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网助曹操打败乌桓

图片
乌桓首领蹋顿被斩杀
海河水网发挥“天下津渡”的作用可追溯到东汉年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桓所作《观沧海·碣石篇》。碣石位于现河北省昌黎。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爆发了黄巾起义。义民十万余众遍及八州,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董卓、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互相混战,加重了人民的灾难。曹操顺应历史潮流,在广袤的华北地区擒杀吕布,打败袁绍,继而征讨乌桓统一了北方。现天津东北部地区的河网首次承担了这次军事运输任务,为北方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这一地区水系的开发。
燕幽地区,始终是北方高原少数民族与平原汉族发生冲突与交融的地区。乌桓本是中国北方东胡系一个半游牧民族,东汉光武帝年间,乌桓首领被册封并迁居塞内,分布江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等边塞十郡,同时设校尉,常驻上谷郡宁县 (今河北省宣化北地区),以此管理乌桓、鲜卑等民族。乌桓自接触汉文化后,大人(首领)选举制度变成父子继承制,东汉后期已发展至奴隶制初期。在此期间,乌桓不断侵扰东汉帝国,成了东汉北部边疆的严重边患。例如:汉安帝时期,渔阳、右北平、雁门的乌桓率众王勾结鲜卑、匈奴,抄掠代郡、涿郡、五原诸郡;汉灵帝中平年间,中山太守张纯叛汉入乌桓丘力居部,自称天安定王,勾结乌桓,“寇略青、徐、幽、冀、四州”,“蟠烧城郭,掳掠百姓”。尤其辽西、右北平、渔阳、蓟中、河间、渤海、平原诸城吏民多被掳掠,“所至残破”。管理他们的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等均被杀害。
东汉末年,乌桓趁天下大乱之际,破幽州(治所在北京、良乡间),强掠汉民十余万户。袁绍残余势力投奔乌桓后,乌桓首领蹋顿统领下的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经常侵扰现京津一带的汉人,为此,曹操决定平定战乱。此役,首先要解决中原到河北的军事水运问题。曹操审视了黄河以北的水网布局与流向,发现所有骨干河流基本自上游或东南或东北横向流入渤海。若在众河之间开挖若干纵向运渠,能实现从中原到濡水(古河流名)下游碣石山的水运通航。
为实现这一宏大水利工程,他动员士兵开挖,首先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切断位于现河南的古淇水入黄河的河道,使河水流入白沟北上到沧州,继而又北上开挖平虏渠过文安、静海(现南运河走向)经泒水向北到泉州(现武清区西南),开泉州渠北与鲍邱水相交再向东开新河直达碣石山,至此将滦河也纳入海河水系,首次实现众流归一的扇形河道结构,奠定了海河水系的基础。
随后,曹操用两年的时间,不断将重兵运到无终(今蓟州),在田畴的带领下抄袭了乌桓的后路,直逼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西南)。直到距敌近二百里时,乌桓首领蹋顿,袁尚、袁熙等人才仓促应战,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最终蹋顿被斩杀,乌桓降者二十多万。曹操迁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乌桓万余部落人口入居内地。这次对乌桓战争的空前胜利,解除了东汉后期以来的北部边患。同时,乌桓三郡的骑兵也变为曹操的天下名骑部队,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作出了贡献。
曹操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乌桓,解除了落后部族对东汉帝国北部边疆的威胁,使边民得以休养生息,海河水网承担了关键作用。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