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老手艺,还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常州驿站的驿友们,微信又改版了,为了让大家每天准时找到我们,大家可以按照下列方法操作:

可以啦,让我们继续相互陪伴。

走进工作间,看到一位老人在修着村民的竹席,看到我们,才放下手中工具,这位老人就是孙玉兴。他是天宁经开区武城村东村头的竹编手艺人,18岁开始竹编,以竹艺为生,至今已有50余年。孙师傅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就像他的竹编作品一样,给人亲切感。工作间里,都是他的作品,民间竹编凉席、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孙玉兴在帮村民们修竹凉席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孙师傅看着家中的成品,摆摆手说:“我们这行的基本功就是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现在也没有人愿意跟着我们做一行了,年轻时一起靠竹编营生的老伙计们,早已不做,就剩我还在坚持,我做的这些不是想赚多少钱,只是想让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老手艺!”

孙玉兴在编织箕畚

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浙江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

心灵手巧的孙师傅处理竹子时手速极快,新鲜青竹经刮青、剖丝、打光等多重工序后,变成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根根竹篾,再通过不同手法被编织成竹筐等生活用品。他的织品竹条紧凑,还有不同的花纹。让他骄傲的是,他从不戴手套却也不长茧。“已经很熟悉竹子的脉络结构了,掌握规律就不会刺手、长茧。”

孙玉兴从事竹编50余年的双手

孙玉兴工作间的仓库一角堆放的竹编原料

在孙师傅的工作间里,一对5寸宽的小箩筐引起我们的注意。“别看它小,编织完也要3天的时间,越小的东西越需要花时间。很多机子制作的工艺品都不如手工精细,但手工的成本太高又卖不起价钱。”孙师傅希望能招收几个徒弟传承手艺,让他们用时尚的思维与传统手艺去碰撞、创新,赋予竹编新的生命。

孙玉兴工作间的竹编生活用品

孙玉兴的编织台

如今,篾匠手艺人越来越少。编制技艺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希望时代的发展不要将如此匠心的手艺抹去,它不该被遗忘,它需要被每一个人记住。

信息源自:网络

内容整理:常州驿站(微信号:changzhouyz)

转载请注明

常州驿站文章底部已开通评论功能

一起来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