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驶向东方,黑海造船厂厂长遥望巨舰远去,泪流满面

作者:风千里

2000年6月14日凌晨,炎炎夏日中,黑海之滨的海风透着些许清凉。这时在海面的晨雾中,隐隐约约浮现出一个庞大的身躯——这是一艘已经锈迹斑斑的航母,在一艘拖船的拖拽下步履蹒跚地前行,在舰艏一侧还固定着写有俄文“瓦良格”字样的名牌,向沿岸翘首观望的人们宣示着它原来的身份。

这时,在这艘航母行过之处附近的一座小木屋里,一位已经病重的老人艰难地扶着围栏,眺望着已经渐行渐远的这艘巨舰,不禁泪流满面。在现场的人们知道,这艘即将远去的航母名叫“瓦良格”,而多年之后它将在异国的海面上,以“辽宁”号之名开启她新的征程,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驻足观望的耄耋老者,正是“瓦良格”曾经的缔造者,黑海造船厂的老厂长马卡洛夫,此时他的生命只剩下两年时间了。

2000年被拖船拖出黑海造船厂,驶往中国的瓦良格号

尤里-伊万诺维奇-马卡洛夫是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他1958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从此就和船厂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当时著名的黑海造船厂工作,在经历了十多年基层设计与管理工作后,他在1976年9月被任命为船厂的总工程师,刚刚走马上任,他就接手了一项相当棘手的大工程。当时苏联的航母设计工作已经步入快车道,而建造任务全部落在了黑海造成厂的肩上。在四艘基辅级航母的基础上,负责航母整体设计的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先后推出了1153型和1160型核动力航母方案(后因为技术与资金问题中止),随着新型航母规模的大幅扩大,船厂原有的建造方法已经力不从心,需要采用大型总段建造方法来装配大型航母。为此,黑海造船厂特地从芬兰采购了两座起重能力为900吨的高架起重机,新设备的到来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安装,船厂面临着整体改建船台和改造船体建造方式的难题,新上任的马卡洛夫接下了这个复杂工程,经过将近一年的改造和磨合,终于如期将这两座高105米,重达3500吨的重型起重设备安装完毕,新改造的船台被命名为“0”号船台。从此黑海造船厂具备了总装大型航母的能力。

参加苏联青少年海军科普活动的马卡洛夫

1979年,刚刚接任黑海造船厂厂长的马卡洛夫显得意气风发

安装重型起重机只是马卡洛夫事业的起步,在担任总工程师的三年时间里,为了适应不断加速的新建航母项目,马卡洛夫不断思索如何利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船舶建造效率。在此期间,他的一项重大创新就是基于大型总段建造方法,将航母建造工程“流水线化”。他在完成改造的船体旁边,单独建设了一个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承载能力与船台相当的平台,在船台进行第一艘航母的建造时,这个平台上将平行进行第二艘航母的总段装配,当前一艘航母完成总装并下水舾装时,用于装配下一艘航母的几个总段已经在平台上装配完毕,并送往刚刚腾出来的船台上吊装。

这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航母的批量生产效率,1978年这一新方法被首先应用在“基辅”级航母的后两艘舰的建造中(即“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后者就是印度现役航母“超日王”号)。1978年新罗西斯克号总装完成并下水,同时巴库号也完成总段装配,并通过起重机在新罗西斯克号腾出的船台上进行吊装,到1982年新罗西斯克号完成海试后,巴库号也建成下水,平均每舰从开工到下水用了两年半时间。

与基辅级的前两艘舰“基辅”号和“明斯克”号一样,但要知道,这两艘舰可是分别在黑海和明斯克造船厂开工的,可以说,在马卡洛夫的主持下,黑海造船厂的建造能力比之前效率翻倍了。这一成果不仅极大推动了苏联航母计划,还让马卡洛夫本人深受苏联高层的赏识。马卡洛夫本人晚年回忆起这次改造工程,依然骄傲地说:“0号船台上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百年大计!”只是当时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时对黑海造船厂航母建造船台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改造工程了。

黑海造船厂从芬兰购买的900吨大型起吊设备

经过马卡洛夫整体改建后的0号船台,在船台附近可见用于平行装配的大型平台

因为在船台的改造以及生产流程的改进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马卡洛夫于1979年被正式任命为黑海造船厂厂长,此时基辅级的最后一艘巴库号已经开工,他所发展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正在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航母总装工程的一系列配套设施,新上任的马卡洛夫立刻开始了新的建设工程,首先他在短时间内规划完成并开工了新的船体装配焊接车间,这里可以承担重达180吨的船体分段装配工作,这样原本需要在船台上完成的工作就有40%左右转移到了车间内,同时他还组织建成了组件与模块装配车间,除组件安装外,还承担武器系统的装配与调试,进一步减轻船台的建造压力。

之后,马卡洛夫又马不停蹄地在厂区铺设了宽阔的运输干线,以连接船台和装配焊接工程,保证了总装工作期间的物流运输畅通。还调用2台350吨的大型拖车来运输大吨位的立体分段与总分段,这型苏联原产的大型拖车载重超过700吨,安装有96个负重轮,因为车体较矮,负重轮多,因此在抵达工厂时被工人们形象地称为“蜈蚣”。两只大型“蜈蚣”在工作时经常引来工厂员工的驻足观望,其他运输车辆无不为其让路,拖车发出的嗡嗡声也成为工厂新的旋律,这一画面成为很多老员工共同的回忆。

0号船台上,大型起吊设备正在吊装“巴库”号航母的上层建筑

起吊操作室内,正在聚精会神操纵吊车进行作业的工人

在造船厂的其他方面,马卡洛夫也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划工作。在他上任不到两年时间里,厂区和船台都用上了新的动力供应系统,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提高了船台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船厂配套的机械车间也引进了新型车床,可以对零部件进行精加工,此后从航母的轴系和尾轴装置,航母升降机加工液缸等其他重要零部件的加工工作,黑海造船厂完全可以自己完成,而无需耗时耗力地委托给外地其他机械厂。对新科技异常敏感的马卡洛夫还为工厂专门建设了数控机床车间,建成热处理工段,可以对重大30吨的锻铸件进行热加工。这些举措在赋予了黑海造船厂自己加工零部件能力的同时,还让其有了向乌克兰地区其他造船厂提高零件加工服务的实力。在马卡洛夫在任期间,他还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方法建立了航母船体的数学模型,在开工建造“库兹涅佐夫”号开始,传统繁重的放样工作逐步被计算机建模取代,船厂直接按照电子程序控制切割金属。

起吊设备正在吊装“里加”号(即瓦良格号)的舰桥

当然,马卡洛夫的这一系列创新之举,并不仅仅是他一人之功,事实上在整个80年代,苏联在造船领域对新型技术和生产体系的把握一直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而黑海造船厂更是这一时期这一风潮的集大成者。当时负责航母设计工作的涅夫斯基设计局就与黑海造船厂通过计算机数据链,远距离形成了统一互联网络,实现了跨越两个工程单位的计算机联网系统——这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超越时代的革命性进步,通过计算机数据互联,设计和建造两个领域得以协调联动,共同地动态地管理航母建造相关的各道工序的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涵盖了海量的设计图纸与上百万个相关工位),这使得船厂的一线工程师在船台上就能完成航母的零件分装、电缆敷设和校验工作,而无需千里迢迢邀设计局的工作人员前来现场视察。要知道在8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海军强国,在建造船只时还在沿用从图纸到现场的传统模式,黑海造船厂这一基于数据互联的建造模式即使拿到今天也是足够吸引眼球的。

正在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亲自安装舰名铭牌的马卡洛夫

马卡洛夫领导下的黑海造船厂,在80年代迅速进入到黄金时代,在接连开工“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后,船厂也承接了更具挑战的核动力航母建造任务,即后人所熟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由于该型航母将装备核动力装置、蒸汽弹射器和阻拦装置,马卡洛夫继续扩大船厂的建造能力,为这些新的核心设备的装配和调试提供生产准备,同时在0号船台附近区域,开始建设具有超大能源保障的新舾装码头。50多岁的马卡洛夫依然精力不减当年,全身心投入到航母建设工程上去,而此时苏联已经进入了解体的前夜,黑海造船厂和马卡洛夫本人的命运即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90年代,印度曾经表示出购买瓦良格号的意向,并派遣官方人员赴黑海造船厂视察,但最终不了了之

【1990年,开始进行海试的库兹涅佐夫号(右)和尚在舾装中的瓦良格号(左),这是这对姊妹舰最后的一张合影】

到1988年,黑海造船厂建造的库兹涅佐夫号(此时名字为第比利斯号)已下水舾装,而在0号船台上二号舰“里加”号还在热火朝天地装配中,或许是已经嗅到了些许不一样的气息,又或许是已经预见了苏联不祥的未来,马卡洛夫要求加快两舰的建造和海试进程。1989年末,已经更名为库兹涅佐夫号的一号舰完成全部舾装并进行首次载机试验,而“里加”号也于1988年末下水舾装,1990年更名为“瓦良格”号。马卡洛夫的举动其实很明显,就是在苏联遭遇不测甚至大厦将倾之时,为其继承者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航母的火种。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原本依靠苏联军事体系生存的黑海造船厂骤然陷入困顿,工厂停工,工人无事可做,所有人都对未来感到迷茫。万幸的是,已经完工的库兹涅佐夫号已在苏联解体前夜被强行驶出黑海,加入新成立的俄联邦海军,成为其唯一一艘航母。而瓦良格号则没有那么幸运,解体时虽然已经下水舾装,但只完成了67%,独立后的乌克兰又因为经费短缺,直接让船厂自行处理该舰,瓦良格号就这样孤零零的停靠在厂区,饱经风吹日晒,期间曾有印度海军表示过购买意向,但最终因种种原因作罢,最后在1998年被中国所购得。

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苏联解体后被拆毁

在马卡洛夫的故居,每年祭日都会有原黑海造船厂的老员工前来纪念他

在被中国商人购得时,对外宣传的用途是用作赌场或游乐设施,一如被卖出的明斯克和基辅号,看到凝聚自己多年心血的航母就这样被卖了,已经退休的马卡洛夫心如刀绞。但看着船厂还在嗷嗷待哺的员工,也只好无奈地同意了这单买卖。

船体+全套图纸以2000万美金成交。在瓦良格号离开船厂的2000年,几乎所有的厂区员工都来目送这艘巨舰,当然也包括病重中的马卡洛夫。2002年,历经艰险的瓦良格终于抵达大连,同年老厂长马卡洛夫去世。弥留之际,依然对瓦良格被贱卖心有不甘的他,或许不会想到,瓦良格并没有被改造成娱乐设施,而是以辽宁号之名,加入人民海军,而吸收了瓦良格技术特点建造的山东舰也已服役,老厂长马卡洛夫的航母之梦,正在遥远的东方延续。