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亡国前,国内早有一则预言提醒,结果句句应验了

红颜祸水的意思就是:美女是祸害的根源。在这里,红为胭脂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其最早出处现今已不可查,翻阅古书,仅见最早为《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在古时,烽火台的作用就是军事防御,只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居然视“烽火”为儿戏,弄得后来亡国。后人在写这一段时,重点着墨于褒姒美人,认为她害人不浅。翻翻千年间的亡国故事,似乎只要国君沾上美色,国家就要遭殃了。

所以,这里就有个逻辑问题,是美色让这些国君好色呢?还是国君本来就喜欢美色呢?那么,褒姒为何不笑?是真不会?还是不愿?似乎没人深究过这个问题。按照记载,褒姒可是很得周幽王的宠爱,还生了一个儿子,照理来说,心理上应是有相当程度的满足才对,那为何还不笑呢?

褒姒的生卒没有记载,不过,她被进献给周幽王时,应是相当年轻的,而那时后者已经年纪蛮大,儿子都成年了。面对可以做自己父亲的“夫君”,褒姒内心应是不乐意的,她无法做主自己的婚姻,不过,她可以做主自己的笑容。

人只有内心开心时,才会笑,而且,很灿烂。也许从这可推断,皇宫的生活并不是褒姒期待的,尽管,她得到了旁人无法想象的尊贵和荣华,但是,她就是笑不出。

关于褒姒的出身,还有一个小故事。

这还得回到夏末时期,《史记》和《国语》都有记载此事,一天,夏王龙庭内出现两条龙,在做那繁衍子孙后代之事。这龙可是有说法的,是褒人的神灵幻化而成,也就是褒姒的先人。夏王见了,深感不安,赶忙占卜问神灵咋办?得到的结果是“莫吉”。

原来,夏王问的问题是:1、赶走?2、除去?3、是中断这个行为?一看这结果,夏王又赶紧改了问题,能不能将那龙漦收藏?给到的答案是“吉”。于是夏王赶紧让人取来上好玉帛,又给神灵请示了一番,就见龙很快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堆黏黏的龙漦,就是龙吐出的沫沫,也是指龙的精气。

这可是宝贝,从那时开始一直到西周三代,都会以郊礼祭祀。只是到了周厉王这破了规矩,他太好奇了,就是想瞧瞧这究竟是何物,结果,打开看时还不小心,这龙漦就流淌了出来,洒于王庭。周厉王有点慌了,这黏糊糊的物质实在没法清除,他干脆就用了巫术,他让宫女裸着身子并大声喊叫着,就这样,迫使龙精化为了玄鼋。

玄鼋,一种黑色的蜥蜴,而褒姒的诞生还就和它有关。后来,这黑色的爬行动物就爬到了王府,一位12岁的小丫头就那么巧撞上了它,后来,就眼看这腹部日渐隆起。周厉王很是不高兴,无夫而孕,这可是很严重的事,于是,将这丫头给关在禁宫。不过,这女婴可是过了四十年后才生出。古时描述一些不同寻常人物时,会重点说他们的出生情况,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和“龙”沾边。

后来,褒姒就被褒人献给了周幽王,受尽宠爱,唯一不足就是不笑。可以说,褒姒不爱笑,是因为她的笑点高。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笑点高,是因为心老;有些人笑点高,是因为心毒,褒姒则属于后者。她知道那些笑脸都是奉承,所有的觉得可笑都源自于旁人的没见识,被宠幸多年,普通的戏弄对褒姒来讲,都是一眼就能看透了的,这就跟近些年春晚的笑话不能把人逗笑一个道理。

话说,当褒姒诞下后,其生母很是害怕,就将她弃之于路边。而当时国内正在奉命捉拿所有卖桑弓和萁箭袋的人,恰巧有一对夫妇为躲避捉拿逃亡时,就听见有婴儿哭声,于是,发现了褒姒,便抱养了她。原来,当时国内儿童唱着一首歌谣,说是让周朝亡国的是“檿弧萁服”。意为:卖桑木作的弓箭之人,即灭亡周国之人。

当时在位者是周宣王,这些话语不管哪位君王听了,心里都会觉得膈应,都会选择宁愿信其有,于是,那些卖桑弓和萁箭袋倒霉了。不过,后来还真亡国了,还真让这童谣给说准了。

但这是褒姒的不对吗?

当时褒人首领不知怎么就得罪了周宣王,被关进大狱,为了能让自己脱身,这位首领就将褒姒献出。不过,那时的国君已经是周幽王,但这个很管用,周幽王太喜欢褒姒了,甚至,动了念头,要废了原太子,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

后来,史籍这么给褒姒定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小雅》)红颜就一定是祸水么?古人的确如此认为。他们不去分析君王的不检行为,反倒将坏结果的原因都扣于女子身上。想想褒姒若是没有那美颜,她也不会进了周朝的王庭,后来的故事就和她没关系,但周朝就会继续绵延吗?

为何后人在说类似故事时,都会以同样的逻辑叙事呢?想来,也许是要告诫后来者,莫要沉溺于美色,只是又有几位君王听得进去呢?后来,还不是照旧上演“一骑红尘妃子笑”嘛。

参考资料:

【《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史记》、《国语》、《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