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出了黄河最壮丽的样子

《乐队的夏天》第四期中,

压轴登场的野孩子乐队,

以一首厚重粗犷的《黄河谣》,

让全场观众感受到了震撼。

周迅,更是被感动落泪。

浊浪滚滚,大河滔滔,

雄壮的黄河,

历来是诗人笔下的常客。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柳中庸笔下的黄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

这是刘禹锡笔下的黄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笔下的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李白笔下的黄河……

古往今来,

写过黄河的诗人可谓多矣。

而有一位诗人,

可谓是写黄河的第一人,

其意境之高远,

千百年无出其右。

他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诗人,

他精于文章,善于写诗,

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凉州词》、《登鹳雀楼》,

这两首况写黄河的绝世之作,

俱是出自其手,

而他,也凭这两首诗,

名列唐代一流诗人,

而他一生,仅留下六首作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纵看黄河奔流远去,

仿佛缭绕于白云之间,

万仞高山之上,

是那雄伟孤立的玉门关。

羌笛之曲,

何必吹那幽怨的杨柳曲呢,

春风可吹不到这遥远的玉门关呀。

这首《凉州词》,

被清代王渔阳推为七绝之最,

关于这首诗,

也有着众多的传说。

相传开元年间,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

三人一起来到旗亭,

忽然有歌女十几人,

登楼来到宴会。

这三个人便避在旁边,

围拥炉火而观看他们。

不久音乐奏响,

唱的都是当时的名作。

于是三人相约,

谁的作品唱的多,

谁就被推为最好。

一个歌女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正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十分得意。

又一个歌女唱到: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高适十分高兴。

歌女唱了好多首,

唯独没有王之涣的作品。

谁知,王之涣却不慌不忙,

指着最美丽的歌女说,

她必然会唱我的歌曲。

等到那歌女开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三人哈哈大笑,为之喝彩。

这便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王之涣的《凉州词》,可谓佳作。

而他的另一首诗,境界尤有过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太阳沿着高山而落,

汹涌的黄河奔流入海,

要想望见更远的事物,

不妨再上一层楼吧。

多么精妙的作品呀!

仅仅二十个字,

气势之雄浑,境界之高远,

堪称是尺幅万里之作。

此诗是唐朝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清朝评论家道:

“王诗短短二十字,

前十字大意已尽,

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王之涣,

到底是何等人呢?

仅看他的作品,

我们似乎看见一个,

志在千里之人。

可实际上,

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王之涣年少聪颖,

弱冠之年就颇有文采。

为人慷慨激昂,

常怀有经世之志。

他依靠门荫入仕,

被授予衡水主簿。

主簿不过是一个小官,

而他却足足做了十五年,

显然与他的志向不符。

在衡水主簿任上,

为官清白的他,

竟然被人诬陷诽谤,

高傲的他自然不肯罢休,

便辞官拂衣而去。

后来,他又做了文安县尉,

被评价为:

“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后来,他死在任上,

年仅五十五岁。

这便是史料上,

他寥寥的存在记录。

若非黄河,

若非《凉州词》和《登鹳雀楼》,

也许王之涣将被埋进历史的长河中,

在岁月中渐渐被人遗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所幸,他还被记得。

杨慎曾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大江大河,波涛汹涌,

千百年来埋没了多少英雄,

王之涣,

一代风流才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得到寥寥几语。

又所幸,他遇上了黄河,

凭借一身才华,

将黄河,写出了无出其右的境界。

他的人生既遗憾,又幸运。

羌笛何须怨杨柳呢,

也许千百年后,

春风自会吹到那座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