读。现在网传的一个新说法是“高个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有媒体报道称,对美国和英国2000人进行的一项新调查结果显示,身高超过6英尺(约1.83米)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比身高较矮的人高出一倍,报道还称这也证实了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
真的是这样吗?
一、研究发现身高可能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有关,但只是一个非常弱的因素
报道中提到的“调查结果”指的是一篇与身高有关的新冠病毒感染研究,该研究题为“Work Related and Personal Predictors of Covid 19 transmission”( 预测新冠传染的工作及个人因素),于7月中旬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1],未经同行审评。该研究从调查对象的收入、学位等多个维度入手,分析它们与新冠病毒传播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主要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做出一些猜测。
接受问卷调查的2000人来自美国和英国,受访人对是否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是否听说周围有人感染新冠病毒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且提供了个人旅行、上下班交通方式,以及年龄、性别、身高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者认为个人的交通和旅行方式能够非常显著地预测感染率。此外,对美国人的调查发现,一些因素,如工会会员身份、对工作场所安全措施的咨询 、使用公共交通上下班等,也能用来非常显著地预测感染率。
除了上述两点比较显著的结论,研究还发现其他的一些因素也能预测感染率,但也明确指出它们都不是很明显的因素,甚至是非常弱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收入、是否拥有车、是否合用厨房、学位、不爱冒险、外向型性格、身高。
然而不少媒体在报道这个研究结果时,完全不提最主要的结论,而是揪住“身高”这一不明显的因素大书特书。
也是,乘公共交通上下班容易感染病毒,这并不是什么大瓜,有点儿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长得高感染风险比较高,这虽然是研究结论中芝麻级小的因素,但是香啊!
二、仔细看数据,身高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很可能仅是随机现象
既然大家对身高的风险感兴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具体的数据。
论文的表三列举的是受访者中英国人数据。截图中就包括身高超过6英尺(约1.83米)的人的感染风险。按照表中的数据,与身高不到6英尺的人相比,身高超过6英尺者感染风险增加了120.9%。这正如媒体上所报道的一样,确实有身高超过6英尺感染风险高出一倍的说法。
图片
图:论文表三截图(部分),“Taller than 6ft”= 身高6英尺以上
但是大家也注意到,表中的这个身高数据并未像其他有些数据那样带一个或者两个星号。在该研究中,一个星号代表相关性有90%的可信度,两个星号代表有95%的可信度,一般的统计分析,需要可信度达到95%以上,才能认为相关性比较显著。身高这一项得出的数值不带有星号,说明所观察到的身高因素很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现象,并不反映一种可靠的规律。这就像扔硬币,扔出正面,并不能表示每次都能扔出正面,可能下次就是反面了,只有扔足够多次,出现正面的次数明显多于反面,统计分析后能打星号,才能表明更容易扔出正面。星号越多,可信度越高。
而在性别(gender)一行的最后,“能保持社交距离”对应的数值为0.351**,这意味着男性如果能保持社交距离的话,感染风险可以降低约65%,而且这个数据是非常可信的。
以上是英国的数据,那美国是什么情况呢?在论文表二的美国数据中,“身高超过6英尺”的感染风险降低了10%,数据后仍然没有星号。
等一下,这是什么鬼!身高超过6英尺的人,在英国的感染风险增加120%,到了美国就减少10%?其实并没有什么,没有星号就说明了一切——这就是在英国扔硬币出现正面,在美国又扔一次出现了反面,随机现象而已。
三、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危险性被夸大了
这个研究中确实试图对高个子感染风险高的原因进行解释,并且提到了气溶胶传播病毒的理论,所使用的就是反证法:如果新冠病毒没有气溶胶传播,只是通过打喷嚏或咳嗽传播,那所产生是飞沫,比较重,会迅速掉落到地面。高个子的面部较其他人高,感染的风险应该更小才对。但是现在发现高个子的感染风险比较高,而气溶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更久,这是不是就证实了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呢?(注:此处为笔者解说,并非论文原文)
我们前面说了,“高个子更容易感染病毒”极有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现象,并不是一种规律。身高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本就存疑,用它来支持“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更是荒谬。如果信了这种看上去有道理,但实属错误的结论,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会徒增烦恼。
“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但不应该被过份夸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医生给患者插管、牙医给患者洗牙时,确实可能会产生气溶胶,从而导致病毒更容易传播。但在一般的生活场景中,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从鼻或口喷出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分清主次特别重要,这就像读了上面的论文,直接忽视论文的主要结论,反而把其中一个芝麻大的发现当个宝贝捡起来。这并不是“捡漏”淘到一个宝贝,而是直接把自己和别人带到沟里。
不久前,美国疾控中心(CDC)报道了今年5月发生的一起新冠感染事件[2]。在密苏里州的一家发廊,有2名理发师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期间,这两名理发师总共服务了139位顾客。但是,没有一位顾客被传染。理发师与顾客的接触属于密切接触了,而且接触时间至少有15分钟左右,为什么这些顾客都没有被传染呢?因为他们都戴了口罩。
请大家脑补一下美国人戴的“口罩”——在美国CDC的宣传图片中,口罩对应的词是“face coverings”,从美国CDC网站可以看到,其建议佩戴的口罩并未规定为医用口罩,在“制作口罩”页面也建议使用棉布等织物自制口罩[3]。在美国街头,佩戴医用口罩的人也极少。
图片
图:美国街头,不少行人仅佩戴普通棉布口罩,图源自本文作者
到理发店的顾客大概率不会戴N95的口罩,一般的医用口罩也很少,大多是简易的布口罩,甚至是纱巾改制的口罩,而这种口罩是根本防不了气溶胶的。我们也来使用一个反证法:如果新冠病毒主要靠气溶胶传播,那么这139人中肯定会有几个人中招,但事实是并没有。
“高个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可以说根本没有证据。无论是高还是矮,出门戴口罩,做好防护,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编辑:ambergchen
想了解更多内容?微信搜索“腾讯较真辟谣”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参考文献详见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