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 还能点燃这个夏天吗?

去年,随着大热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爆红,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被浏览了740844次。
“看完节目,你觉得乐队的夏天会来吗?乐队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
在节目中成功破圈的刺猬乐队回答仅有7个字,“再也不用上班了。”
500多天后,在7月份的尾巴,《乐队的夏天》迎来了第二季的播出,新的乐队、新的赛制、新的节目形式,破圈的五条人,像极了去年的九连真人,黯然离场的水木年华也与去年的鹿先森乐队一样收获了同情,话题也随着播出持续增加。
但不知道,当这一季完结时,知乎上那个被浏览了70多万次的问题,是否会有全新的答案。
图片
被停摆打乱的节奏
去年,爱奇艺连手米未传媒悄然推出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将国内乐队文化重新带回大众视野,在未经刻意营销的情况下,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逆袭。根据云合数据发布的2019年H1上新综艺热播榜显示,《乐队的夏天》百度搜索指数峰值为845825,成为2019年上半年上新综艺中单日搜索指数最高综艺,豆瓣评分也从最初的7.2分逐步攀升到8.7分的高位,而参加节目的多支乐队的音乐作品,在节目播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收听榜首的位置。
据相关报道,超10余品牌与乐队达成合作。同时,乐队线下演出及音乐节邀约不断,成为草莓音乐节、瓜洲音乐节、海豚音乐节等国内各大音乐节竞相邀请的对象,乐队演出门票价格和专辑销量同步增长,某乐队全国巡演北京站门票2分钟之内售罄、演出费增长30倍。
此外,刺猬、新裤子、盘尼西林等乐队的歌曲分别被用在《跳舞吧!大象》《动物管理局》《再谈记忆》等电影和网剧中。今年第一季度的爆款网剧《隐秘的角落》更是采用了如木马乐队、后海大鲨鱼乐队、PK14乐队等多支乐队的作品作为插曲。
一位音乐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直到今年上半年,《乐队的夏天》为乐队带来的热度和经济红利依然存在,不少原定于今年春季举办的音乐节和线下演出场所已经敲定好了今年前几个季度的演出,其中一些乐队的出场费是曾经的几倍,但仍然很难协调档期。
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从1月底开始,全国各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陆续暂停营业,户外音乐节大面积推迟和取消。直到7月下旬,行业逐步复苏,各大音乐节主办方才陆续公布了延期举办的音乐节阵容和时间,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舟山东海音乐节等都将在8月后陆续与乐迷见面。
漫长的等待和疫情期间因停摆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变化,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和方式同样在产生着变化,《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的热度,在这一段时间中同样被消解。
有人笑称,《乐队的夏天》刚一过,“乐队的冬天”就又来了。
在停摆期间,米未一直积极做着准备,按照计划,《乐队的夏天》应该比现在早一到两个月和观众见面,之所以录制时间一再推迟,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现场的观众。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制片人李楠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导演组对“内容优先”的坚持下,米未做了决定,宁可推迟,也要带观众入场,“冬天再让我们录那我们就冬天录,实在不行就来年再录。”
图片
乐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时,过多的嘉宾谈话,使得节目内容显得有些割裂,音乐不完整,评委大段和乐手攀交情、叙旧事的方式,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乐评人优作曾发文表示,“优质的竞演类节目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让演出本身去介绍演出者,而非用大量的辅助说明。”
对此,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的制作中,米未做出了调整,播出的节目中,乐评人和嘉宾的发言被削弱,乐队的呈现被最大化地保留,但即便如此,大段的背景采访、第二现场访谈以及乐队生活排练的插入,依然难免让部分观众产生节目不够紧凑,局部失焦的感觉。
在第二季中,Rustic乐队的表演很有代表性,曾在国际3000支乐队的比赛中获得桂冠的Rustic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略显荒诞的演出,最终他们的表演在评委们点评“友情”的话题中结束,一部分的观众Get不到乐队的点,也感受不到主唱李岩的可爱,相反,另一部分观众则发帖表示,自己发现了一个“宝藏男孩”。
这样的感受在业内较为老牌的乐队如重塑雕像的权利、木马以及重组不久的Joyside身上显现得更为突出,在没演唱之前,相关背景内容让观众对乐队产生了极大的期待,而单一音乐作品又很难完全让部分观众理解乐队的文化内涵以及背后音乐性上的精妙处理,从而造成了观演心理落差。
这时,观众的不满则会投向节目制作方,但他们忘了乐队这个群体,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们的性格、日常生活与对待音乐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有趣的灵魂。
对于很多乐手而言,他们更在乎自己与音乐的关系,而多年来相对独立的创作环境和演出方式,使他们不善于在综艺节目上去妥协和迎合,甚至不会真的在乎,是否每一个人都会喜欢自己。
对此,《乐队的夏天》在不断调整。可以看到,《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中参演乐队的风格更加多元,他们在尽量摆脱上一季被观众称为“摇滚乐的夏天”的影子,在这一季中,实验、朋克、电子、民谣甚至是音乐与二次元的结合,每一种音乐风格都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
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和音乐性,对于许多制作方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对难把握的内容,天平的这一头,是音乐版的脱口秀,天平的那一头则是无法吸引到非死忠音乐爱好者的小众音乐。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乐队想要获得更高的人气,更多的恐怕还是得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音乐作品本身,这的确是一件拧巴的事情。
图片
承受炮火的专业乐迷
开播三周,专业乐迷承受了《乐队的夏天》观众几乎全部的炮火。
最初的争议发生在水木年华演唱《青春再见》后,首轮惨遭淘汰。有乐评人表示他们的表演无聊、油腻、没有新意,引起现场争论。甚至有一位专业乐迷说,水木年华四十几岁了还唱再见青春,他们来这舞台干什么来啦?说此话之前,还特意加了一句,说的狠一点。
随后,在白日梦症候群乐队被淘汰时,专业乐迷的点评再次将自己送上了热搜,“白日梦症候群乐队缺少核,那个核是相对空的,我觉得他们太好孩子了,好孩子他们可以玩别的音乐类型,你没有经历过的东西,硬要来做,就看起来是包装过后的混不吝。”
这几次的发言,让专业乐迷饱受争议,“不尊重人”“点评音乐请不要点评人”“他的努力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仔细观察节目,专业乐迷的发言并不多,占据的节目时长也很短,但屡次成为节目的话题制造者,不禁有人质疑,是否是制作团队有意为之?
图片
李楠楠否定了这样的说法,“我们始终保持用真实的原则呈现观点,但可能观众把专业乐迷当作一个整体了,实际上每一位专业乐迷都是一个人,他/她有独立的审美体系、经验和感受,每一个人的发言也仅代表自己,我们也希望大家看到专业乐迷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进行观点的捆绑。”
“实际上我们在节目里呈现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白日梦症候群的现场表演,也有专业乐迷指出了好的部分,但大家可能focus在比较激烈的表达不好的部分,这是一个观看心理的规律,无法避免,我们无法控制大家的感知,但能做的就是尽量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为此,专业乐迷、NOVA娱乐主理人相征特意发表过一篇长达1000余字的微博,作为他在节目中不足两分钟发言的补充,但在评论区仍然可以看到谩骂和侮辱。
在同样作为专业乐迷的坏蛋调频联合创始人王硕看来,所谓专业乐迷,其实是一些音乐行业从业者的统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乐评人,同时乐评人的发言也仅仅代表自己,他不太清楚现场的发言最终如何发酵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话题,但是他依然认为,作为专业乐迷,发言聚焦于音乐本身更有价值。
如水木年华的淘汰,在王硕看来是他们在编曲上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样子,“4把吉他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应该有一些如《加州旅馆》那样的效果,很可惜他们都是扫弦。”王硕有些失望。
专业乐迷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进行音乐的评判,是音色?歌词?编曲?舞台表现?演出效果?王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没有,或者说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在现场的那一刻都会做出自己相对主观的判断,这是没有标准可言的,更不存在大家一同给予某些乐队较低或者较高分数的情况。”
对此,人文艺术博主FigureVideo发文说到,为什么在信息如此爆炸的年代,我们有充足的资源了解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却越来越不宽容,对他人的印象越来越扁平,越来越以偏概全,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希望每个“笑话”背后的梦想,被看到,被尊重,而不再是被嘲弄。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如今,一部分观众会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作为评判一档综艺节目热度的标准,但米未,从不刻意为之。
李楠楠表示,在第一季的时候,热度也是慢慢积攒上来的,人们习惯性将第一季的峰值和第二季的开端进行对比,但事实上,从数据上看来,因为有第一季沉淀下来的观众,热度和话题比我们自己的预期要好。
“但我们从不觉得这就足够了,因为这也意味着后面需要更好的东西满足大家的期待,所以不敢放松后期的制作,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希望后面可以走得好。”
文化传播公司Miro China中国区合伙人张毅,一直在关注着《乐队的夏天》,常年奔走在乐队演出、文化交流活动一线的他,和许多乐队成为了朋友。在他看来,非常欣慰能在综艺节目中见到老朋友们登上更大的舞台,与更多观众见面,从而实现商业上的更多可能。
同时他也认为,乐队文化不会因为一档综艺节目而被观众了解,多元的音乐风格也不可能仅通过一档综艺节目被大家消化,这需要时间和更大的舞台,而乐队本身也不能将目标满足于在综艺节目上获得什么样的成绩,还是要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音乐本身。
作为节目的制作方,米未始终坚持“做一档好玩的音乐节目”,力求最好的舞台效果,通过更真实更立体的方式将乐队的状态保存下来。
正因《乐队的夏天》的热度,乐队的内容也开始被其他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看到,从去年的《一起乐队吧》《我们的乐队》,到今年的《明日之子乐团季》多个平台都把目光聚焦到乐队上,让玩乐队的人感受到了大众的爱。
面对音乐,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而综艺节目,不是标准。
在这个夏天,通过综艺节目,有人收获了快乐,有人收获了感动,当然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收获的则是一段和音乐相处的时间。
就像大张伟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一段短视频只有15秒,也就代表一首歌能被人听到的时间只有15秒,这样就让人形成了一种习惯,听歌的时候只听主歌。或许有一些歌虽然看起来火了,可听众却连这首歌完整的样子都没听过。
有一档节目,能让观众完整地听完一首歌,完整地与自己产生接触,从而寻找自己与音乐的共鸣,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节目还在播出,未来的热度能否达到第一季的样子,还不可知,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至于说,哪些乐队脱颖而出,甚至最终实现什么商业价值和目的。
那也许是他们本应该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