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G种出碱地柿子,产值超过2个亿,村里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作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基础原本就比较好,如何在小康路上更上一个台阶,大堡子村用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出了回答。
早上5点,洒水车在柏油路上作业,垃圾车分类收集垃圾,公交车也开始启动运营……大堡子村,这个坐落在辽宁西部的小村庄,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图片
此时,张佳红夫妇正在自己家的大棚里,摘碱地西红柿。
目前碱地西红柿批发价2.5元左右一斤,最多时一天能采摘1000多斤。
图片
在盐碱地上种的西红柿,口感好、糖度高、耐储运,价格也好,最贵的时候,市场价卖到二三十元一斤。
图片
△大洼区大堡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郭向东与村民张佳红
大洼区大堡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郭向东,作为农业专家,做了30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大洼区全区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了30万,土地盐碱含量高,最出名的是盘锦大米和稻田蟹。
2014年,盘锦市提出在保证原有农业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盐碱地精品农业。老郭在市里和乡里的支持下,带领几十户示范户在全国收集了几百个耐盐碱作物品种,经过三年努力,最终选育出适合在本地栽培的西红柿品种,当年就发展了500个大棚种碱地柿子,实现增收近1个亿。2017年,大洼区的“碱地柿子”还进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图片
“碱地柿子”火了,高兴坏了老郭,也愁坏了老郭。高兴的是市场需求旺盛,愁的是因为现代种植和育苗技术跟不上,产量达不到。
2017年,老郭把在北京工作的儿子郭佳明动员回来一起干,这年正好赶上区里5G网络信号覆盖,学农林经济管理的郭佳明抓住时机,在自家大棚里示范,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建成适合机械化作业、可以远程控制的现代化种植模式。
图片
郭向东的儿子 郭佳明:晚上下雨,三点钟下雨,以前农户家要住得远,就得骑电动车半夜来大棚,关风口、撂棉被,现在用手机就可以达到足不出户,躺在床上就可以把这活干了。
这种采用5G+物联网技术建起的现代化种植大棚当年收入就超过10万,而普通大棚收入一般在6万元左右。这个新种法一下轰动了大洼区,都来找郭佳明学技术,不到三年,老郭和小郭就带领大家建起超过1000个这样的现代化种植大棚,产值超过2个亿。
图片
大洼区农民 王艳玲:一年的话,收入二十万左右吧。我种碱地柿子是多亏了郭书记和佳明的,没有他们大力支持也够呛,因为我没种过,我不会。
现在在大洼区,很多农民都跟王艳玲、刘广权夫妇家一样,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和稻田蟹养殖外,都建起了大棚种“碱地柿子”。2019年,大洼区第一产业产值达到9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富裕起来的大洼区还以环境治理工程为依托,乡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无害化厕所改造等工程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高标准提升,公交与城市交通互联,户户实现壁挂炉取暖。
图片
大洼区农民 张素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人差啥?啥也不差。
2019年,郭佳明被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这让他对未来有了更远大的设想。
图片
郭向东的儿子 郭佳明:我们要进行以盘锦大洼为中心。咱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市场,需要我们去探索。奔小康,为什么叫奔小康呢?需要一个过程,一步一步往前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