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有几个时期最接近胜利,为什么他们没有抓住

二战爆发初期,德国陆军以碾压之势横扫了半个欧洲。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也仅仅在抵抗30多天后便宣告投降。

一年后,德军集结数百万军队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在经历头几个月的大胜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败下阵来。自此之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接连遭到惨败。最终在两线盟军的合力攻击下,柏林宣告失守。曾一度横扫欧洲的德国军队,最终也只落得了一个惨淡收场。

那么在二战之中,德国有哪些时刻,是非常接近胜利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第一个时间点,就是1940年德国攻陷法国之后。我们知道,德国攻下法国并不是一场残酷的血战。当时法国人仗着拥有马奇诺防线,对防御德国是充满了信心。结果德军直接从比利时和荷兰边境的阿登地区发起突击,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根本就没有发挥上作用。

所以在法国战役之后,西欧除了英国之外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落入了德国的掌控中。而整个东边的敌人,也就只剩下了一个苏联。并且德国也没有因为战争而受损严重,反而是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强盛的状态中。因此在这个时期,德国其实已经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利益。

假如此时德国利用大半个欧洲的资源好好发展,囤积更强的力量再发起战争,显然是更有希望统一欧洲的。

然而,希特勒却急不可耐地发起了“海狮计划”,向英国发起了进攻。也正是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德国大好的局面也被一手葬送。

说起来,很多人把希特勒进攻英国视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实际上,希特勒此举是非常无奈的。

在法国战役中,德军将30多万英法联军赶到了海港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装甲距离敦刻尔克不到10公里时,希特勒突然向军队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

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通过围而不攻的方式,向丘吉尔展现出诚意,以期同英国签订和平条约。

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国最大的敌人,实际上还是在东方的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苏联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这也意味着苏德之间必有一战。

而在德军大举向苏联进攻时,希特勒显然不希望英国在背后捅刀子。毕竟20多年前,德军正是因为两线作战而在一战中败北,希特勒肯定不想看到历史重演。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丘吉尔不仅决然地拒绝了德国的和谈请求,反而还策划了敦刻尔克的大撤退,盟军的有生力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保存。

丘吉尔的决绝,坚定了希特勒攻下英国的信念。在法国战役结束后不久,德军便开始了海狮计划。最终,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不敌英军,希特勒最终只能放弃了攻下英国的想法。

与此同时,由于苏联在西部边境上囤积了重兵,希特勒为了发挥闪电战最大的威力,抢夺战场的主动权,只能选择在没有攻下英国的情况下向苏联发起进攻。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

因此从整个局势上来说,德国如果能在攻下法国后选择埋头发育,或许战争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当然,或许有人会认为,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头几个月,德国在全线推进时候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刻。而希特勒决定放弃莫斯科,优先向基辅发起进攻的时候,德国便开始离胜利越来越远。

实际上,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对基辅发起攻击,反而是直接奔向了莫斯科,战争的结果也并不见得会有多么大的改变。

首先,德国的三路大军,并没有能保持同步的进展。当时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一骑绝尘,南方和北方集团被远远落在了后面。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缺乏南北军群的保护,完全就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其处境是相当危险的。

其次,哪怕中央集团军进展顺利,并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攻陷了莫斯科,苏联也不见得就会亡国。

法国之所以亡国,除了贝当政府的软弱之外,法国的国土面积狭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苏联国土面积庞大,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就算莫斯科被攻陷,苏联也可以效仿中国,在东部地区设立一个陪都,继续同德国人进行作战。

德国想要打到东部地区,就必然会面临补给、天气等一系列麻烦的问题。再加上其背后有一个一直在捣乱的英国,德国将会遭遇更加艰难的两线作战。因此所谓“德军优先攻击莫斯科能扩大战果”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